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5):F0002-F0002,1
黄福佳 艺术硕士,现为中国漓江画派画家,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助理,泓艺轩签约画家。2010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1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格胜教授,主攻中国山水画研究与创作方向。2014年5月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胸怀凌云志·攀登福慧天”研究生毕业个展。  相似文献   

2.
《品牌》2014,(10)
意境美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更是中国绘画的精髓,学会营造画面意境,对众多艺术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完全寄托于画面的意境之中,能否使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一种内心的共鸣,这就是写意山水画所追求的最高标准。本文通过对北宋山水画意境美内涵的分析,研究北宋时期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方面的变化,突出北宋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北宋时期山水画作品的意境美。我国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从不同层面上极力营造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鲁虹 《中国拍卖》2011,(10):18-21
宋玉明的艺术创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城市山水画”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从事山水画的创作。我曾问他何以这样.他说“城市山水画”.是一个新的艺术课题.具有长久的挖掘潜力.而从事山水画的创作,一是希望表达现代人对大自然全新的感悟.以适应现代人新的审美需求:二是为了更好地研习与借鉴传统。这意味着,他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城市山水画”创作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拍卖》2012,(9):F0001-F0001
由北京写实画派演变而来的中国写实画派,已走过了8个年头。在30位画家的不断推进中,中国写实画派已经在国内当代油画创作领域树立起难以取代的艺术地位,同时在艺术市场中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那么,中国写实画派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其代表画家在艺术市场中的表现有哪些特点?这些画家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中的未来走向如何?本刊拍卖...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山水画创作有着丰富而又成熟的理论和技法,经历着各个时期的思想演变,画家能够凭着自身的艺术感悟创造了许多不同样式的艺术风格,符合了历代绘画创作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今天,当山水画创新面对困境时,只有正确理解古代绘画的传统价值,才是我们不断研习历代山水画风格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艺术精神是“写意精神”,西方是写实,中国画是熟记于心、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国画以意象化的方式,以写意为主,去营造一种感觉和气氛、点到为止,却并不抽象、然而却又删繁就简,突出主题,使画面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展示了生命的丰富多彩和人性的善良之美。艺术上中国画是时代的主人,我们的艺术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以写意为标准写实生活,这一切是美术加工前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贾方舟 《中国拍卖》2010,(5):64+73-80
王秋人的艺术历程看过王秋人在80、90年代的作品以及他的独特经历让我想起了李叔同。当然不是指他像李叔同一样在尝尽人间的奢华之后遁入空门。而是说他早年在上海安分守己地从师学习传统绘画,进入80年代,作为一个不甘寂寞的青年学子,曾在艺术新潮中翻云覆雨,遍"玩"各种花样,90年代初又入住圆明园画家村,"混"在流浪的前卫艺术家群中,历尽艺术坎坷。圆明园画家村解体后,又随"大部队"定居通县宋庄。然而,这位在前卫阵营中颇有点名声的艺术家,到后来却一头栽在传统里,画起了山水画,而且还念起了"六字真经",做了居士。这个艺术与人生的转折,是出于何种缘由,我们且不去管它,我感兴趣的是,他在艺术上的出走,给他艺术上的回归带来了什么?出走是弯路?还是必经之路?抑或回归是歧途?是观念的叛逃?还是痛改前非?是"要知如此,何必当初",浪费了大好时光吗?  相似文献   

8.
闵娟 《致富时代》2011,(1):189-189
以形写神是中华民族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也是绘画这一造型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永恒话题和基本追求。在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的创作中,能否坚持以形写神、以神驭形,正确处理好形和神的依存关系,完整、准确、自然的表现出形与神的和谐与统一,是驾驭画面,进行中国写意人物画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该文通过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写意人物画的以形写神。  相似文献   

