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祚楚 《时代经贸》2010,(24):25-26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对于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也产生很大的争议。本文研究发现,由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形成了特殊性的企业资本结构,也就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以高负债的战略承诺效应应对竞争,而在以国有股为绝对主体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产权失位导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加剧,经理人普遍具有投资扩张的冲动,在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下,扭曲企业的投资激励,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更加严重,加之地方政府由于经济指标的考核以及政治晋升的需要,以低廉的土地价格、金融资源及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的投资行为,负债融资的相机治理更是难以发挥作用,企业的过度投资得以延续,并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经理管理防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非效率投资是一种不以企业或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却更多地体现经理目标的投资行为。以总经理或总裁为首的高层经营管理者维护和巩固控制权地位的防御动机是导致企业投资过度、投资不足、敲竹杠投资、投资短视等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而建立积极的经理人激励制度、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和规范的决策程序,以及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提高负债的比重等措施有助于降低经理管理防御及其非效率投资。  相似文献   

3.
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往往笼统地将二者视为一体。实际中,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分别指向企业投资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决策阶段,前者与需先行做出的长期投资决策有关,而后者则是后发的即期生产决策的结果。通过引入一个包含投资和生产两阶段的动态实物期权模型,尝试性地刻画从过度投资到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以及经济与政策这两种异质不确定性对这一形成机制的影响,进一步基于2003-2018年中国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1)尽管产能过剩总是源自前期投资的过度扩张,但并不是所有的过度投资最终都会导致产能过剩;(2)不确定性是导致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但过度投资更多地源于政策不确定性,而产能过剩则主要源于经济不确定性;(3)不确定性对产能过剩的影响要强于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因此,对过度投资的治理应以政策不确定性为主,保持政策调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产能过剩的治理则应以经济不确定性为主,维护市场运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蒋先玲  黄鑫  陈乾 《技术经济》2021,40(4):122-132
本文从权衡理论和非理性管理者出发,以企业过度负债而非企业实际负债率的角度,重新衡量企业资本结构与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过度负债,加重企业债务负担.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融资约束较低和资本市场环境较好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加重企业负债的程度;同时在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容易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形成共谋,恶化企业过度负债程度,而外资大股东则能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约束管理者的激进行为.本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资本结构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对于推进"去杠杆"和实现经济软着陆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曲静 《新经济》2014,(23):25-26
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干预造成的.本文引入一个简单模型,证明在政府干预下,企业投资利润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扭曲了企业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表现出的产能过剩为研究背景,从政治联系和资本结构角度入手探讨房地产企业过度投资的发生机制。结果发现:政治联系和资本结构是影响房地产企业过度投资的重要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因产权性质而异。其中,政治联系显著加剧了国有房地产企业的过度投资,而资本结构则是推动非国有房地产企业过度投资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政治联系更有利于获取政策资源,同时也更易受到政府发展意志的影响;相比较,非国有房地产企业并不具备政策上的比较优势,其投资扩张更多的依赖于资本杠杆驱动。  相似文献   

7.
政府行为的策略变化是否会引起企业行为的变化?本文以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为切入点,研究其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测算出企业投资效率并保留其中过度投资的样本;其次利用地级市经济社会数据构造出税收竞争指标,实证检验税收竞争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发现税收竞争显著促进企业过度投资,而且对非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破解产能过剩等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民营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考察了政治联系与企业过度投资的双向影响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干预企业决策行为能够导致企业产生过度投资行为;建立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为了满足政治上的投资需求往往会产生过度投资行为,政治联系强度越大其过度投资越严重,政治联系层级越高其过度投资也越严重;政治联系导致企业产生过度投资之后,过度投资会巩固和提升企业政治联系的强度和层级。本文研究结论不但深化和丰富了政治联系与企业过度投资的理论研究,而且对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治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把地方政府的财政透明度纳入企业微观行为的分析体系,根据《2012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和《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等统计资料,实证检验了财政透明度对企业产能过剩的两种影响机制——企业"主观"投资偏误形成机理和"被动"投资偏误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财政透明度的提高会增加企业对政府行为的理性预期,减少其对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判断,抑制了企业由于"主观"投资偏误而导致的产能利用率低下、产能过剩现象;(2)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增加了政府干预土地要素市场的成本,继而减少了企业因政府干预土地要素市场而产生的"被动"投资偏误,产能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消费信贷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美国社会的过度负债消费。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受阻、产能过剩凸显,为防止经济下滑,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的政策,而追加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产能过剩,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长远发展,因此应大力促进居民消费,其有效方式是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促成了美国社会的高消费,曾极大地拉动美国经济增长,但过度负债最终拖累了美国经济。因此,中国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合理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和提倡适度负债。  相似文献   

11.
