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瑞明 《南方经济》2007,11(6):61-72
本文在一个基于政治控制权收益为目标的晋升激励框架下。利用一个模仿博弈模型,对长期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同构及其引发的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现象给予一个完整解释。研究表明:在以政治控制权收益为目标的晋升激励体制下,出于对政治控制权收益中相对位置的考虑.在信息约束与风险规避条件下.地方政府官员将采取模仿经济发展战略上的方式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这种经济模仿发展战略必然导致产业同构的形成。这进一步引发地区企业在产品市场和原料市场的互相争夺.地方保护主义与人为的市场分割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在随后的经验验证中。历史资料支持了上述逻辑。最后,本文指出:由于政府组织中对相对绩效的激励需要与政府主导型经济中道德风险的两难冲突,从短期看。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将有利于缓解这一冲突,但长期来看.产权改革和市场环境的维护才是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激励约束缺陷视角下的国有银行预算软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的"交易式干预"是新时期下国有银行预算软约束发生的根本条件,地方政府的"交易式干预"原因则在于地方政府的赶超战略,而地方政府实施赶超战略的深层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激励约束缺陷.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的预算软约束机制,除了对国有银行家本身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改革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方政府能否发债的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反对者认为,在日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各种财务约束没有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无疑于养虎为患,风险大于收益。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的产权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广 《山东经济》2005,21(1):31-33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利用产权理论的交易成本和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分析,提出规范招商引资主体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存在投资结构扭曲、短期化取向、缺乏融资约束以及政绩导向等失范现象.本文从委托一代理的视角,从信息差异、契约关系和利益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地方政府投资失范的原因.据此提出解决委托-代理难题的关健在于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企业污染减排激励为什么缺乏"这一问题,本文在一个双重任务的共同代理框架下,研究了企业污染减排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环境,并收集了2001-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表明,在污染减排与短期经济行为之间,存在投入成本替代的情形,经济产出带给地方政府的边际收益上升会弱化企业的减排激励;此外,来自各级政府的共同代理问题,也会损害企业的减排激励.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短期利益导向的行政干预越多,地区人均财政赤字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越多,地区工业增长越快,经济产出带给地方政府的边际收益就越大,该地区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越难以控制;此外,地方政府规模越大,该辖区内企业所面临的委托人就越多,来自各级政府的共同代理问题就越严重,该地区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就越大,从而实证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7.
于源  陈其林 《南方经济》2016,34(1):28-41
通过构建信息经济学职业发展模型,分析地方官员行为激励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地方官员的职业发展追求与经济总量增长目标完全激励相容,并表现出强烈的投资偏好、速度偏好与选择性代理偏好,这是理解中国经济过去所表现出的“持续高速增长、低福利增长与软预算约束增长”等绩效特征的重要微观基础。现有地方官员激励机制将与“新常态”要求难以匹配,必须从政府转型、强化地方居民对地方政府的横向激励约束角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应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举债有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缓解年度间支出与需求相差过于悬殊的矛盾,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经济稳定和加快民主化进程。但地方政府举债能否最终实施,要充分考虑举债的风险以及举债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作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举债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不宜马上推行。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并在“激励加约束”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激励”政策是指从法律上明确授予地方政府举债的权力,“约束”政策则要求省一级政府遵循严格的预算平衡规则,并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程序、使用方向进行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省级政府1995-2011年公共服务数据,检验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存在邻近效应。因此,中央政府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支出的力度,纠正公共服务的地方化;另一方面,把公共服务“嵌入”到经济发展当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资,使民众获得更多的福利。地方政府层面,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公共服务的执政宗旨,不能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主观自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制度和体制,通过制度约束和体制激励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观意愿。我们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纵向与横向约束机制,同时,要鼓励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上展开竞争,通过邻近地区的学习效应,来达到政策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财政分权是中印两国重要的经济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与分权制度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分析中印两国的财政分权运行机制,考察软预算约束环境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分配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其辖区内居民的监督关系,进而探讨两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两国地方债务的产生源于分权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相匹配,以及地方政府在软预算约束下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1.
