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梅村创建历史文化名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树立起创建历史文化名镇的紧迫感众所周知,梅村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三千多年之前,自泰伯奔吴以来,在梅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燃起了吴文化的火种,一代代继承发展,一次次开拓创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史话,泰伯庙、泰伯墓以及民间流传的许多  相似文献   

2.
石雨 《江南论坛》2009,(11):59-61
无锡吴文化研究迄今为止,已有近30年的时间。回顾这一过程,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个状况,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评价泰伯奔吴功绩时,说法完全是一致的:泰伯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改变了江南落后,蛮荒的面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观点,当然是以往史学界传统的黄河流域文化中心论巨大影响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吴文化,顾名思义是吴地区域文化。吴地是以太湖流城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一般称之为江南地区。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从吴文化地理区位看,无锡处于其中心位置。自泰伯奔吴奠基,开创吴文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吴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等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创新,是吴文化的精粹。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吴地先祖泰伯谦让高位,越过重峦阔水,自周原千里奔吴。吴人对他的高尚品质十分赞赏,"义而归者"有千余家。泰伯建都于今无锡梅里,建筑城郭作为藩屏,穿凿沟渠以防旱涝;崇尚正义,治以周礼。而又不拘旧礼,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使"周道"与当地的体治相适应,建立"勾吴",创造了新型的吴文化。泰伯当政,"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  相似文献   

5.
《江南论坛》2010,(3):I0007-I0007
2010年2月22目(正月初九),无锡新区第八届泰伯文化节在梅村街道梅里古都至德广场隆重开幕。本届文化节,融入了诸多新的元素,绽放出别样的色彩:一是从“经贸文化节”到“文化节”的嬗变。本届文化节将原“泰伯经贸文化节”更名为“泰伯文化节”,淡化经贸气息,添加文化元素,举办了吴文化与梅里古都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二是从“追求时尚”到“凸现传统”的回归。“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2009年7月,  相似文献   

6.
一、值得珍视和研究的吴地文化3200年前的泰伯自中原南奔吴地,使中原文化和江南土著文化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性融合。这一融合的结果,不仅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度——句吴,也创造出一种具有无限活力和雄厚后发力量的新文化——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成为推动吴地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公元前473年古吴国为越所灭,句吴虽消失于地理版图,但作为文化形态的"吴"却并未消亡。吴文化不仅绵延千年,不断得到传承扬  相似文献   

7.
吴氏源流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吴地经济、文化的崛起,都可追溯到吴地始祖泰伯。 远在3200年前,岐山(现陕西岐山县)周部落有一位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历。太王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昌,就是季历的儿子,后为周文王。当时,王者都传位给长子,泰伯是当  相似文献   

8.
陈国柱 《江南论坛》2003,(11):53-53
吴国从泰伯于公元前12世纪在梅里立国,至公元前473年亡国,前后经历了六百余年。在这期间,吴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吴文化精神领域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四种精神:一是开拓创新精神。泰伯、仲雍放弃周国王子的地位,跋涉数千里,到江南的开拓经营,对华夏民族的融合、形成及江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南信息苑     
《江南论坛》2001,(11):26-26
本刊参与举办吴文化问题研讨会本刊讯11月9日,由本刊与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无锡日报社等十个单位发起举办的“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先进城市”研讨会在泰伯陵所在地锡山区鸿声镇举行,来自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会议,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龙到会并讲话。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就深入研究发掘吴地文化,打好吴文化牌,提升无锡城市文化品位,使无锡早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和建议。本刊记者无锡市社科联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联本刊讯无锡市社科联近几年来在社会科学的普及、宣传…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影响的意义上来看,所谓"文化软实力",其实即是一种文化吸引人的魅力。一种文化因其表达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一定社会的价值理想,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因而被广泛认同与接受,不仅世代相传,而且还成为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凭借。从此意义上来审视,吴文化富有这种魅力。概而言之,其体现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礼让精神。这种精神在吴地最为显著的实践者是吴泰伯。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周初泰伯奔吴,德播天下,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渊源,其生平事迹和道德思想被后人弘扬为至德文化。吴地积淀深厚的至德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在讨论泰伯奔吴的研讨会上,有人提出泰伯为什么要奔吴,而不奔齐,也不奔楚或其它什么地方?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试从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3.
顾颖倩 《江南论坛》2014,(11):55-56
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培训,努力以创业培训推动创业、创富,实现"创业无锡"建设目标。探索无锡工商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了解无锡创业者的普遍创业精神,研究工商文化对创业实践的深层次影响,是当前开展创业培训、培育创业主体、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无锡工商文化的基本特征从3000多年前"泰伯奔吴"的那段传奇开始,无锡这一片神奇的  相似文献   

14.
陈尧明 《江南论坛》2009,(12):62-62
江南文化是一个品牌。江南文化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江南文化是一壶沁人的茶香;江南文化是文人骚客如迷如痴的地方,江南文化是当代江南突飞猛进的乐章。 江南文化也就是长三角文化,它以太湖、西湖流域为核心区。江南文化包括吴文化、越文化和海派文化.在历史上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交融成为江南文化。  相似文献   

15.
陈振康 《江南论坛》2014,(11):57-58
正三千多年前,太伯、仲雍从周原奔荆蛮(现无锡梅村一带),建立勾吴国,开创了吴文化。在这之前的文化,称之先吴文化。由于在文献记载对此几乎是一片空白,对先吴文化的研究,我们倚重于考古学的研究。在考古学,先吴文化是湖熟文化。在笔者的《先吴文化探析》中,对先吴湖熟文化已作了论述,指明"作为吴文化的前驱,湖熟文化应即先吴文化",并对湖熟文化遗址的特点与分布、湖熟文化时代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16.
吴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无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国内外学界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普遍重视和合力推动下,吴文化的研究广泛推进,吴文化的历史资源得到深入发掘,吴文化的精神不断得到彰显和弘扬,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推进吴地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无锡作为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深化对吴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好吴文化,对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一、吴文化在吴地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发展吴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吴地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  相似文献   

17.
王健 《江南论坛》2011,(7):59-61
太伯渎(泰伯渎),今或称伯渎河,相传为吴太伯奔吴后率领荆蛮开凿的一条人工河流。著名民国水利史大家武同举以为太伯渎是中国最古的运河:"征诸历史,最古为泰伯渎。"  相似文献   

18.
一、无锡是人文荟萃之地从《史记》记载的泰伯奔吴,到如今三千二百多年历史,无锡地区出了许多名人。市地方志办公室最近作过一次统计,无锡市(包括宜兴、江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点影响的人物,大致有7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某些领域的奠基人或开拓性人物。例如,在科学技  相似文献   

19.
正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创建于1908年,前身为养正学堂,后成立泰伯市第一初等小学,国学大师钱穆于1919年任校长。学校地处苏、锡交界之处,深受吴文化熏陶,具有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办学以来,学生一贯以纯朴勤奋见长,涌现了许多社会各界的名人,为学校积淀了较为厚实的人文气息。近两年,学校将科普教育活动和创建学校教育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以"机器人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向广大学生普及物联传感及智能机器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相似文献   

20.
高燮初 《江南论坛》2002,(10):36-37
吴文化公园,又称吴文化博览苑,旅游界称它为无锡民俗村。它是国内第一座由农民投资创办的以地域文化为内涵的博览型的园林。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镇西高山,占地46.7公顷。已建仿古建筑2.8万平方米,道路场地围墙3万平方米,总资产1亿元(不含土地),是用吴文化资源遗产开发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