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国际化经营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点战略之一,西方先进银行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动因的基础上,总结汇丰银行国际化阶段性特征,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具体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是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我国银行业如何“走出去”,即国内银行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是我国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比较了新建投资与跨国购并两种境外扩张途径,并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是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我国银行业如何"走出去",即国内银行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是我国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比较了新建投资与跨国购并两种境外扩张途径,并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摘要:货币国际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受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以日元国际化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日元国际化的历史背景、发展环境、进程以及主要经验教训,并比较日元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日元国际化历史发展具有局限性,国际环境、战略选择等存在很大缺陷,很难脱离历史语境和自身条件约束,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有其特色优势和可靠路径,未来上升空间较大。研究结论对深刻认识货币国际化曲折性、政策复杂性和路径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政策建议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进程安排与政策取向具有一定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货币国际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受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以日元国际化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日元国际化的历史背景、发展环境、进程以及主要经验教训,并比较日元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日元国际化历史发展具有局限性,国际环境、战略选择等存在很大缺陷,很难脱离历史语境和自身条件约束,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有其特色优势和可靠路径,未来上升空间较大。研究结论对深刻认识货币国际化曲折性、政策复杂性和路径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政策建议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进程安排与政策取向具有一定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政策性银行的科学发展,必须进行体制、业务和经营战略等方面的创新。具体路径为:一是建立政策性银行的独立法律体系;二是完善政策性银行业务功能;三是推动政策性银行的集团化发展;四是推动政策性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谨慎选择目标市场和并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美国120多年来的银行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美国的银行国际化成少败多,少数大型银行是国际化的主力。国际化战略和模式、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经济周期对美国银行国际化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外资银行发展状况考察:商业存在的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银行商业存在国际化形式的比较说明之后,着重从微观角度评述了国际化的动因,分析了客户追随、利润机会和业务竞争等影响因素。从金融中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不同层面考察、分析了国际化的状况。最后得出:商业银行走出国门与否服从于总体发展战略,国外机构的经营业务是从地区和业务领域内渐次铺开的,并对商业存在国际化的路径进行了简要设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银行经营的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银行必然进行多元化经营。如何从目前的分业经营状态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多元化经营,选择何种模式和过渡路径至关重要。本旨在通过对美国的多元化模式及其过渡方式的分析,希望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银行向多元化经营过渡的路径选择,并最终确定多元化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72  
本文分析了会计国际协调的成因和进展 ,论证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探讨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西方学者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 ,论证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政治程序而非技术范畴 ;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实践及研究发现 ,推论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角色 ;讨论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战略及其应用环境问题 ,并对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has clearly shown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isk is complex. Multinational banks can benefit from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reducing their overall riskiness, but this effect can be offset by incentives go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leading them to take on excessive risks. Since both effects are grounded on solid theoretical arguments, the answer of what is the ac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isk is left to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such relationship in the period leading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8. For a sample of 384 listed banks from 56 countries, we calculate two measures of risk for the period from 2001 to 2007 – the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 (EDF), a market-based and forward-looking indicator, and the Z-score, a balance-sheet-based and backward-looking measure – and relate them to the degree of banks’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find robust evidence that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increases bank risk.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资金循环理论基础,利用2010Q4-2015Q4季度相关指标数据,构建包含金融市场多项资产价格波动的 FCI指数和商业银行脆弱性代理变量,建立两者之间多元线性回归与 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得出 FCI指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线性回归模型还是 VAR 模型,房地产价格、人民币有效汇率价格波动是造成商业银行脆弱性的主要扰动源,其扰动贡献值高达71%;FCI指数是商业银行脆弱度的单项格兰杰原因。为此,需正确处理好房地产去库存与防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改革与国内金融稳定、金融分业监管与加强协调沟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Using bank-level data from 84 countries, we find that a higher degree of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terest expen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proxied by a bank's share of foreign liabilities in total liabilities or a Herfindahl index of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concentration. Bank interest expenses rise relatively more with internationalization if the bank is underperforming or headquartered in a country with weak public finances, and especially at times of weak world output growth.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iability holders of distressed internationalized banks expect less from the financial safety net since lack of an efficient recovery and resolution regime for international banks can make their insolvency very costly to deal with.  相似文献   

15.
郭凯  孙音  艾洪德 《金融研究》2012,(1):180-193
本文基于资产期限结构探讨了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并对流动性过剩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动性过剩的管理思路与策略。基于资产期限结构的流动性过剩可以分解为一期滞后流动性过剩、货币期限结构与均衡比例期限升水变化率三个因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因子的均衡值均呈现季度循环的特征。中央银行应明确流动性过剩的下限和上限,在同一年度内应采取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流动性稳定提高,在不同年度应保持高流动性过剩与低流动性过剩之间的转换。为实现流动性过剩季度循环的均衡路径并使其保持在上下限范围内,中央银行可以选择流动性管理工具依据季度循环的特征调控货币期限结构与均衡比例期限升水。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 households’ bank switching exploiting a unique representative dataset from Bank of Italy Survey on Household Income and Wealth that follows the households and their bank(s) over time. First, we document that bank switching is quite prevalent in our sample, with almost a quarter of households changing their main bank in a biannual horizon. Next, we relate the decision to switch to the features and dynamics of household bank relationship, an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households and banks. In line with the switching cost theory, we find that using more than a single bank, as well as the intensity (number of services used), and the scope (bank services used)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in bank play a role in shaping the households’ decision to switch. Moreover, bank switching is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taking out and having paid off a mortgage.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货币演化逻辑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论证了央行数字货币产生的必要性;从价值维度、技术维度、运营维度、应用维度的视角,论证了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构建的充分性.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构建过程中可能面临三个主要选择:计不计息、匿不匿名、跨不跨境.这三个选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体现为:现金、银行存款与央行数字货币的"三角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庆明 《投资研究》2011,(11):144-150
自2009年中国央行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也起了很多争执,并且人民币国际化的走向似乎在偏离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国际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交易媒介,其次是定价功能和作为储备资产。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和金融工具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要防止人民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对象,正是基于此,要谨慎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开放,但是并不需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定价、交易媒介、储备资产等基本功能战略性的推进,同时需要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来配合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舒兰农村商业银行自2011年8月改制挂牌后,紧紧围绕人才战略、科技战略、法制战略和文化战略,坚持“农民致富银行、社区兴业银行和微企成长银行”的市场定位,扎根“三农”领域,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各项业务取得长足进步。但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竞争战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舒兰农商行竞争战略选择进行重点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有银行企业国际化文献,本文把银行企业国际化动因的研究归纳为经营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引导效应理论、连续性阶段理论、内部化理论和经营效益理论六大流派.在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认为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侧面解释银行企业国际化动机的产物,在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相比较而言,经营效益理论应成为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