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艰巨性,要真正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需要我们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不同地区金融市场的容量、条件和金融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层次推进,采取更为审慎灵活而稳健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愿望十分强烈。浙江丽水早在2006年就立足区域特色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探索,2012年3月又被人民银行批准为全国首个且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市,其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普惠型农村金融模式初见成效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推动农村金融科学发展力度,综合协调金融部门和市场主体,共  相似文献   

3.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在人民银行政策的指引下,中国银联、商业银行和以银联商务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携手努力,促进银行卡受理网络向区县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本文结合银联商务在农村地区受理市场建设中的经验,对加快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缺陷等。本文从改革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改善金融环境,创新金融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全面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农村金融的创新,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并提高层次。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体系的同时,把互联网金融模式全面引入到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服务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金融支农政策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对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贡献不足,由于不同地区金融供给效果存在差异,实践中没有制定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发展模式,使得金融效率缺失.提出应根据区域经济主体结构的差异,推行不同金融发展模式的观点.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以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为指导,建立政府导向型,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为主,民间为辅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在经济较发达农村地区,以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指导,建立市场导向型,市场金融为主,区域性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而利率是农村金融的一个核心问题,但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对农村利率定价,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贷市场利率定价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企业贷款市场组织形式出发,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农村信贷市场正规金融的利率定价,以期为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在人民银行政策的指引下,中国银联、商业银行和以银联商务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携手努力,促进银行卡受理网络向区县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本文结合银联商务在农村地区受理市场建设中的经验,对加快银行卡受理市场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西部农村金融资产不足与中西部农村贫困互为因果,因此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资产市场的开发,激活农地经营权市场成为可行的开发战略。需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货币与资本资源供给。同时,制度供给和文化建设也是发展中西部农村金融市场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开展多年,期间包括对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体制、业务等方面的改革,但改革效果距离我国普惠金融战略目标还相差甚远。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一种政府强制主导模式,具有较强的外生依赖性。在这种路径依赖性下,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改革也仅仅是对原有路径的修补,导致外生性农村金融机构占绝大多数,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受阻等现象,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鉴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些内生性特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摆脱外生路径依赖,走内生化普惠金融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开展多年,期间包括对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体制、业务等方面的改革,但改革效果距离我国普惠金融战略目标还相差甚远。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一种政府强制主导模式,具有较强的外生依赖性。在这种路径依赖性下,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改革也仅仅是对原有路径的修补,导致外生性农村金融机构占绝大多数,内生性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受阻,外生性金融供给不适应等现象,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鉴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些内生性特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摆脱外生路径依赖,走内生化普惠金融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福建省为例,阐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优势及特点,分析农村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从出台农村金融普惠政策、采取农村金融差别化监管政策、建立农村金融补偿机制、对惠及民生的“三农”产品服务采取特惠政策、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构建激励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后改革时期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战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后改革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决定了区域金融市场的二元化。从后改革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已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的农户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后改革时期农村金融体系的定位,其核心不是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的多元化,而是适应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户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的金融需求,建立“城乡协调、统筹兼顾、资金回流、扶助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最终实现农村金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差别化个人按揭贷款政策理论基础及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以合约理论阐述了差别化个人按揭贷款政策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美国住房按揭贷款的信贷政策差别化内容及经验,梳理了中国住房金融政策创立及差别化个人按揭贷信贷政策的演进过程,着重分析了"国十条"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意蕴,本文研究认为差别化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变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与繁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要通过金融改革,建立起"市场为主导、监管有度、一二级市场联动、风险共担"的住房金融体系,既可以商业化的方式支持住房市场发展,又能顾及中低收入者等特定人群的住房金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延安市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查,探讨了农村信贷需求的特征以及利率定价与信贷投入的关系,认为目前农信社难以单纯通过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同时,提出了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规范引导民间借贷以有效增加农村信贷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受到参与主体不足,金融服务提供机构偏少的限制。在主要商业银行大力进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后,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需求显得十分紧迫,特别是一些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但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强烈的城镇,农户自营贷款、小企业生产贷款、农业信贷等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形式也因金融服务机构的不足而受到抑制。2009年7月29日,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的通知,整体规划布局我国未来3年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但最为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金融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中出现新情况,农村金融市场风险是非常突出的。本文结合相关金融风险理论了解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原因及现象,研究出更有效的杜绝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西南金融》2010,(4):51-53
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看,金融抑制现象较为突出,正规金融支农功能有所弱化,民间借贷得到较快发展。本文通过对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认为两者在资源配置、风险防范、融资成本、内部管理等方面各具优势,农村金融改革应扬二者之长,以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为目标,切实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构建健康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9.
苗莉 《时代金融》2012,(35):15-16
农村金融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村改革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盘活农村金融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金融业健康发展,间接影响农村经济整体状况的提高。对国外发达农村金融体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积极推动下,农村金融体系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但农村“贷款难”的困境至今未得到根本性的彻底转变,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济组织仍不能得到必要的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改革还有待深层次“破冰”。笔者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在体系建设上逐步健全完善固然重要,关键亟需农村金融机构贴近“三农”实施差别化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