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力资源》2011,(4):46
HR来信:我公司一员工自入职第二个月起,由于怀孕经常请病假,其中有几个月是整月长病假。长病假期间,该员工提供了病假单,但病假单上仅仅注明"怀孕XX周"字样,于是公司按照事假扣除其工资。在其入职11月时,公司与其解除了劳动关系,并书面通知  相似文献   

2.
HR来信: 公司有一员工2008年3月入职,由于当时人事专员的疏忽,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工资一直正常发放,也在劳动部门那里做了用工备案,每个月按时缴纳社保.今年7月,员工要求立即离职,理由是公司没与他签订任何劳动合同,他与公司之间是事实劳动关系.因为该岗位属于专业技术岗位.如果该员工突然离职,正常的生产任务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不希望他现在就离开.请问,公司是否能够以为其办理过用工备案、缴纳社保为由,认定与其之间已经有劳动合同之实,要求补签书面的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3.
HR来信:某员工入职时,公司为了保持员工的稳定性,与其签订了奖金协议,奖金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他两年内不离开公司。奖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今年已经发放完毕,另外一部分应该明年发,但是现在他表现很差,公司决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他却要求公司将第二部分奖金也发给他。  相似文献   

4.
纪馨 《科技与企业》2014,(13):26-26
企业在将一名员工正式录用之后,这名员工就与企业产生了法律约束下的劳动关系和其他一系列保障双方利益的法律关系。现阶段,正规的企业都对于签订具有法律效益的劳动协议这一行为十分的重视,但是却在细节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往往会成为决定企业在人事方面成败的关键,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严重的劳动争议,所以需要管理人员细心谨慎的对待。本文针对现阶段发生的纠纷进行分析,提出对于如何解决在职员工与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便企业管理者树立防范意识,减少劳动纠纷。  相似文献   

5.
近日,上海某公司前总经理王某与该公司"对簿公堂",王某在《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中请求裁决恢复与该公司的劳动关系,并索要解除劳动合同期间的薪资损失。这一劳动仲裁请求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在常见的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案件中,劳动者在被单方解除劳动关系后,往往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或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很少遇到员工提出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陈翔 《现代企业》2012,(11):18-19
新员工从校园走入社会、抑或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新的企业,都是踏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新入职员工对企业和社会都相对陌生,但自身期望值却相对较高。这样,在员工与组织之间就会存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新员工的入职管理是员工管理的起点部分,入职管理成效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员工管理后续工作的开展乃至新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做好新员工的入职管理,成功实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颁行实施后,中国劳动合同将执行新的规范,劳动合同管理面临新的环境与情况,劳动合同法必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一、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影响(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真的可怕吗?《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后再次续签,就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这条可以看出,法律对于劳动关系持稳定化和长期化的态度。劳动合同法对于企业用工的规定更加严格,对劳动者  相似文献   

8.
如何管理并激励新生代员工成为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问题。职场新人的入职,如果适应不良,就会导致极高的工作压力、较低的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通过将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引入到新员工入职适应的管理过程之中,全面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新员工尽快适应新环境,及时发挥工作能力,有利于提升员工关系管理和员工服务体验,促使组织心理-团队心理-员工心理形成共振,为建立和完善与企业经营战略更紧密结合的组织心理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将员工手册作为传递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有效载体之一,从规范内部管理、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角度出发,常州供电公司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对现行相关管理制度或管理标准进行全面梳理、修订、补充和完善,编辑完成了公司第一版《员工手册》,并且非常重视手册的宣贯与培训。手册自颁发以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告知员工明确自身权利、义务和责任、历年新大学生入职培训以及为处罚违纪、违规员工、处理劳动争议提供充分依据等实践环节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驰 《人力资源》2009,(24):70-71
转瞬之间,已到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随着各企业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和考核工作的开始,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劳资矛盾也在一系列考核、结算、续订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升温,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两周年之际,劳动争议案件也如同“甲流”一样,在年底步入高发期。比如,企业将会面临因与员工连续订立二次劳动合同而需签订无固定期合同的问题,也会面临年底前离职员工的年终奖问题,还会面临年休假。加班补休等若无法休完是否可以清零的问题等等。这对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岁末年初的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许多企业中有一种误解.认为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就没有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就不受法律的保护。这种观点将劳动合同的作用绝对化,因而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即使不签劳动合同,企业与员工之间因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也同样受劳动法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正>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现有人才储备和培养速度往往跟不上业务拓展速度,引进人才就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如何培养新员工,让其快速承担岗位职责,也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受环境和条件限制,很多国内企业的新员工培训还停留在集中做入职培训的阶段。对于新员工入职培训之后如何在  相似文献   

13.
张倩茹 《人力资源》2017,(11):29-31
《入职登记表》 《入职登记表》是新进员工填写的一份最基本的文书资料,本意在于了解员工的一些基本情况.很多HR觉得这份表格不过是员工的一个入职必需的流程,往往不太上心,流于形式.但其实,通过这份表格,收集全面的员工信息,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用工风险.比如,很多企业的录用条件约定或劳动纪律中都有一条,如果发现员工的应聘或入职材料中存有虚假信息,属于严重违纪,企业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支付经济补偿.那么,在收集员工的违纪事实时,员工亲笔签字的《入职登记表》往往是一份非常关键和直接的证据,因为上面清晰地记录了员工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他信息.  相似文献   

14.
新员工为企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在他们进入企业之后,针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也成了开发其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环节。中小企业的新员工培训由于其观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很多问题,据此文章以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现有培训体系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与员工除了建立受到《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标准劳动关系外,还会建立受到《民法》与《合同法》调整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本文就非标准劳动关系在企业用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阐述,供参考。非标准劳动关系是相对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有关系有劳动",非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没关系有劳动",即由于用工对象不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条件而导致其与用  相似文献   

16.
据We Are Social"全球数字、社交和移动"报告表明,2015年1月访问互联网的用户占全球人口的42%,QQ空间的活跃用户达到6.3亿,中国手机设备存量超过12亿。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注定会为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员工关系管理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企业被越来越多的新型劳动争议案件所困扰,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传统思维被不断地改变,在办理人员入职和员工离职、签署劳动合同、设计薪酬制度以及修订整体用工策略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很多经济方面的、社会方面的矛盾,都在劳动关系上集中反映出来。加快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人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问题当前,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用人单位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职工群众学法用法意识进一步提高,维权护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劳动合同签订率进一步提升,劳动关系进一步和谐。  相似文献   

18.
读书     
《人力资源》2016,(4):96
《入职管理日记·第二季》HR职涯扫雷攻略,从劳动法盲到法师级超强HR,HR风控必备手册。全书主要包括招聘广告和面试、Offer管理、劳动合同签订、试用期管理以及特殊群体用工管理需要规避的各种法律纠纷等。像故事、像小说,可以窝到沙发上一口气读完的专业读物!  相似文献   

19.
“80后”员工入职培训课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职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其他相关环节及整个管理流程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大量"80后"涌入职场,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本文结合"80后"员工的群体性特征,对其入职培训的方式、内容进行研究和设计,以期针对"80后"员工的入职培训更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HR来信:我公司因为业务、市场因素,决定搬迁至外地,但部分员工不愿意搬迁。我们发现员工入职时签订的劳动合同有如下条款:"公司可以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及员工工作能力。对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进行变更,员工表示同意"。若根据该条款,员工拒不同意至外地时,我们可以直接以此为由辞退员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