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柯 《经济经纬》2006,(4):120-12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和出发点是市场失灵。我国各级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运用计划经济手段的倾向。这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妨碍了市场经济作用,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职能主要应是为农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运用各种政策等引导结构调整、为农产品开拓市场等。  相似文献   

2.
杨德敏 《经济师》2004,(10):188-189
农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政府行为 ,其原因在于农业基础薄弱 ,市场失灵 ,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信息服务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等。因此 ,为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政府必须履行宏观调控、规划指导、政策扶持、信息提供、科技服务、法制保障等经济职责。政府在履行上述经济职责时 ,应注意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福建茶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业是福建的传统产业。在当前我国加入WTO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茶业作为一个优势产业,倍受各级政府和农民的关注。积极探索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福建茶业,是本省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政府失灵成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中弥补了市场失灵的现象,但是事实证明,政府也跟市场一样存在失灵的不足。当前,政府失灵已成为政府管理与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政府失灵的内涵、表现、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旨在为我国今后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产业间的协调配套和技术结构及效益问题 ;注意市场需求结构的时空区位性和产品生产结构的地域适宜性 ;防止农业生产资源超速超量向非农产业转移 ;解决农民在生产结构调整中的同步性和同构性问题 ;迎接即将加入 WTO对我国农业的新挑战 ;通过政府服务和引导农民的方法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然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为切入点,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论述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作的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灵。本文将对农业保险正外部性进行探索,为政府调控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无疑是资源配置的主体。然而,市场具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这成为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具体到农村,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市场选择失灵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农业技术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做出选择,以获取最佳效率和效益的过程。我国农业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两种主体和计划、市场两种配置方式的作用,以实现长短结合和优势互补,防止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向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政府失效"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由于政府公共政策失败等原因并不能弥补市场失灵,产生政府失效现象、当前只有正视政府失效现象,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启示,才能走山“政府万能”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中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农业生产在中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该平原农业态势及其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知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上拟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研究了结构调整的重点:传统粮棉主产区的结构模式、山地农业区的结构模式及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农业结构调整。以休闲农业带动型模式、中介组织连带型模式、龙头企业联动性模式、市场牵动型模式、产业化经营带动型模式为主的结构调整将有利于中原农业发展,以期为中原农业乃至全国农业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发展草地农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牧交错带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的现状,明确了生态经济理论应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并指出实行人工种草、舍饲养殖,发展草地农业、畜牧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最后,提出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业地域结构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外农业地理学者在农业土地利用与驱动机制、农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农业类型划分与农业区划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①农业地域结构及其演变的综合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较少。②侧重于自然要素对农业地域分异和生产布局的影响,缺乏人文因素及其与自然因素的耦合机制研究。③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和静态特征的描述为主,缺少定量分析和动态模拟。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深入开展农业地域结构演变过程、格局及驱动机制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结构调整受农业生产要素的各种约束,难度大成本高。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应积极改革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中的“绿箱”“黄箱”政策,重点为提供结构调整援助,提高粮食安全储备的效率、增加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推进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体系作为支撑。文章针对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支撑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及研发与推广的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16.
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宁  曾尊固 《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本文从阐述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入手,分析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的关系,进而就构建区域特色农业问题提出若干理论思考和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17.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福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佩芬 《技术经济》2007,26(1):106-112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福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状况,在分析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福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提高涉农企业生态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运用扎根理论对陕西省杨凌区10家涉农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约7万字的一手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梳理涉农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的整体运作过程,形成131个概念与24个类属,并建立以生态创新行为发生为基础、生态创新行为价值链和生态创新行为效果为主体的涉农企业生态创新行为理论模型。该模型严格有效体现了涉农企业生态创新行为在构件细化和全面性方面的创新性,弥补了现有生态创新研究偏重于量化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7—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TIRPAT的扩展形式,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将空间自相关性纳入传统模型中,并且未采用简单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描述产业结构,而是将生产部门细分为五类行业。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空间维度上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受经济规律和发展实际的限制,这影响了减排效果的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工业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仍非常明显,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其他行业比重调整的降碳作用有待更充分的激发。指出:我国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促进以技术创新与进步为基础的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各区域要力求与周边地区协调、互助,共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