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与合作是当前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处在同一旅游线路①上的不同旅游地之间产业和产品的空间竞争与合作是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典型代表,较少有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在竞争与合作中旅游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对两地在旅游开发、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走向"休闲"的旅游——对旅游(支柱)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07,22(10):10-11
但凡与"旅游"有些瓜葛的人,不论是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旅游主管官员,乃至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专业学生,无不希望旅游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世界最大的产业",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所言.这也是全国上下不少省份、县、市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加以扶持的原因之一.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4.
不要混淆了"休闲"与"旅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06,21(9):9-10
去年12月,在"京港城市旅游休闲与人文奥运研讨会"的大会发言时,一位先我发言的颇为著名的学者说,她完全同意某位权威学者的论断,在我们进行"旅游"研究的时候,应该认识到"旅游"是属于"休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化自觉"模式,东巴文化的旅游再现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与传统的回归潮流,亦折射出地方性族群意识的复苏.本文通过考察东巴文化从学术到旅游的复兴过程,拷问东巴文化的民族文化地位,并尝试对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再创造"与"文化自觉"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6.
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11-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围绕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热点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加深了中西方的学术对话,推动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众的"新旅游",还是新的"大众旅游"?--普恩新旅游论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凌云 《旅游学刊》2002,17(6):64-70
本文对普恩博士提出的新旅游理论及其预测提出了质疑 ,在新旧旅游的划分、大众旅游的性质和作用以及与替代旅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与普恩博士迥异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 ,大众旅游是一个相对概念 ,随着时间推移 ,大众旅游可能发生整体性的进化 ,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个性化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但大众旅游与“新旅游”作为旅游消费的两极不仅是永远不会被相互替代 ,而且“新的”大众旅游还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众乐乐":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行"之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往对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信息交换方面,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游伴"的现象.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文章搜集和分析了一个"讨论串"和12个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虚拟社区结伴旅行是互联网普及和自助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助旅行方式.旅游者通过控制旅伴的数量和质量,规定旅伴间的权责关系,力图在孤独的背包客和团队旅游中找寻一条中间道路,以"小圈子"把这条中间道路确定和保持下来,他们的旅游体验最终结合团队旅游和背包客的优点,实现了优化.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限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香格里拉"是闻名于世的人间净土和世外桃源,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旅游形象,其渊源值得我们去追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辨析与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臧德霞  黄洁 《旅游学刊》2006,21(12):29-34
人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普遍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内涵界定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领域研究的开展.为此,本文在对"竞争力"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竞争力"的内涵,尝试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做出归纳和界定,并探讨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旅游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第六届中国旅游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旅游高等院校院长/系主任代表,并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前景展望"为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世界旅游组织出于经济统计需要而对旅游和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广为人知,不但旅游行业的统计数据来自其界定的口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学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其准官方和国际组织背景,此前虽有一些学者指出了其概念界定的宽泛性会带来误解,但是无人对其做出系统分析.文章详细辨析了世界旅游组织拟定的统计性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范围,梳理了相关文件对旅游、访问、旅行三大基本概念外延边界关系的界定和历史演变,指出这种界定虽然符合一定的经济统计需要,但明显有悖于常识认知和逻辑规律,阻碍了人们对旅游概念形成理性认知.