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前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行政色彩过于浓厚且而专业性不足,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而"或裁或审、各自终局"与单一机关处理模式的改革方向只着眼于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回避了这一根本性问题。仲裁程序的属性是法律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正确的改革方向应当是贯彻"三方原则",实现仲裁与诉讼差异化基础上的分工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2.
一、特区设立专门仲裁机构的必要性仲裁又称公断(Arbitration),即双方当事人根据协议自愿将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争议交付第三者(仲裁人)进行裁决,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它是解决各种争议的一种法律方式。目前,仲裁制度适用于解决国家间争端、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贸易争议和对外经济贸易、海事方面争议等三个不同的领域。在对外贸易和海事即国际商事方面运用仲裁方法解决当事人之间所发生的争议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仲裁作为解决国际经济贸易争议的一种常用方法,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规则逐渐完备,成了国际间解决经济贸易争议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3.
现行劳动法律立法的不足对劳动者的利益损害较大,而近年来大量的劳动立法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弥补了其诸多不足。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如仲裁时效制度、“一裁二审”制等均存在缺陷.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晓红 《经济师》2011,(5):80-81
"一调一裁两审,仲裁前置、诉讼终局"作为我国当前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制度,曾为解决劳动纠纷、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纠纷的不断增加,以及劳动纠纷产生原因越来越复杂,此种处理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不能起到及时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有时还成为一种障碍。因此,完善和重构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社会的各种矛盾交织,特别是劳资矛盾较为突出,必须改变现有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处理机制,改革完善法制建设和制度保障,还原仲裁的本质,全部实行"一裁终局",加强人民法院的执行环节监督功能;弱化劳动争议仲裁的行政性,强化其民间性调解功能,推动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发 生后……当事人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便从法律上将长期以来处理劳动争议的体制确立下来,即一裁两审,仲裁为诉讼的前置程序。这种体制在我国的实践中的确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为确保劳动争议合法、公正的处理提供了较全面的条件,特别是在企业固定工占大多数,诉讼主体以国有、集体性质为主,通过仲裁便可使95%以上的争议得到解决。因此,在只有极少争议要诉至法院的情况下,一裁两市体制本身的缺陷难以显现出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  相似文献   

7.
1995年9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的实施,仲裁成为继诉讼之后解决合同纠纷及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又一重要的法律制度,而仲裁协议则是仲裁制度的基石,它是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裁决的协议,当事人提起仲裁申请以及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均须以仲裁协议为依据,因此,设立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不仅关系到经济主体对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而且也涉及对当事人实体权益的保护。本文依据《仲裁法》的规定,从仲裁协议的设立主体、仲裁协议的形式以及仲裁协议的内容三个方面来阐述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协议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仲裁协议的设立主体 设立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其首要条件是协议的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仲裁法》第17条)。对公民而言,完全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劳动争议的特点及其解决机制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正当程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限制和解,以调解和仲裁为主,建立独立的调解、仲裁机构和专门的劳动法庭,实行审裁分立的重构方案.  相似文献   

9.
仲裁以其。一裁终局”的特点确立了其优于法院判决的便利性和彻底性,但其虽贵为ADR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中流砥柱,近些年来在中国的发展确遇到了一个“瓶颈期”。据最高院,最高检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一份联合报告[1]显示,有70%的专业人士认为对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为主的司法审查机制就是制约仲裁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杏梅 《经济师》2008,(10):86-87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合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重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应当在现代司法为民和公正效率理念指引下,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双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庭来审理劳动案件;对现行法律程序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扩大劳动争议仲裁范围;完善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三方博弈模型 ,对证券侵权行为进行博弈分析 ,揭示证券市场机会主义盛行的制度原因。证券侵权争议解决途径中 ,证券侵权民事赔偿诉讼存在制度性缺陷 ,而证券仲裁机制则受到忽视。事实上仲裁有“商人解决争议最优选择”的美誉 ,通过对比正式的诉讼制度与非正式的仲裁制度的交易成本 ,作者建议应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仲裁经验 ,发展包括证券仲裁在内的多种交易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程雁雷  郭胜 《江南论坛》2023,(11):25-29
长三角商事仲裁协同机制自成立以来在跨区域庭审、仲裁制度改革、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当下仲裁协同机制面临脱逸于实质而停留于形式的危险,表现为“三省一市”仲裁协同具体措施缺乏,使协同停留于框架层面;商事仲裁程序协同缺乏上位法依据等方面,进而制约长三角商事仲裁协同的有效推进。本文基于长三角商事仲裁协同面临的困境,试从互联网仲裁上位法完善、推进商事仲裁协同制度具体化建设以及强化合肥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区域在商事仲裁领域的紧密协同。  相似文献   

13.
胡兰 《时代经贸》2013,(4):174-175
仲裁作为一种私法救济的手段,在解决纠纷中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因其灵活性、保密性、终局性等特点而被当事人选择适用。然而,当今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在实践申暴露出了其固有的弱点。本文将主要针对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存在的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相关问题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14.
仲裁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有效途径。温州市作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试点单位,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本文从温州市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的主要措施入手,分析新形势下的温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仍然存在的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缺乏完善的司法接轨制度、缺乏完善的公开监督机制等等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途径之一。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作出了一定的变革,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总体上是比较盲目的,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的缜密安排。现行的处理机制仅能处理现实中发生的劳动争议的一小部分,劳动仲裁制度存在不足。应通过实现劳动仲裁社会化,变革仲裁前置原则为仲裁自愿原则,完善劳动争议的时效制度,建立集体法判制度,健全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机制,实现对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国际税收仲裁是国际社会跳出相互协商程序框架,找到的一种能够公平高效解决税收协定争议的新途径。近年来,国际税收仲裁在制度构建、立法实践与实际运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与发展。随着国际税收实践的发展,国际税收仲裁制度终将走向成熟,并为各国所普遍接受与实践。但由于国际税收实践的复杂性,国际税收仲裁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证券争议:两种法律解决途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证券市场中,披露虚假信息、内幕交易、非法关联交易、操纵市场等欺诈行为猖獗,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证券争议.证券争议法律解决途径主要有证券侵权民事赔偿诉讼以及证券纠纷仲裁制度.笔者认为,中国目前有关证券侵权赔偿的司法救济途径存在较多问题,应当在司法解决途径之外,考虑借鉴美国的证券仲裁制度,在中国大力推广非诉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  相似文献   

18.
王红松 《资本市场》2008,(12):116-117
时下,仲裁案件中的独立调解制度,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元化争议解决制度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我们不禁要问:它的优越性究竟在哪?其对于解决纠纷的作用和价值又有多大?  相似文献   

19.
仲裁作为诉讼纠纷替代解决的主要方式,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建设发展的世界潮流。但这一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差距很大,远不能适应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力推行仲裁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美国期货交易纠纷的仲裁制度上海石油交易所李辉,陈振平期货行业是一个高经济纠纷的行业,如何妥善解决期货交易中产生的经济纠纷,是期货币场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期货交易纠纷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协商、调解、仲裁、法律诉讼。此外,在美国还有一种解决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