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理想,自由与平等是现代正义观念的两大原则,自由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平等是现代正义埠求的现实目标,人们一旦肯定了个人的自由与平等,就必须承认每个人所拥有的平等与自由具有同等的意义与价值,人们之间的平等是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不受他人侵犯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李宏 《特区经济》2012,(10):226-228
农民金融权是农民在进行金融活动过程中获得金融供给与救济的权利。其权利之所以能被确认而视为正当,是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即人权、平等、正义与效率。而人权、平等、正义与效率与法律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其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当代农民金融权法律保护的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3.
章红华 《特区经济》2007,225(10):241-243
就业权是有关公民生存、发展的重大权利,就业权与劳动合同法有很紧密的关系。劳动合同法应当成为保障公民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诺齐克的权利正义理论,分析了柯亨对诺齐克的自我所有原则的批驳。指出,自我所有原则是诺齐克政治哲学的基础。他认为不平等是不可解决的,自由与平等不相容。但柯亨通过对自我所有原则的质疑和剖析,论证了自我所有原则并不必然导致不平等,在外部资源共有体制下,自由和平等是相容的。从而撼动了诺齐克权利理论的根本,是对诺齐克持...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正义"与"正义"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社会保障正义"的主题从属于一般的"正义"的主题。社会保障正义的主题是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方式。社会保障权可划分为"底线生活权利"和"更高生活权利"。国家、单位和个人都是社会保障的主体,都担负有社会保障的义务,但国家和社会应在底线生活权利领域承担更多的义务。  相似文献   

6.
万希 《宁波经济》2004,(10):37-38
所谓就业歧视,是指条件相等或者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或者受雇者在就业时由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的因素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工资、配置、升迁、培训机会等就业安全保障的平等待遇,从而其平等就业机会受到损害的现象。尽管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要一视同仁地受到平等对待,不分性别、种族、职务、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都享有同等权利;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管理是建立在权利和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对于社会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其权利的保障是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基础。而社会的公正和平等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我国,就社会整体而言,农民是弱势群体,其权利的保障是全社会实现公正、平等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8.
"民工荒"是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民工荒"的本质是"权利荒",即农民工平等地位的沦落和平等权利的缺失。破解"民工荒"问题的根本思路应当是:依法回归农民工的平等地位与平等权利,深化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构筑以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利为根本的劳动用工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吴义太 《特区经济》2010,(2):257-25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也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我国农民工平等就业权还存在如地方政府政策歧视、工时报酬违规突出、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就业培训相当有限、事实劳动关系普遍等问题。要确实保障我国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的表达机制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每支股票或股份之间的权利平等,是股份制企业得以成立、存在和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权利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文章对我国《公司法》所确认的股东大会表决权分配的“一股一票”的原则,是否能够确保每个股票或股份之间表决权的权利平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法定权利平等当代社会的基本信仰法定权利,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法律确认和保障的权利。法定权利平等是当代社会的基本信仰,被誉为社会制度的美德。“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既是我国的一项宪法原则,也是根本大法赋予公民的最高和最神圣的法定权利。法定权利平等,这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类社会固有的,它是人类数千年的血的抗争换来的,它寄寓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纵观人类社会的人权,一般认为有三种: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人们对应有权利的追求,如自由、平等、幸福、发展等,可以说是亘古…  相似文献   

12.
肖瑶 《魅力中国》2010,(33):58-59
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表现在就业方面即为机会均等和不受歧视的平等就业的权利。就业平等权的本质就是劳动者就业的权利相同和机会均等,反对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关于“招聘非‘211’高校毕业生不取”,实属就业歧视,是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等权的侵害。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等权受到侵害既有社会原因,又有法律保障的不足。要保证非“211”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必须社会保障与法律保障并举,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 公民的标准是什么?不管如何定义,这几项权利是应该有的,公民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平等税费责任和义务、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和平等的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权利。如果能够平等的享受这几项权利,就应该算是公民。如果我们将城市居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标准,或者说作为衡量农民是否是一个完全公民的参照系。我们来看一看,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距离公民标准还相差多少。  相似文献   

