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6 毫秒
1.
邓寒  王茂春 《物流科技》2024,(3):69-72+79
物流业与产业结构及城镇化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分别梳理构建西部地区2008—2020年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物流业三者间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ArcGis10.2软件从空间视角测度三者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观测值期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物流业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程度日益加深,从2008年的极度失调衰退渐渐转换为2020年的优质耦合协调,三者之间正在稳步实现协调发展并将持续保持一个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关系.应用耦合机制和时空协调性模型,对1996、2000和2004年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性.中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颉颃阶段,且东部大部分省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空间对应上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②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在增大;③中国大部分省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工业化发展超前型.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营运体系涵盖经济系统、人口系统、金融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这六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六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然后以全国30个省份与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六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指标度量各省市六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σ收敛检验准则各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情况;并进一步利用PVAR模型实证度量了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析了欠协调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具有集聚性差异;经济越发达,综合实力越强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越高;2004-2012年间耦合协调状况并不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5.
以“一带一路”沿线六大地区38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8年的航空物流与经济数据指标,研究了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时空分异特性。从耦合协调指数看,38个国家的航空物流与经济趋于协调发展,整体耦合协调度存在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地区分异特点;从空间变化看,38个国家存在空间自相关关联,且各国家空间正相关效应显著,其中,哈萨克斯坦和捷克的航空物流发展水平急需提升。针对这一结果以及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核心、两助力、三完善”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祥芳  陈建成  周伟 《城市问题》2015,(3):67-74,104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江西省2003-2012年11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四化"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了"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四化"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缓慢上升,2012年大部分地区属于初级协调及以下水平;"四化"各子系统的低水平发展导致"四化"耦合协调水平偏低;11个地级市"四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差异,但其差异在逐年缩小;固定资产投入、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投入和教育水平对"四化"耦合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金融支持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徐小钦  袁凯华 《城市问题》2014,(3):12-18,26
为了探讨我国"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系统内部互动机制,通过熵值赋权对中国1986-2011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度量,利用VAR模型及相关检验对我国城市化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与经济城市化之间存在互为格兰杰原因的关联作用,但与空间城市化之间却呈现出单向的关联作用;进一步的脉冲分析、方差分解发现,产业推动的经济城市化构成了城市化系统的长期驱动因素,而户籍约束下的人口城市化的作用力度薄弱,政府推动下的空间城市化则呈现无序发展的特征;全面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强化市场机能、约束政府行为,以推动城市化内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2011—2013年北京市16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并运用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了此间北京市各系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发现:不同的年份,北京市16区县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且差异显著;在相同的年份,各个区域的系统协调发展也呈现出波动状态;这表明北京市各个区县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存在不协调问题;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发现北京市系统协调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和面板Tobit回归等模型,研究了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各县逐步由失调衰退期迈向协调发展期,且多数县域已经发展至过渡调和期;处于失调衰退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而处于过渡调和期与协调发展期的县域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滞后;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呈现东南部和西南部最强、中北部次之、西北部落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形成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从东南和西南地区向西北扩散的空间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9,(4):123-131
在商贸流通业与国际贸易耦合机理的支持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核密度估计图、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实证研究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商贸流通业与国际贸易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度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向西层级递减的特点,在两系统的相对发展程度中东部以协同发展为主,而中西部则是国际贸易制约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整体仍处于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之间,其核密度分布图逐渐向近似正态分布特征转变;整体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正由"大差距严重失调"向"小差距濒临失调"转变,其中东部显著缩小,中部微扩,而西部正不断拉大;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中存在显著的同类集聚特点,最终形成了以苏沪为核心的高-高集聚区和藏甘青新连片区的低-低集聚区。应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国内外商贸资源,消除协调发展的体制壁垒和优化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对2001到2010年我国的四大区域的和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各个区域和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研究结果很明显,我国各个区域内的积极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现在的协调水平已经很高。大体上看来,我国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低,东北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有上升趋势,只有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在我国的各个省市中,大部分的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现上升趋势,只有少数省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有待于向良性协调或优质协调方向转变,以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2005~2011年物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1年,河南省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逐步向初步协调转变。但耦合协调度只达到了较低的初级协调水平,有待于向良性协调或优质协调方向转变,以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电子信息产业与交通运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测度了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电子信息产业与交通运输业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我国信息产业与交通运输业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促进产业耦合。  相似文献   

15.
赵培红  李庆雯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中插37-中插41,中插48
基于"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机理的分析,构建了"港口—产业—城市"三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沿海城市秦皇岛、唐山和沧州在2013-2018年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均较低,成为制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较高,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互动作用关系;复合系统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港、产、城协调发展均处在由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河北省沿海城市需要在提高三大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优化系统内部协调机制,加强与其他城市联系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6.
绿色投资和循环经济二者耦合协调、相互促进,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协同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建设。文章基于2010—2019年内蒙古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绿色投资和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内蒙古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内蒙古绿色投资发展滞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空间上看,内蒙古9个地级市绿色投资与循环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均达到中度以上的耦合协调状态。从时间上看,2010—2019年内蒙古绿色投资系统与循环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整体上保持平稳递增态势。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绿色制度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倡导环保理念,提升参与意识,深入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杜一 《价值工程》2021,40(7):74-76
本文在对2007-2018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分别建立指标体系并加以测算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互动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有差异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协调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甘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中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偏离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衡量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几个典型模型 ,度量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度 ,剖析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探讨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Stata12.0软件与Matlab R2016软件,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93—2017年数据,对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空间动态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城镇化集聚效应逐步减弱;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空间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延缓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城镇化呈现同类集聚,先期城镇化对后期城镇化有显著正效应;空间城镇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邻地区城镇化发展已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关系。应加强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稳步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相邻省市协作、协调、合作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