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丹 《黑河学刊》2011,(7):84-86
市民社会的构建是西方法治成功的关键。我国历史上并未发展起来法治,也不具备市民社会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我国市民社会的培育与法治的发展受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不可能自发产生。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在我国发展法治,就必须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并使其发挥对法治进程的基础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常瑜 《理论观察》2007,1(2):50-51
市民社会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追求多元化和民主的社会。这种社会为法治的成长创造了适宜的社会环境。市民社会孕育自由、平等的法治理念,促进法律形式化,市民社会权利和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3.
胡彦涛 《乡镇经济》2014,(6):95-101
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念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在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意义上赋予了“市民社会”新的内涵,并且做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断言。据此,市民社会将成为实现“法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而地方法制作为勾连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场域,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机构,它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一部世界宪政史的发展过程.市民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都对于宪政价值中的民主、法治、权利保障以及权力制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了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政价值,并结合我国目前市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阐述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政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5.
傅瑜 《中国经贸》2008,(18):46-47
市民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机构,它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一部世界宪政史的发展过程。市民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都对于宪政价值中的民主、法治、权利保障以及权力制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了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政价值,并结合我国目前市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阐述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政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6.
孔志强 《特区经济》2011,(9):247-249
税收法定原则是现代税法的最高原则,是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同时,税收法定原则又能促进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从而推动法治国家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确立税收法定原则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公法和私法的分野、公权和私权的划分,促生了市民社会的发达及私权意识的萌芽,缔造了奴隶制社会法治文明。而中国社会传统的家国一体、国社不分,以国家本位为根本,致使市民社会力量萎缩,私法发展缓慢,私权受到压制而陷入专制主义。文章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应培育市民社会,壮大市民社会的力量,使之与国家力量趋于平衡;其次应提升私权的意识,明确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限制政府权力不断膨胀,谨防公权力任意干预私权利,使私权在中国得以勃兴。  相似文献   

8.
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当代中国农村法治已初步发展,但在法的创制、法治意识和法的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缺失.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农村法治的体制障碍,是完善农村法治的体制前提.积极培育农村市民社会,巩固农村法治的社会基础,是完善农村法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何恒 《中国经贸》2008,(22):62-63
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当代中国农村法治已初步发展,但在法的创制、法治意识和法的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缺失。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农村法治的体制障碍,是完善农村法治的体制前提。积极培育农村市民社会,巩固农村法治的社会基础,是完善农村法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月静 《理论观察》2007,3(6):20-22
市场经济是契合自然与人性的一种天然的自由制度.在和谐语境下,有限政府、市民社会、法治精神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三个基础性支点:有限政府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竞争,从而形成良性的市场经济关系;市民社会以制约和抗衡政府权力,代替政府行使部分职能而与市场经济的理念不谋而合;法律以界定政府权限、营造市民社会并建构与之相应的制度化之社会机制而使得市场经济得以繁衍生息;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在全球性的治理与善治理论浪潮的冲击下,这种关系有了全新的阐释并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由此可见,和谐市场经济并不是一种静止的和谐,它还是一种发展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民社会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治性和非营利性等,而且由于形成与发展特殊环境,折射出不同于一般公民社会的双重品性,从发生学视角进行审视,其双重品性主要彰显为:产生过程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并存;发育动因的内生性与外引性并存;未来趋势的光明性与曲折性并存。中国公民社会在调节经济运行、规制政府权力、重建社会资本、联结"私域"与"公域"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贵宏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10-114
考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揭示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晚清中国出现了市民社会的雏形.民国时期市民社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前,市民社会陷入衰落和沉寂。改革开放之后,市民社会得以兴起和发展。目前,中国市民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正向完整的市民社会迈进。未来中国市民社会是由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公民私人组织和市民社会组织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构成的,而非政府组织是其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因素自在中国破壳之后,其力量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其成长的“助推器”也随着客观环境的优化而增多,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即是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作为公民社会建设的有效平台,是一种新型的公民社会建设渠道,就其对公民社会建设的作用而言,应该同时看到它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发展空间广阔性和现实局限性.文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必然会使公民社会建设的网络途径得到优化和完善,从而使网络条件下的文化建设新时期成为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期.  相似文献   

14.
何强 《理论观察》2003,(1):19-20
“西方革命观”主要包括市民社会理论和文化领导权理论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对于研究和把握西方社会仍然具有某种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法进程中范式认识上的不足影响着我国民法现代化的良性发展。解决民法现代化问题及纠正范式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于厘清民法的价值目标。民法作为部门法,其核心价值目标应界定为私权自治,探讨民法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关注私权自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张冉  叶超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41-44,57
非营利组织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首先提出一个基本观点,即非营利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依赖在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塑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和谐社会构建下非营利组织促进社会结构性重塑的基本内容。最后,文章集中阐述了公民社会下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呈现的核心内容及其典型异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描述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市民社会;一是分析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物质交换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具体来说包括四方面的要素,即生产、所有、分工、交换。  相似文献   

18.
何涛  刘翔 《理论观察》2014,(12):23-25
公民社会包含多重涵义,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所蕴含的精神。社会现代化包括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等多个层面,而人的现代化是其最终归宿和目的,人的现代化包含价值和实践两个维度,公民社会本身的结构及其所蕴含的平等、民主、自由、仁爱、责任、宽容、竞争等精神与人的现代化理念相辅相成,公民社会的建构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促成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