14.
许文 《黑河学刊》2010,(3):70-72
大学生就业体现为一种权利,即就业权。法律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作用,不仅仅体现为事后的救济,更多的是要事前预防。要尽快完善法律条款,尽可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高校要加大对劳动保障法律知识的宣讲力度,督促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及对大学生利益的损害。更加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合法利益,大学生就业权利来源及就业现状。要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歧视、无劳动合同及实习期内工伤难于认定等常见问题,提出大学生就业权利的法律保障及完善相关法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叶常林 《乡镇经济》2010,1(1):57-66
西方分配正义学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西方学者分别从现实生活、神学自然法、社会道义、个人权利、自然秩序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阐释了分配正义的内涵;较早时期的西方学者回避权利维度,而从本分诉求、价值立论和功利取向上分别形成天赋决定分配、比值相等和算术相等以及最大幸福等三大原则,而当代西方学者普遍基于权利维度,在“平等的权利”和“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两大阵营里展开各自的原则论证;在国家、市场、制度、法治以及个人等各个方面探寻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西方分配正义学说蕴涵的诸多闪光思想对于解决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差距问题以及一些非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凸显。大学生就业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法律应然上的就业权利和实然上的就业权益。目前,大学生就业权利因政策性文件繁多、就业协议法律性质模糊而缺乏应有的尤其是劳动法律保护;就业权益遭受着用人单位诸如滥用违约金等各种就业陷阱的严重侵害。国家应强化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在立法上应完善相关就业法律制度,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就业服务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学生应增强法律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就业权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许多关注焦点都聚集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上,而忽略了对排污权主体的权利保护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环境正义理论来讨论排污权主体的权利保护,并且从环境正义角度为排污权主体权利保障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归根结底是按权利分配,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权利不平等。权利,在内容方面归类为市场权利、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在结构上分为归属权和行使权。根据权利整体归类和状态结构可知,市场权利归属不平等,社会权利行使不平等,政治权利归属与行使都不平等,三者组成权利不平等体系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在理念、制度和政策上尽可能保障权利平等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方向。通过效率与平等的合理抉择、建立市场民主、构建公民社会以及遏制既得利益集团强势地位等途径实现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伦理学界,比较通行的五种分配正义观包括绝对平均/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观、差别原则的分配正义观、功利主义的分配正义观、应得原则的分配正义观和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观。这五种分配正义观在政治光谱上大体占据着从左到右的位置,从强调绝对平等到强调相对平等,再到功利和应得,最后是强调自由的权利,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类理性,是维护人类共存和谐与发展的基本伦理。这五种分配正义观无论其是否全面,但它们都代表着人类不同利益群体对分配正义的一种认同。对照这五种分配正义观,作者认为,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着缺损,如平等的缺损、幸福的不足,对应得的扭曲和对历史罪恶的矫正缺失。依据这五种分配正义观,作者认为,不论从任何分配正义观来说,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改善国际经济秩序公平性的内容在国际伦理学上都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即使从最不注重公平的自由主义分配正义观来看,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财产权对于人的全面解放的意义具有两面性。第一,在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财产权从封建专制权力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首次实现了绝对的财产权利和财产权与权力的分离。财产权是其它各种权利的基础,堪称对抗封建专制权力、保障人权的坚实堡垒,是人的解放的起点,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启蒙的、资产阶级的财产权利理论和观念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第二,绝对的财产权利具有与生俱来的弱点,它无法保障实质平等和实质正义,因而只有超越财产权利的绝对性,才能进一步实现人的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自由不再是自我与他人的分界线,而会成为个人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积极力量;平等不再是与私人个体作抽象对比,而是在强大的社会里倾情参与;所有权不再是排他性权利,而是社会公共的财产权。只有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超越启蒙时期的财产权利观念,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