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彩虹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6):105-106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通过以蚌埠为例安徽物流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寻找安徽物流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在资源能力等方面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查找安徽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以蚌埠为例的安徽现代物流业发展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提速作用同时对安徽,甚至对整个中部地区物流业制定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娟玲  岳朝晖 《中国市场》2011,(23):224-227
本文从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进行了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及行业的特点并进行未来需求的预测,保证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适度超前,能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全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为例,进行了与我国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辽宁省各市经济发展现状、物流发展现状,并从中提取出了物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AHP约束锥的DEA分析模型对各市的自身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了辽宁省各市物流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结论,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各市物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带动之下,区域物流的发展速度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区域物流能力也对现代化的通讯、仓储配送、物流输送等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此,增强区域物流能力能够大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相推动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区域物流能力的含义,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性,以及增强区域物流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力发展内河水运,通过水运带动城市经济,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湖北省政府强调争取到2030年建成具有产业支撑力的以武汉新港为核心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为探究武汉城市圈产业与武汉新港港口物流协同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采用优化耦合协同度模型对2008—2017年武汉城市圈产业与武汉新港港口物流耦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内河港口物流与区域产业耦合度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市产业发展差距明显;港口物流与武汉城市圈产业耦合作用显著;各市港口物流与区域产业耦合类型空间差异明显;港口物流与区域产业关联性强。  相似文献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客观、准确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依据科学性、全面性等原则,建立区域物流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物流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区域物流能力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建立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模型是分析区域物流能力的基础。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区域物流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物流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模型,从定量的角度论述评价区域物流能力的研究方法.为了证实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对历年湖北物流能力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把湖北物流能力与其他省份物流能力水平相对比进行分析,继而,通过综合主成分指标来分析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探讨区域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或推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地认识区域物流能力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文章首先提出了区域物流能力的内涵,并建立了量化方法对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主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然后分析了区域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体系,从系统的角度综合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并以理想点法建立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来计算指标权重系数,从而使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为政府部门科学制定物流规划、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界定区域物流能力、明确物流硬件支撑能力、经济发展水平、软件保障能力、物流运营能力为要素的三层量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物元模型,汇总、整理了2008-2013年各项相关数据,对华东六省一市的物流能力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近年来华东六省一市区域物流能力正在迅速提升,且华东各省市物流能力差别较小,整体协调性较好,可对中部和西部省市物流能力起到辐射和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泛长三角"理念下安徽省物流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长三角"理念的提出给安徽省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对策应是: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物流资源、搞好物流规划、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物流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区域经济-物流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河南省1990-2008年有关统计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测算了河南省区域经济-物流弹性并预测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区域经济-物流弹性持续下降接近于1,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从边际效应和物流效率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经济-物流弹性变化趋势,并提出了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飞飞  张露 《中国市场》2007,(23):42-43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改革以来,安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常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油料居第6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额占全省的40%以上,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我们对安徽农产品物流进行研究分析,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思。本文采用了SWOT分析方法,分别论述了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集群的区域物流系统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联辉 《中国市场》2007,(49):76-77
基于物流系统在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区域物流系统模式内涵入手,阐述了区域物流系统模式构建的原则,并在归纳城市群的区域物流系统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构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发展思路长期陷在“合肥中心经济圈”的传统思维模式里,经济发展规划也一直摇摆不定,由此导致安徽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加速跑中落后了。作为“中部崛起”的主战场,安徽应加快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发展路径选择上做到:把握“中部崛起”的契机,推行“东向”发展战略;重点打造沿江城市群,全力融入“长三角”;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安徽省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广阔。通过分析安徽省物流金融业发展现状,并运用数据模型对物流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知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为此,安徽省应进一步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物流金融服务效率,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创新物流金融产品,优化风险控制机制;提高物流金融外部环境成熟度,完善法规人才等支持,以促进安徽省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胜勇 《中国市场》2009,(41):36-40
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区域合作组织,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的20个地级市组成。该地区区位优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突出战略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南北联结、东靠西移的接力站。调整与振兴该区域的物流产业对发展本区经济、增强其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成为目前淮海经济区发展经济的主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通过对淮海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协作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协作策略,为本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以毫州和芜湖为代表的两极城市发展差距日益扩大,针对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严峻,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两市结对帮扶的战略决策。结对合作两年多以来,两市初步形成了合作的体制机制,构建了合作的具体方式,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合作成果。但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应从理论层面正确认识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重要意义,紧密联系两市实际,在实践中努力推动亳州、芜湖两市结对帮扶合作工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既是统筹金融改革与经济体制其他领域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保持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着眼于安徽省区域十七个地市,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根据相似程度将安徽省区域十七个地市划分为五类,并对这五类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异进行比较,探究其差异原因,最终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提出改进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消费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安徽省国内旅游消费结构问题进行探析,目的在于探讨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并运用Excel软件对近几年安徽省旅游业的统计数字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安徽省旅游消费结构存在着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过大、购物娱乐消费少和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安徽省旅游消费结构在环境层面、政府层面、旅游企业层面、旅游产品层面和区域发展层面的深度分析,提出安徽省优化旅游消费结构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