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信息化加快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它引领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探讨用信息化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时椿 《经济管理》2006,(18):73-76
传统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大,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离开我国国情。但目前我国传统产业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竞争力十分薄弱.迫切需要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必须正确处理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通过研发、引进关键的高新技术尽快培育和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等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离开我国国情。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十年来工业化之路代价沉重,至今却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薄弱、环境污染严重。本文提出,必须重塑传统产业的体制、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和市场优势,尽快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提升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作用机理;剖析了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了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针对世界经济发展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大趋势,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着运用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难得机遇,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营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庆峰 《广东经济》2005,(1):99-100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强调把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就是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民营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企业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国;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把工业化与人力资源大开发相结合。做为工业化主体的企业,应随着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企业转型,使企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传统产业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迹  李悦 《生产力研究》2004,(3):138-139,155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本文着重讨论传统产业改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路径选择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是工业化的主体,也是信息化的主体。吉林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关键着力点是实现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重构核心业务,增强运作控制能力,进而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及其发展潜力。全面分析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有助于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传统产业现代化模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  李超杰 《经济师》2008,(10):264-265
河南省尚处在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传统产业依然是工业的主体,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但传统产业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沉重代价,经济增长质量和企业效益都很不理想。文章首先介绍河南省传统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模式即利用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传统产业集群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构建河南省传统产业现代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Using panel data analysis for an industry-level sampl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rom 2000 to 2009, the study examines how latecomers dynamically adapt technology acquisition strategy in terms of technology acquisition divers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Our research considers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s a portfolio of technology channels and thus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gap between domestic firms and foreign firms on technology acquisition strategy at the industry level.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echnology gap positively affects technology acquisition diversit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urther, it shows that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 weaken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echnology gap on diversity of technology acquisition.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mpirically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imports on the technology balance of payments in Korea during 1981–2013 using the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bounds testing approach of co-integration. We estimate the long- and short-run coefficients of the technology balance of payments with respect to technology impor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chnology imports produc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technology balance of payments in the long run, although it has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short run.  相似文献   

13.
颠覆性创新是数字产业突破在位企业封锁,掌握技术主导权的核心动力。多维度的颠覆性创新政策能否真正促进数字产业技术融合度的提升,行业中其他企业又扮演何种角色?本文围绕技术与市场两个维度,基于数字产业中具有代表性智能制造业的研究数据,运用双元创新理论,探讨探索与利用两种颠覆性技术创新政策影响数字产业技术融合的异同,以及技术距离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并比较颠覆性技术双元和颠覆性市场双元之间不同的联动效应。采用逐步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颠覆性技术探索对技术融合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技术距离正向调节颠覆性技术探索与技术融合度间关系;(2)颠覆性技术利用与技术融合度呈倒U型关系,且技术距离正向调节颠覆性技术利用与技术融合度间关系;(3)不同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市场创新联动关系对企业技术融合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在企业选定颠覆性技术探索战略的情境下,颠覆性市场双元对数字产业技术融合度不会产生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在企业选定颠覆性技术利用战略的情境下,颠覆性市场探索对数字产业技术融合度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研究新兴技术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之上,将技术预见的方法和思想引入到新兴技术的评价与选择中,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问卷调查,对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潜力,按照其所处行业的不同和同行业但是潜力大小的不同,将新兴技术分成两组,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分别对导致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差异变化的技术特征、市场特征以及其它特征进行识别和研究,找出了影响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的决定因素。综合考虑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的评价结果及其影响特征,可以为新兴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聚焦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基于2006—2018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环境约束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分解出纯技术效应部分和规模效应部分。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构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索其长期效果。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主要由纯技术效应贡献;FDI资金和物力流入均通过提升规模效应促进本地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而在邻地则通过提升纯技术效应实现这一过程;FDI技术流入主要通过提高纯技术效应推动绿色技术进步;高质量人力资本和严格的环境规制均在本地显著促进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在邻地则无此效应。贸易开放本身能够显著促进本地高技术绿色技术进步,但与FDI资金和物力流入交互影响均抑制本地绿色技术进步,而与FDI技术流入交互作用在本地和邻地均对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和相关网络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舆论监督对高科技企业技术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舆论监督从公众知情、媒介反应、政府宣传和引导3个维度作用于高科技企业技术伦理行为;舆论监督影响并通过政府技术监管和政策吸纳行为、企业技术伦理行为实施意愿、员工举报建言行为及行业协会自律行为的中介作用,影响高科技企业技术伦理行为,其中,企业技术伦理行为实施意愿对技术伦理行为的影响受企业技术伦理行为实施能力的影响;有限的舆论资源与企业技术管理决策在各自边界内协同互动,才能达到技术至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聚焦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基于2006—2018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环境约束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分解出纯技术效应部分和规模效应部分。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构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索其长期效果。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主要由纯技术效应贡献;FDI资金和物力流入均通过提升规模效应促进本地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而在邻地则通过提升纯技术效应实现这一过程;FDI技术流入主要通过提高纯技术效应推动绿色技术进步;高质量人力资本和严格的环境规制均在本地显著促进高技术产业绿色技术进步,在邻地则无此效应。贸易开放本身能够显著促进本地高技术绿色技术进步,但与FDI资金和物力流入交互影响均抑制本地绿色技术进步,而与FDI技术流入交互作用在本地和邻地均对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技术引进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以提高和改善技术引进方的技术创新水平,实现从技术引进的“补血”功能向技术引进的“造血”功能转化。然而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企业创新充满了许多挑战。阐释了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对167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关注企业知识战略对这一作用机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6-2018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技术吸纳和技术输出视角研究技术市场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呈现异质状态,即技术输出能够显著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而技术吸纳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考虑到技术输出与重大科技创新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选取劳动争议处理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研究表明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此外,研发人员与经费投入、高等教育水平等因素在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过程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提出强化技术市场对重大科技创新影响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就技术转移对高技术企业区位分布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关假说,然后通过构建技术转移指标体系和高技术企业区位分布指标体系;运用SPSS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出我国技术转移指数和高技术企业区位分布指数;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测度两个指数的适应性和协调性;然后对未来发展状况做出预测,结果表明我国技术转移对高技术企业区位分布具有一定的提升和促进作用。本文最后指出我国当前技术转移和高技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技术转移和高技术企业区位分布的优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