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网络票据托收和清算到网络信用货币的发行,是网络银行业发展演变的过程,以马克思的货币学说为框架,以货币发展历史为思路,分析网络信用货币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它对现存银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货币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或一般等价物,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本文认为:我国传统货币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本质的认识都存在偏差,前者的理论只适用于金属货币经济,不适用于信用货币经济;而后者的理论则只是描述了货币的表象,没有涉及货币的本质内容。本文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利用这一观念能较好地描述各种货币形式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3.
电子货币作为信息技术革命应用于支付领域的创新产品,不仅代表着货币形式革命性的变革,而且还会对货币供求机制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电子货币发展较为落后,还没出现纯粹以网络为媒介的电子货币,储值卡类电子货币也主要限于单一用途,所以电子货币的信用扩张机制及其引发的货币供给失控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无论货币的形态如何演变,货币的信用本质和基本职能从未改变,节约交易成本是货币制度演变背后的客观规律。虚拟货币由于不具备可靠的信用基础而无法承担货币计价单位的职能,以其作为交易媒介用于真实经济不但不能减少交易环节和成本,反而极大地增加了交易成本。现代中央银行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同样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客观规律,企图以单调的技术性对抗复杂的人性,用技术创新代替制度改革,创造一种"理想的货币",必然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5.
无论货币的形态如何演变,货币的信用本质和基本职能从未改变,节约交易成本是货币制度演变背后的客观规律。虚拟货币由于不具备可靠的信用基础而无法承担货币计价单位的职能,以其作为交易媒介用于真实经济不但不能减少交易环节和成本,反而极大地增加了交易成本。现代中央银行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同样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客观规律,企图以单调的技术性对抗复杂的人性,用技术创新代替制度改革,创造一种“理想的货币”,必然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关于货币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激烈讨论。本文在梳理货币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货币的本质是由形式与功能组合形成的一般信用,并且通过货币体系实现信用的制度化。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字货币是否会改变货币本质的问题,本文从货币形式、主权信用、中心化、金融稳定、普惠金融和货币管理等六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数字货币并未脱离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在本质上依然需要依托稳固的信用制度作为基础,但是其在信用实现方式的创新也对货币发行、支付结算、金融稳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货币和金融管理部门应当在掌握数字货币技术创新的前提下,完善货币制度和金融管理体系,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积极引导数字货币推动的良性货币竞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假定的模型出发,揭示出货币的演变是市场交易效率和货币信用互动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并收敛于共同市场化币。但是,如果按照EMU范式来创立共同市场货币,则共同市场货币的信用可置信度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共同市场货币能否成功地替代主权信用货币关键取决于成员国能否解决好共同市场货币的信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货币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商品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及电子货币。这一演变过程同时是货币的商品性逐渐减弱直到消失,信用性逐渐显现且不断增强的过程,货币的本质不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是充当交易媒介的信用工具。明确货币的定义或本质对于货币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货币政策操作也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信用货币     
从货币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货币在各阶段的价值担保形式,阐明货币的本质。认为信用货币的优点在于凭证毁了,但所证明的事实还在,银行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充分发挥信用货币的信用凭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出发分析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现代经济条件下正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各类信用契约相互交换造就了网络金融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