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商》2016,(13)
随着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网上银行、网上借贷、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余额宝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蓬勃发展,对当前商业银行的业务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和冲击。商业银行正视变革,再造业务流程,是应对互联网金融影响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概念、兴起、发展现状的阐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商业银行转型和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2013年被誉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品层出不穷,给予银行业新的威胁和思考。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转型方案是:开展混业经营,打造全能型银行;把握富裕人群,重点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物理网点与网络渠道相结合,建设多渠道经营模式;建设商业银行自己的电商平台;培养全面复合型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3.
陈超  韩中阳 《北方经贸》2014,(7):171-173
2013年被誉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品层出不穷,给予银行业新的威胁和思考.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转型方案是:开展混业经营。打造全能型银行;把握富裕人群,重点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物理网点与网络渠道相结合,建设多渠道经营模式;建设商业银行自己的电商平台;培养全面复合型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属于银行体系的一种机构类型。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崭新的不同于过去的金融模式,是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迎来的共享服务,通过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产业转型遇到了相应的问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剖析,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产业转型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出实现商业银行成功转型的合理解决思路与方法,促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网点的客流量和业务量都呈现下降趋势。 同时,网点房租与人员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网点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商业银行之前的发展模式很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新走向。 因此,通过网点转型提升网点的综合竞争力,是银行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要攻克的课题,而网点转型是否成功,也决定着未来银行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成熟,其技术与理念逐渐对现代金融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并形成了互联网金融。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并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难以预估的冲击,使得银行市场快速萎缩,给银行发展带来了巨大竞争压力,迫使银行采取合理对策加以应对。本文将简单介绍互联网金融,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并就银行应对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冲击非常明显。农村商业银行在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应抓住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全新机遇。文章在介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加速经营模式转型、发挥风险控制优势,规避网络风险、加强银行复合型人才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行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和产业发展,金融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需要打破原有发展思路,结合银行本身的特点,找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入手,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优势,对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希望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有银行体系受互联网金融影响,面临着重大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加快转型步伐,结合现代科技提升服务质量,从而适应现代金融之需要成为关键所在。本文从转变经营理念、改革管理体系、加快科技发展、加大基础建设等四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的启示进行了全面探析。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当前金融环境下的一个特定产物,给传统银行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以阿里余额宝为例,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发展模式,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地位和存款的影响,并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促使银行体系深化改革,商业银行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互联网金融是近些年金融发展的新形式,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加强传统银行的应对能力,以及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以及发展模式进行了阐述,对互联网金融形成的因素和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中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探究,以期能够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熊飙  孙高利 《商》2014,(1):243-24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兴起和应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尤其是电商凭借技术和信息优势,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不断蚕食银行的金融产品市场份额,对于银行的生存方式产生根本性的挑战。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的特点、以及如何对于商业银行进行挑战。最后指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转型、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以及为客户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等手段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最为显著。文章从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盈利模式及渠道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进而提出了传统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转型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在最近几年蓬勃发展,在一些领域已经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已是一大问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发展,倒逼传统银行转型升级,银行需要加速转型同时提升用户体验,积极拥抱互联网,推动惠普金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中也蕴含银行发展转型的机遇。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与契机为切入点,探讨银行在互联网浪潮中的优势所在与双方竞争合作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银行业也看到了这一趋势并逐渐转变自身金融服务模式,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和网点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由于在互联网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办理金融业务的模式,使得各个银行网点的经营发展遭受了严重的冲击。文章针对各银行网点受到的各项冲击提出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的服务模式和网点管理办法,使得银行网点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够实现顺利转型,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之势,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试点进入竞争加剧等多重冲击,传统银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效、智能化、自动化、成本节约等市场需求,银行开始对网点的价值重新评估、功能重新定位,寻找新形势下网点的有效发展模式。2018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指出,银行网点的转型正在深入推进,"轻型化、智能化、特色化、社区化"成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邵梦竹 《中国物价》2020,(5):43-45,52
本文基于2006-2014年中国104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呈负相关关系,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资产端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对银行负债端流动性以及表外业务流动性未产生明显影响。此外,互联网金融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也有区别,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外资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而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银行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断兴起,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现有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不断创新现有的营销模式,使银行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同时也能够设计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更加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快速转型。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对商业银行的营销造成的影响,然后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营销模式创新策略,不仅仅为现代相关研究创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众筹、P2P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冲击下,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直销银行应运而生。身为互联网与金融的混血儿,直销银行具有机构少、成本低、人员精等显著优势,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占领的新领域,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通过研究国外直销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做法,并结合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实际,为处于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转型时期的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直销银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