乳品企业研发竞争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玉成 《当代经济》2009,(22):47-49
为了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乳品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展开竞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和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乳品,乳品企业在生产技术研发上也展开了激烈竞争.新产品研发的公共品效应和不确定性导致中小乳品企业的研发投资不足,在竞争中利用概念炒作获取生存机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生产技术研发的公共地效应导致大型乳品企业投资过度,使得乳业产能过剩.政府应加大乳品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和执法力度,严格限制新的小型乳品企业产生以保障乳品市场合理竞争,同时还要鼓励大型乳品企业"走出去",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缓解国内竞争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5,(12)
投资作为财务决策的起点,影响着企业的经营风险、盈利水平以及资本市场对其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而过度投资会导致大量的资金沉淀在生产能力过剩而盈利能力恶化的领域,资源和生产要素被浪费,从而降低企业价值,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学者们对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文章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过度投资问题的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上市公司对于过度投资有效控制的治理机制,从而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产能过剩原因与机理分析。1.产能过剩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原因:(1)产能过剩标志着中国第三个增长周期的结束。从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看,2008年后出现的低增长,是中国经济自身周期调节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效应。目前的产能过剩既有市场周期的因素,也有2008年以来刺激经济留下的后遗症。(2)产能过剩与我国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有关。(3)产能过剩与我国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有关。2.中国产能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过度使用政策杠杆,形成了政府大于市场的"政府价格信号"。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使用各种经济政策杠杆,大幅降低了投资要素价格,政府创造的价格信号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的重要调节信号,使许多投资不是依据市场信号,而是依据政府价格信号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中国产能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3.逆向激励的政绩考核机制,成为过度投资的内在动力。经济"追赶"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中国的首要发展要务。尤其是在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中央政府始作俑,每层级政府都为下级政府,制定一套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出一种竞争性干部晋升机制。加之,大力发展更能带来GDP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重化工业。从而为产能过剩的异军突起埋下体制伏笔。可以说,这种GDP导向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在推动"经济赶超"的同时,对行业产能的过度膨胀产生了巨大的逆向激励作用,即引致不断加剧的产能过剩。4.扭曲的财政体制,导致政府行为经济人化,是政府盲目追求投资的深层原因所在。房地产泡沫已经形成对政府财政的捆绑。地方政府之所以有抑制不住的负债投资的冲动,根源于两大原因:一是外部的因素,即缺乏刚性约束的金融融资体制和政府负债的管理体制;二是内部的原因,房地产催发的土地财政收益的驱动,使政府行为经济人化。在现有土地财政带来巨大吸引力下,政府变成了以实现土地增值为目标的经营,由公共人角色,变成了经营土地资本、追求土地收益最大的经济人。5.从经济系统看,产能过剩不是经济问题的根源,是系统危机的先兆。不能以一般产品过剩的标准,来判断房地产过剩。房地产具有的虚假繁荣掩盖其的过剩,往往使我们忽视它危机。把产能过剩放在经济系统去考察,产能过剩只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夜的前兆。房地产泡沫是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化解房地产泡沫是从根源上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二)以长短结合、内外兼治的思路化解产业过剩的对策。1.总体治理思路:围绕四个主体进行标本兼治。政府是宏观上推动产能过剩的宏观主体。市场是经济系统周期性调节形成产能过剩的客观主体。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终端和微观主体。员工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利益主体。上述四个主体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着力点和路径,按照长短结合、表里兼治的思路进行,是课题组研究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思路。2.短期治理对策:以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应急式治理。治理产能过剩,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要启动对已经"大出血"的经济系统进行应急治理。遏制住产能过剩、投资盲目扩张的势头。围绕短期应急治理,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和严格利用法律手段。一是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二是清理整顿建设违规产能。三是要进行点对点的分业治理。3.长期治理对策之一:给"高烧病"经济系统降温。从中医系统辩证思路诊断中国经济系统,产能过剩是多年来多种因素导致经济系统"高烧病"的结果。要从宏观、系统上为中国经济高烧病降温。(1)战略降温:调整大力热推的城镇化战略。需要把热推的城镇战略调整为降温、整顿、稳步发展的城镇化战略。(2)系统降温:主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整个系统降温,为中国经济过冬做好准备。(3)预期降温,中国需要有限市场化的房地产管理模式。让中国房地产回归消费品角色、弱化其资本属性,强化房地产行业的福利性质、弱化其盈利性。4.长期治理对策之二:把纠正政府行为经济人化上升为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一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弱化地方政府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程度。二是加大地方政府负债管理和政府融资体制改革。三是改革官员政绩考核体制。5.长期治理对策之三: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化解产能过剩。