庞娟 《改革与战略》2010,26(3):25-29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上都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在地方公共品供给中,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相一致时,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便不可避免。在政治与经济双重竞争的博弈背景下,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常常被忽视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出现结构失衡。因此,在中央与地方博弈的视角下,针对我国地方公共品供给的困境,研究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激励模型,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形成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激励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住房保障工作快速推进之时,地方政府普遍选择在城市边缘区集中成片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现象值得关注。尽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都已充分论述了集中建设模式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分权与纵向政治控制相结合所形成的结构中.地方政府的选择符合有限自主性的行为逻辑。地方政府既要遵从现有的政治激励制度安排,又要实现财政收益的最大化,为了完成中央政府计划的保障性房建设指标,在地方可用财力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只有选择在城市边缘区集中成片地建设保障房。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信贷体现了多元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竞争。本文首次同时结合财政激励、晋升激励以及腐败考察了政府利益对企业信贷规模、成本以及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利益会对企业贷款特征产生u型影响,其中财政激励对企业贷款特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最大,晋升激励和腐败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相对较弱。进一步检验发现,政府利益给予国有控股企业的信贷优势表现在:财政激励会降低贷款利率和延长贷款期限,晋升激励会设定隐含的贷款利率上限,官员腐败程度的加深会引致贷款规模、贷款利率以及贷款期限先于非国企达到最值。基于金融危机的外生冲击分析表明,危机后地方政府较少因晋升激励和腐败干预企业信贷决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分权的核心内涵是“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的紧密结合。“政治集权”下主要基于相对经济绩效的晋升考核制度是地方政府激励的基本源泉;“经济分权”则给予了地方政府必要的资源支配权以保障这种激励效应的有效性。本文在将地区要素禀赋差异约束纳入模型后得出的基本推论是,“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将会加剧地方政府为谋求私人利益的“攫取之手”行为。我们以1998—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的计量检验结果也发现了财政分权指标与腐败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个发现是比较稳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本文的理论推断。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利用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框架,揭示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单一的中央政府依托相对绩效考核的晋升激励假设下,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会采取模仿战略来最大化自身利益,进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而放松假设后,地方政府的行为将出现分化.接下来,本文根据1999-2007年中国省际间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动情况,对理论推导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近年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的关键因素并非地区间相对绩效竞争的结果,而是由GDP增长率等绝对绩效指标带来的晋升激励扭曲.此外,地方政府追求财政收益控制权的行为,将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前提:行政权力与市场均衡点的位移 政府功能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在资源约束下,它也涉及到投入产出,成本收益比较①.政府与企业具有某种共通性,也存在市场交易行为内化问题,政府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市场内化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②  相似文献   

17.
各级地方政府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执行者和地方微观经济的指导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从当前地方政府所处的利益格局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得到一个理解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经济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中揭示出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力缺失的原因,认为中央政府的外力干预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关键,并从中央层面进行激励约束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央政府的晋升激励与约束下,地方政府官员与其晋升对手在不同制度组合中进行横向博弈,并依据价格结构的变化,选择适应性行为,而正是这种行为最终会影响其能否获得晋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中国的土地征用与出让制度模型化,构建一个政治与财政双重激励下影响地方土地出让规模的动态理论框架,并利用土地二级市场开放后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与拓展分析,试图从财政激励、经济绩效与土地征用出让制度本身,对近年来土地出让规模的膨胀给出多角度的解释与探讨.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因素是造成土地出让收入规模膨胀的重要制度原因;土地出让的收益水平、以及其对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作用也会对此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而农地生产效率则与之负向相关.实证表明,近年来我国对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有助于抑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扩张.基于此,文章认为合理管控土地出让收入规模需要土地出让制度内外的联动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与预算外收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官员动机多样化的假设与官员集团集体行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融合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包容性更强的"中国转轨经济高速增长"的解释框架,讨论中央-地方制度规则变化下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本文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约束,针对自上而下的制度变化,地方政府总会做出最有利于地方利益的行为反应。而广泛存在于地方政府活动中的"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政府集体行动的激励基础。无论是分税制前以"经营企业"为特征的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分税制后以"经营土地"为特征的土地发展主义经济增长模式,都产生于地方政府追求预算外收入的过程之中。尽管这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绩效,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