9.
知名画家武千嶂的画,犹如大自然中的山水云雾、清风飘逸、气和韵畅.他通书法五体,涉油画,擅长国画,尤爱山水,得意和成就于泼墨山水.近赏千嶂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时,总为隐约的似有似无的东西受感动——“没骨”? 天人合 墨有道 记得2013年9月的一天,在他的一幅新作前,忽听得“没骨水墨山水”的“新名词”.在中国画派中还从未出现这样的没骨水墨山水画法,而“没骨”一词虽出现于北宋之时,但也仅见用于人物、花鸟,未听说过用于山水画.当今画者若能探索成功,无疑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新的艺术样式,是对中国画艺术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品牌》2014,(6)
四王山水画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代表之一。其恰逢传统山水画的整合期,以理性为主要思维方式,以整合传统山水画艺术审美和传统语言符号为己任。在过去的百年里,受思想认识的影响,四王山水画所受不公,被误解为腐朽无创新。其实,四王山水画的创新性很强且特色鲜明,不同于古人。  相似文献   

11.
浅释笔墨     
中国画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巳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且久盛不衰的传统绘画。她不仅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无论在立意、造型、技法、笔墨色彩,还是在时空处理方面,都有着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中国画的写意性特别讲究“笔墨”的技巧。突出抒情、审美观、强调力度感和随时代而变是中国画笔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观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王冰  王姣  滕琪  瞿贵祥 《财经界(学术)》2005,(12):124-128,F0003
山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20年前,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前途黯淡,缺乏创新发展的空间,一些人因此迷失了方向。画家范保文却依然坚持着他对江南山水画的创新探索。他的画,既能让人体味到东方绘画的神韵,又能感受到西方水彩的色彩韵律,且生活气息浓郁。故被很多的评论家,认为是对传统江南山水画的最新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7):F0004-F0004
1950年生于山东文登,青年时代就酷爱绘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师承长安画派名家何海霞先生,并成为入室弟子,专攻仕女,山水画法,尤长画荷。  相似文献   

15.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F0002-F0002
徐岚,字丁香,出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得到詹庚西、张立辰、贾广健、方胜、余涛等先生的亲授。深得中国传统花鸟画笔墨精髓的传承。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多年从事工笔画和写意创作,尤其擅长写意花鸟,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近年来先后在北京、杭州、西安、新疆、兰州、曹州书画院、东营、白银等地举办画展。出版专著《徐岚图画集》,其创作成就被《中国美术大词典》《当代书画名人大全》《中国艺术名家》等多部典籍收录。作品被多家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世界园艺博览会等珍藏。  相似文献   

16.
镜晓 《中国拍卖》2012,(9):26-35
由北京写实画派演变而来的中国写实画派,已走过了8个年头。在30位画家的不断推进中,中国写实画派已经在国内当代油画创作领域树立起难取代的艺术地位,同时在艺术市场中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7.
陈薇  唐军 《商场现代化》2010,(5):180-181
写意与写实的探求成了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上要运用"意象造型"。在中国油画创作中也产生很多写意和写实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的介绍,浅析的它们在中国油画中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恩惠 《商场现代化》2006,(29):166-167
长安画派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以定居或寄居在西安一带的画家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等为代表,钟情于黄土高原的山水,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曾一度引领中国画坛风骚。但由于市场的种种原因,长安画派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长期有所局限,在北京等主流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露面较少,价格一直偏底。虽说去年荣宝斋为长安画派创下佳绩,但未能稳定局势。作为中国画坛的重要画派,其艺术成就和现实名声显然不符。如何认识与开发其艺术价值,值得当今理论界与收藏界重视与研究。本文将从其艺术成就与市场价值探求发展的空间,指明现在长安画派作品价位不高,具有较大的收藏空间,投资看好。  相似文献   

19.
传统艺术的遗产有外化与内核之分.具体艺术作品是其外化,创作方法、艺术精神是其内核.常州画派有近千年历史,清初成为画坛正宗,但其传人只重外化,走向形式主义.扬州画派是清中叶崛起的一支异军,它善于向不同流派吸取营养,包括吸取常州派的优秀内核,在继承传统时敢于突破,在遵守法则时善于创新,在泼墨写意时发挥个性,从而领异标新于那个时代,并深刻影响后世画坛.  相似文献   

20.
展讯发布     
《中国拍卖》2011,(6):8-11
徐冰在大英博物馆的题名为《背后的故事-7》的艺术创作,是徐冰博物馆艺术设置的系列创作之一,此装置由一个体积可观、生动的光箱构成.它给观众的第一感觉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