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贯彻中央关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的指示。这突出显示了信息化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煤炭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能源产业,信息化发展较慢。实现信息化,应从行业、企业和部门等不同的层面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继续完成工业化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发挥后发优势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 ,企业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们已看到一种先进的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 ,传统工业化的发展已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在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 ,信息技术已被证实是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中也有了一定的应用 ,根据笔者对贵州省四家煤炭企业的调研 ,四家企业…  相似文献   

3.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说,要全面理解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中“新”的内涵,并处理好几个方面关系: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我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发展与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信息化是一个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炼企业核心职能,重视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期的科技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社会信息量激增。通信产业飞速发展并向其他产业广泛渗透从而导致人类社会从生产组织到商品消费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肩负工业化与经济转型的重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业化成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选择。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将是我们面临的长期任务和挑战。我国在“十五”发展规划中已明确将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并确立纺织业等一批传统产业为信息化改造的试点…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必将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加快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建设任务,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由“四化”变为“五化”,增加了“信息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充分反映了信息化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新思想,  相似文献   

7.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当阶段性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全社会都应当积极关注和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成功地完成这一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进行信息化相比,我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进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企业信息化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航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的视野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世界的视野看,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属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第二轮工业化进程之列。世界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仍须完成工业化历史性任务,但可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跟世界制造业基地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历史趋势相结合,将使我国在21世纪初的20—30年内成为新的世界级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时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他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  相似文献   

11.
人们通常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走的工业化道路,称作为“传统工业化”,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称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进步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和提升。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国纺织工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比比皆是,而适应新型工业化浪潮的信息与技术往往被人忽视。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影响无所不在,纺织企业同样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如今,我国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又产生了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传统上首先完成工业化然后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路子经过实践已经证明走不通。为了同时完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艰巨任务,我国必须从国情出发,对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手抓,齐头并进,通过使两者的发展相融合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顺利推进信息化,更加注重对信息化规律的深入理解,更加注重对科学的信息化实施方法的全面掌握,提高实战能力,已是工程建设行业加快信息化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最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21世纪我国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此提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到产业界就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科技进步,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而要实现这一事关宏观经济效率和微观经济基础的目标,企业ERP实施则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那么,我国企业该如何实施ERP系统呢?本文尝试从IT界巨子——思科ERP实施过程的得失出发,  相似文献   

15.
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各项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入到工业化进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是全方位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政府面对既要完成好工业化又要加快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从信息化实践看,信息化的作用广泛涉及到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经济活动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推动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具有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但是,从我国工业化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看,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应主要体现在解决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差和市场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一、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当前,中国工业过程发生着深刻变化,正在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这一阶段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完成从工业厣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8.
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总被引:76,自引:1,他引:76  
我国探索和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一个世界现象,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以遵循。当前正在发生着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走出一条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怎样走出新世纪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文章从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方式、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关系、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工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科技与教育、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等8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统制造业既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无数事实证明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制造业跨越发展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化工行业信息化及ERP的选型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化学工业信息化综述我国化学工业信息化已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化学工业“十五”规划》同样指出要以“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带动传统化学工业发展的步伐”。这表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预见,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传统化学工业,实现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全面提升化学工业的信息化水平,将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当前乃至今后一个历史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和目标。化学工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