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三农"工作的两大重要战略部署,具有理念相通性和阶段递进性,提高二者的政策匹配度和实践融合度,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质量和乡村振兴的实效。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应以促进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全体农村居民的生计改善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导向,聚焦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现代化、扶贫资产管理和高效利用、绿色减贫长效机制构建等重点领域,加快政策深化调整、工作体系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转型,提升脱贫效果可持续性,促进减贫治理长效化,实现乡村内生性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的贫困类型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总结减贫经验、巩固减贫成果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运用广义精确匹配法定量分析了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相对贫困状况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 "GSP" "GTP"以及"企业或大户带领"三种模式扶贫政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摆脱相对贫困状态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多元化的扶贫政策可以优化农户的资源配置,"GSP" "GTP"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农户走向内生脱贫路径,但"企业或大户带领"模式则存在着"理念困境"。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减贫治理是贯彻处理民族关系三大原则,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减贫治理历经初步探索、深入开展和攻坚决胜三个阶段。回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伟大历程,呈现出民族地区减贫治理与民族工作内在统一、民族地区减贫治理凸显民族地区差异性、民族地区减贫治理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等鲜明特点;积累了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制度支撑;外援帮扶与内生发展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动力源泉;精准扶贫是民族地区减贫治理的最佳策略等宝贵经验。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贫困治理面临新的态势,充分总结特点和经验,有助于民族地区适时调整贫困治理战略,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脱贫攻坚实践中,四川省通江县根据自身作为国贫县且减贫任务重、致贫因素多、返贫风险高的特征,以破解脱贫攻坚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为导向,探索形成了农村主体利益均衡机制、产业发展多元带动机制、发展要素系统整合机制、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机制等四大具有区域特征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为当前形势下贫困地区提高扶贫绩效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实践样本。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迫切需要提高扶贫资源整合性、金融保险覆盖面、贫困主体参与度和政策措施引导力。  相似文献   

5.
2020年之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将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新阶段。金融扶贫在绝对贫困治理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门槛效应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制度保障有缺口等挑战。我国贫困基本态势的转变对金融扶贫创新提出新的需求,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金融扶贫应进一步聚焦于改善农村脱贫生计环境、拓展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行政式主导扶贫向市场化脱贫转变、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为此,本文提出应以转变治理方略,重构扶贫格局为逻辑架构,以探索动态识别标准、有序瞄准目标、再造金融体系为主要路径,通过完善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金融扶贫制度的顶层设计、推进保险保障与金融赋能减贫的双轮驱动、强化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激励等举措实现以金融扶贫促进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走向共同富裕的解决相对贫困思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国内外相对贫困研究文献和国外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的梳理,以及对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读,本文论述了中国中长期进程中解决相对贫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可以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框架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为了充分满足贫困和社会进步监测以及减贫政策需要,中国现阶段可以制定多元的相对贫困标准体系;中国解决相对贫困应坚持国际上普遍采纳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三支柱"战略,但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必要的调适,尤其是应继续坚持发展支持战略与政策导向;相对贫困治理需转向常规化,对大扶贫格局进行优化,实行制度化、法制化的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政策作为生态扶贫的重要手段,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巩固脱贫成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生态补偿政策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入手,对生态补偿政策与减贫的国内外经典文献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归纳了生态补偿政策与减贫的分析框架和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路径,认为不仅要关注生态补偿政策对减贫的影响过程,还要注重以政策为联结,生态系统与生计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认为,未来应基于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多源、多时空尺度数据深入开展生态扶贫政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明晰生态扶贫战略实施的关键条件和机制,本文为有效发挥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作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带领人民摆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挂念的头等大事。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实现全球减贫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世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范围内各个方面在习近平扶贫论述的科学指引下,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经过7年多的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相似文献   