它以“旅游”统计之名,行“旅行”统计之实,混淆了旅游、访问、旅行的关系,对人们正确理解旅游与旅行的关系带来干扰.依据这种口径统计出的数据,不能直接反映真实的旅游业和旅游现象,更对旅游基础理论形成障碍和冲击.文章提出了符合常识认知与逻辑规律的旅游和旅游者概念认知方式,分别从旅行和休闲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的内在属性与外延边界,辨析了旅游与旅行在三个层次上的关系,运用了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非旅游等概念来细分旅游与旅行的关系.文章指出部分语词的汉语翻译错误加剧了旅游概念理解的混乱,对“visitor”一词长期被翻译为“游客”的危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民生的内涵具有"基本生存保障"、"社会融入"和"生活质量提升"三个层次,与经典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中所分析的公民需求三层次具有对应的关系。旅游作为独特的社会行为,既是民生的现实依据,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旅游业就是民生产业。政府需要认真对待旅游民生需求,从维护旅游产业地位、促进投资、引导消费、规范市场秩序的角度,引领公民旅游的健康发展,促进民生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17,(9):80-102
概念是人类在其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跨越中对事物本质的抽象与概括,因此对它的厘定就成了构建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基于概念所依托的语言载体是词或词组,所以国人在研究旅游学科和旅游业时,进一步厘清"旅游"与"tourism"等的概念,将会十分有益.文章五章,前后两章是小引和结语;其第二、三两章先后从传统词源学和认知语言学切入探问,从跨语言的比较语义学的角度,剖析了"旅游"与"tourism"的义位与构词语素,讨论了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同与不同;并在指出"tourism"所具有的"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等多重语义后,通过第四章几个视角的补充讨论,以辨清研究者不同关注的互补实质,从而为消弭误会,寻求学人共识的基础,并进而在对诸家共识的归纳中,肯定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建议》的可遵循性.文章认为,面对旅游学发展的新态势,学科进步还需认真加强基础研究才行.文章结语再次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1)就语源学的角度看,虽然汉语不及物动词"旅游"与英语名词"tourism"是近义词,但是不同民族语言的历史渊源、当今的变化,以及有关文献分析已经证实了的,更值得国人注目的,是二者在含义、用法和使用范畴等方面的同中有异.(2)就专业用语的角度看",tourism"作为反映世界旅游发展和旅游学科进展的行业用语和学科用语,其虽与汉语日常用语"旅游"同属一个概念范畴,却不能等同于汉语中日常生活用语的"旅游";中国旅游研究者在将"旅游"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学科用语使用时,其含义的中心不应与国际用语有太多的差异.(3)从旅游研究的国际共识看,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建议书的主要关注重心,显然是与各国政府及多数研究者在提出旅游概念时所关注的多种目的旅游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涉及相一致的,而不只是有多少人在旅游时得到了愉悦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品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愉秉 《旅游学刊》2007,22(10):82-88
目前学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择取如下问题加以讨论:旅游产品是否包含媒介要素、是否是一种经历或体验、是否是商品、是否包含目的地出售的实物形态商品以及是否包含旅游资源.本文认为,媒介要素是旅游产品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把旅游产品看作经历或体验,旅游产品是商品,旅游产品中不包含旅游地出售的旅游纪念品等实物形态商品,也不包括旅游资源.本文着重讨论了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提出旅游资源不是旅游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而是、也仅仅是旅游产品生产要素中狭义的土地要素.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会必定会成为2008年全球体育与旅游热点,届时,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将会涌入北京,北京的旅游产业将如何应对?此次北京奥运旅游接待工作不仅是对奥运会的支持,更是对北京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度的宣传.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要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内需的扩大主要驼过培育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8.
翟佳羽  刘鲁 《旅游学刊》2012,27(6):110-112
5月18日,"201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年会以"前沿·理性·责任"为主题,由北京联合大学与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承办,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为战略合作单位,去哪儿网站协办.  相似文献   

19.
旅游目的地营销应注重发挥好三个"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以旅游目的地区域为营销主体,代表区域内各种相关机构、所有旅游企业和全体从业人员,以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加入到旅游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以不同方式和手段传播旅游信息,制造兴奋点,展示新形象,增强吸引力,引发消费者注意力和兴奋点的全过程.旅游目的地营销是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潜在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是否深刻.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好三个"效应",是旅游目的地营销获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灾害旅游及灾害旅游系统的初步研究——兼论旅游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在带给人类生命财产灾祸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灾区的重建与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了解灾害、缅怀遇难者、接受减灾教育.利用系统思想和方法构建的旅游系统模型,引入了旅游场和旅游流的理念,可以充分地揭示旅游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灾害旅游系统是一个包括主体、客体、介体、栽体4个要素的动态系统.利用此系统能更全面地研究灾害旅游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