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洁  辛官忠 《湖南经济》2000,(12):36-37
目前,理论界正在热烈讨论关于鼓励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问题。不管讨论中各方的意见如何,这些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已在很多地方成为事实。这种分配方式之所以会在市场经济中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合理性。关于资本参与分配我不想讨论,在这里,想对技术和企业家才能参与分配的问题谈点看法。技术和企业家才能都与知识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知识”来概括。这里提到的“知识”,是指人类对已知领域所作的理性的、逻辑的归纳和总结,以及经过一定训练对未知领域具有的探索和开拓能…  相似文献   

2.
谢慧 《改革与理论》2003,(12):68-7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和分配原则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对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内涵生产和劳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与贡献大小,给予要素所有者相应的报酬。对企事业单位来讲,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每一种基本要素又可细分为多种子要素。生产要…  相似文献   

3.
杜奋根 《特区经济》2007,216(1):283-28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分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有其基本依据。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之后,知识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参与分配就成为了一种新的分配制度。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适应于其发展的需要,分配方式也必将进行深刻的变革。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源泉;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配置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知识拥有者逐步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其所分得的财富份额也越来越多,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替代传统生产要素的能力正在不断强化。世界上现行的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及按劳…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的不断发展、交叉生长,知识与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复合化的新趋势,形成了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新特征。知识经济改变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主要依据劳力、资金、能源、原材料等要素为最重要资源的运行模式,按“知”分配方式将打破传统的分配模式。按“知”分配又称按知识(智力)分配,其核心是:建立在以现代知识分工基础之上,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并以此衡定其所创造价值大小的一种新型的分配方式。它是在新技术革命的前景下经济升华、知识物化的结晶。在知识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8.
《上海国资》2011,(7):10-10
国企高管激励之难,难于上青天。 国企高管激励说了许多年。最早在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就已对经理人持股开了绿灯,嗣后在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上再次肯定“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可参与分配”,但实际上进展甚微。  相似文献   

9.
比尔·盖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知识产权保护能够获得劳动价值论的支持么?我们面临着诸多困惑。以劳动价值论考量知识产权,可以得知,权利人财富的积累具有正当性,但是,活劳动的实施者以外的人也应参与价值的分配,同时,知识产品具有公共性,应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产品的社会效用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11.
罗杰群 《发展》2003,(12):54-5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党的件方式所确立的新原则,是与时俱进思想在分配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以来,经过几年的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逐步创造出了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收益分配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布禾 《北方经济》1999,(4):33-33,32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和特点1962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在其著作《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生产及分配的经济特征和经济规律。1983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其著作《新经济增长》中,论述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14.
所谓知识经济,亦称“信息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创新、流通、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具有信息性、智能性、无形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从而把长期被视之为私有制的伴生物、资本主义的代名词的分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经典分配方式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传统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这一论断,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拓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莫玲娜  林天翔 《特区经济》2005,(10):309-311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决定消费”原理模型与知识经济学的“消费决定生产”原理模型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诸环节中的决定性环节,对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反过来又影响生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7.
孙锐  于维英 《山东经济》2006,22(2):64-67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组织应将他们视为重要的“组织参与者”,与其建立相互支持、合作的“参与-交换”相互关系。作为组织的参与者,知识员工加入具有灵活性、学习性的知识团队工作成为与其特征相互匹配的组织选择。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可称之为“信息经济”、“新经济”或“智力经济”。以往的经济是以“人均生产时间的投入和与之伴随的物质资本的投入和增长,只引起人均产值不足五分之一的增长,且近几十年来还在不断下降。现代经济增长是...  相似文献   

19.
技术“奇点”的存在使得人工智能将对全球经济运行及其治理模式带来深刻影响,必须对此提前谋划、前瞻治理。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低应用知识门槛和强大的推理能力三大技术特征,它们在经济领域转化为开发层面的“马太效应”、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和效用层面的“效率最大化”三大特征。人工智能基于其“技术一经济”特征将对全球经济治理秩序带来三大冲击:一是大国利益分配争夺激化,“中心一外围”格局失衡加剧;二是主权国家主体地位遭到削弱,非国家行为体的权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工具理性收益超越价值理性,机制设置面临人机冲突。据此,须从三方面应对人工智能冲击带来的全球经济治理秩序重构:首先,以智能技术赋能新型经济全球化,塑造公正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次,推动形成多元协同的权力结构,适应“多中心化”治理模式。最后,以预防性和可被解释为原则,强化监管人工智能参与机制设置。应以“技术向善”为治理目标,以“多边协作”为治理手段,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补充人”作用,审慎运用其“取代人”功能,绝不允许其在社会经济决策中扮演“超越人”角色。  相似文献   

20.
鲁宏飞 《辽宁经济》1999,(12):47-47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配体制的改革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的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党在分配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政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将其完善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重申在坚持这种分配制度的同时,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