10.
农村相对贫困是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人口识别难度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大现实挑战。据此,通过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长效稳定增收机制三大举措予以破解。加快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最终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政策研究室认真贯彻总行党委决策部署,全力服务脱贫攻坚,有力助推了政策性金融扶贫工作。坚持做好以文辅政,积极建言顶层设计。政策研究室积极履行"智囊"和"外脑"职责,深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和扶贫减贫前沿问题,将研究成果体现到年度工作会议、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文稿起草工作中。2015年中央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召开后,及时组织对扶贫工作开展研究,就服务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积极建言献策,助力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构建全行全力全程扶贫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2.
"南疆四地州"曾是我国深度贫困的集中连片聚集地区,在当地政府、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任务卓有成效,南疆四地州贫困县已经实现全部脱贫摘帽.本文以新疆南疆喀什地区的岳普湖县为例,总结扶贫脱贫成果以及脱贫减贫手段,对可能导致农户返贫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岳普湖县特色产业稳步形成、发挥产业造血能力、拓宽农民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扶贫政策推动了绝对贫困的大规模消除,阐释政策变迁、解开政策减贫“秘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构建“场域—形式—行为”政策变迁分析框架,阐释农村扶贫政策变迁及减贫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从着力解决温饱、致力总体小康、奋力全面小康,再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历史分期。在“减贫战略—农村改革—理念转型”场域中,农村扶贫政策通过渐进式政策更替、层叠、漂移、转换变迁保持存续和稳定,持续塑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人口内生发展的行为者行为,促进贫困人口内生发展、摆脱绝对贫困。农村扶贫政策稳定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关键,这为刻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政策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测算农村减贫成效并考察减贫成效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覆盖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CFPS调查数据,在Quah(1997)的分布动态学(Distribution dynamics)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减贫成效分析框架。首先测算出各地区农村家庭贫困内部状态的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分解的绝对、相对减贫指数,以综合考察各地区的农村减贫成效,随后本文通过首次构造的"条件Markov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减贫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变好,贫困发生率均有所下降;(2)减贫过程中仍存在着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农村家庭的深度贫困固化问题比轻度贫困问题更加严重,意味着扶贫开发工作正式进入攻坚时期,扶贫难度加大;(3)家庭成年成员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收入类型对农村减贫成效的影响显著性情况存在着时段和区域的异质性。其中,家庭成年成员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是否有成员从事有薪酬的农业劳动、工资性和营业性收入对家庭的贫困状态变动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政府应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将扶贫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和处于深度贫困的家庭,另外应再调整和倾斜扶贫资源与扶贫政策,将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作为主要减贫途径,将促进农村工资性和营业性收入增长作为主要的政策倾斜方向。  相似文献   

15.
肖军 《山西农经》2024,(4):40-42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仍然需要克服。在脱贫之后出现的返贫情况不仅影响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还会增加扶贫的成本。因此,分析返贫诱发因素,并研究其预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以来,黑龙江省七星农场积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打赢垦区脱贫攻坚战行动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不断加大扶贫脱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场脱贫步伐。七星农场党委通过打造具有七星特色的党群建工作新模式,实施自营经济带动扶贫,项目产业助力扶贫,企业反哺社会拉动扶贫以及政策对接优化扶贫的办法,截至2018年底,农场36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省脱贫标准,且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七星人民幸福感有效增强,七星民生福祉显著提升,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  相似文献   

17.
周源 《山西农经》2024,(2):10-13
全面脱贫之后,我国扶贫重点目标变为解决相对贫困,缓解贫困脆弱性。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四期数据,分析对比教育、经验与健康等人力资本在消除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方面的效果,实证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在相关路径中产生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教育、经验与健康等人力资本均有利于促进农户减贫,防止返贫;对农户减贫边际作用最大的人力资本是经验,其次为教育;在教育与经验促进农户家庭减贫的过程中,非农就业起到了中介作用;在非农就业的中介效应占比中,教育降低农户家庭返贫风险的中介效应最大,其次为经验。因此,未来仍可通过提高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有效防止农村居民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期间,云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如期实现了88个贫困县、3539个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与全国一道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自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总行党委各项决策部署,以服务脱贫攻坚统揽业务发展全局,切实发挥金融扶贫先锋主力模范作用,助力云南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相似文献   

19.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2020年,中国如期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和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20.
正在努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更要在建立完善防返贫机制上下功夫,防止边减贫、边返贫,坚持精准"扶贫"和防范"返贫"两手抓、同促进。一是建立完善返贫预警机制。用好建档立卡信息和第三方监测评估成果,对脱贫户、贫困边缘户精准分类,对收入和家庭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用大数据为返贫预警提供支撑。二是建立完善稳定增收机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相对贫困户,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发展合作扶贫等方式,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