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为许多成长性良好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权益融资渠道,创业板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更加引人关注.本文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2011年已上市并出具企业年报的281家创业板公司为样本,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基于主因素分析构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产周转率、发展能力和流动性指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资本结构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凌辉 《科技和产业》2013,13(9):117-122
创业板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长期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本文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主要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影响。针对微观层面,本文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因子得分模型,得出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马梅彦 《科技和产业》2022,22(3):252-256
以2020年半导体设备行业1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4个层面合计12个指标的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整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4.
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与高管的减持行为可以依照减持动机细分为投机型减持与流动型减持行为,其减持前后的市场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包含本身市场波动的影响,但更多的是高管及大股东减持行为传递给市场讯号后,引发的企业市场股票价值的变动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本文区分投机型减持与流动型减持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不同动机下企业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成长性等指标对减持程度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减持动机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创业板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5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要实现创业板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引导,更需要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6.
6月4日,深交所发布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09年报实证分析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小板业绩增长持续性和创业板的高成长性比较突出,但是仍需警惕上市公司的业绩分化、成长性的可持续能力等问题,其中特别揭示,上市公司2009年高送转存在隐忧。  相似文献   

7.
新三板市场的成立,满足了公司治理结构、信誉度、投融资等优化需求,增强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因素的分析,及时反馈企业财务状况。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新三板上市公司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到了企业成长性发展状况,为此,应针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文章从影响新三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成长性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信息》2002,(17):60-61
所谓创业板市场(Second Board),是与主板市场(Main Board)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主板市场之外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有效退出渠道的一个新市场.创业板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主板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进入门槛较低,上市要求较为宽松,监管要求则相对严格,且上市对象多为具有潜在成长性的新兴中小企业,因此许多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为小型资本市场或新兴公司市场.创业板市场既是"中小企业的龙门",也是"高科技企业的摇篮".  相似文献   

9.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采用三种股权激励模式:股票期权模式、限制性股票模式以及员工持股计划模式。文章通过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2011~2015年股权激励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我国创业板市场中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呈现出阶段性偏好,即2013年以前偏向于股票期权模式,2013~2014年偏向采用限制性股票模式,而2015年员工持股计划模式更受欢迎。通过构建多元logistic模型,发现公司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是造成激励模式选择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导论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是指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2009年10月,创业板在我国资本市场正式启动。创业板企业的定位是“两高六新”,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这些企业正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通过为其提供强而有效的金融支持,可增加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对企业转型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法构建了上市石油企业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计算出指标权重,并计算出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基础,利用TOPSIS评价法对每家石油公司转型能力展开分析,并以59家上市石油公司为总体,计算出2012—2020年总体转型情况.根据转型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提高石油企业的转型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朱彦杰 《科技和产业》2012,(11):126-129
在研究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的成长特征,选取了九个能够客观评价中小企业成长性的指标,采用AHP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各指标综合权重;并通过对沪深股市中河南省部分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不同层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曹明  刘霭怡 《特区经济》2014,(8):130-132
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创业板成立时间较短,投资者相对不成熟,且创业板公司属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的风险,这些特征决定了创业板不同于其他市场板块的IPO抑价特征。本文选取间接反映投资者情绪的指标,通过对创业板2012年发行上市的74家公司数据的研究发现:中签率与抑价率显著负相关,首日换手率与抑价率显著正相关,发行市盈率与抑价率负相关但不显著。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代文静  李谦 《科技和产业》2022,22(12):199-204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审慎开放,中国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实体经济则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增速放缓,实体企业基于“蓄水池”效应和“投资替代”效应而不断扩大金融投资,使得企业金融化现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系统研究内外部治理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有利于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将其金融资产占比连续3年及以上增加界定为金融化,从内外部治理视角探究其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最终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实体企业金融化有抑制作用,并且法制水平增强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最后提出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上市企业特征,选取企业规模总量、投产效率、增长速度三个维度10项指标,构建国内光伏行业上市企业规模化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国内光伏行业上市企业年度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对国内光伏行业上市企业规模化发展能力进行测度。参照上市企业各单项因子与综合因子的波动情况,分析光伏企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合理制定光伏企业及产业规模化发展策略,促进光伏企业有序发展,提高我国光伏行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王楠  李小忠 《改革》2012,(4):109-115
创业板市场发展有利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推动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应从扩大内需、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李佳亮 《特区经济》2011,(2):132-134
本文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特点,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模式,指出我国创业板市场通过使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为私募基金提供退出途径等,缓解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废物资源化的分析和经济价值的评价,建立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并把目标利润层层分解,严格执行,有效地传递了市场压力,增强了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板的市场定位和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板与主板和创业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降低上市门槛、逐步推行全流通、建立退出机制方面中小企业板向创业板过渡;市场规模小、家族"一股独大"、股份不全流通以及上市圈钱和关联交易等市场风险及防范策略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赵永杰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92-96
大型企业集团的兴衰已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兴衰的表征,研究其动态能力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般企业,少有扩展到作为中间组织的企业集团。文章基于系统协同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路径,进而从母公司层、子公司层和职能活动层三个不同层面构建了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模型及实施机制,旨在深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为我国企业集团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