(1)推进价格改革,发挥市场价格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的作用。(2)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过剩产业整合升级。(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推动产能过剩产业生态化、节能、绿色发展。6.长期治理对策之四:利用国际市场化解产能过剩。(1)通过海外投资,与非洲、拉美等地建立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以带动我国技术和设备出口。(2)实施"中国式马歇尔计划",以商品输出方式对外援助,以消化过剩产能。(3)如果是信贷援助,应设立"定向采购"绑定方案。(4)通过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将过剩的国内过剩产能转化为国家债权。7.长期治理对策之五:制定应对经济系统危机预案。(1)要关注与产能过剩相关联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系统风险的应对预案。(2)要研究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系统经济危机之后应对预案。(3)要研究淘汰落后产业、压缩产能过剩,形成连锁反应带来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与法人控制权竞争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资本结构具有明显的企业治理功能,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竞争。基于资本结构管理控制理论,从企业管理者对法人控制权的争夺这一新的视角,对企业的负债融资行为进行了分析,突出了负债在控制权竞争中的“债务杠杆作用”,并重点对管理者在代理权竞争中的负债融资选择、管理者在实施收购和反收购策略中的负债融资行为以及相应的最优资本结构的权衡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企业过度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萍 《经济经纬》2006,(3):130-132
过度投资是指企业投资于负净现值的项目。过度投资行为会导致大量的资本沉淀在生产能力过剩 (从而赢利能力恶化)的领域,使得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被浪费,同时导致呆坏账的大量增加,从而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关于过度投资的相关研究一直以来是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孙亮  何淼 《当代经济》2017,(35):65-67
产能过剩是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综述对产能过剩的定义、成因、内在机制等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金融抑制理论入手,分析信贷错配是如何通过引起企业过度投资而加剧产能过剩的.分析信贷错配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深入分析信贷错配对产能过剩的影响:信贷错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过度投资水平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建议政府减少对信贷资源配置的于预.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经营,而过度投资则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采用2008-2011年的数据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1)具有过度自信管理层的公司过度投资程度更严重.(2)相比正常的管理层,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在过度投资时对股权融资现金、债权融资现金流、净融资现金流均表现出敏感性,但是,对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没有表现出敏感性.这与中国企业重视融资,但使用随意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外需引导和政府补贴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内在逻辑。通过构建一个基于不确定需求以及古诺竞争的厂商进入模型发现,以国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且政府给予大量补贴的发展模式,会对竞争主体产生激励扭曲,厂商的过度进入最终导致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光伏产业为例,选择2008-2015年沪深两市中主营业务属于光伏概念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光伏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且外需依赖程度越大,政府补贴越多,产能过剩越严重,而研发投入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产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张亚斌  朱虹  范子杰 《财经研究》2018,(5):36-47,152
地方政府行为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决策,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体制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而忽略了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的作用.文章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建立了两期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地方补贴性竞争对我国产能过剩影响的新机制,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地方补贴性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率长期大于正常产能过剩率;企业所获补贴越多,行业爆发产能过剩的可能性越高.进一步采用PSM-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相比补贴前,补贴企业补贴后的产能过剩率将会上升1%至3%;相比未补贴企业,补贴企业的产能过剩率高出2%至12%.文章的研究不仅为地方补贴影响产能过剩的微观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为政府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度量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事前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加强事后的债权人监督功能,继而抑制企业过度负债行为。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金融科技对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企业中更加显著,并且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抑制过度负债而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本文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金融科技影响效应和企业过度负债缓解机制的文献,而且在实践上为利用金融技术进步推动微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