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1997年以来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了经验分析,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弱且发展不平衡。最后,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MS、TC、CA指数测算了中、哈两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及双边贸易竞争力,用IIT指数测算了中、哈产业内(产品内)贸易情况。分析得出:中国对哈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种类具有绝对优势,但贸易额比重不足1/2,而哈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中哈产品内贸易品种甚少,贸易比重甚低,且近5年内还有所下降;除"资源型制成品"外,属产品内贸易的工业制成品均为中低技术产品。为此,促进中哈贸易应放松管制和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先解决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的协调执行和层次提升,稳步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换路径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定义贸易强国的基础之上通过贸易利益曲线和贸易方格对贸易强国进行了描述,并进而从贸易特征、外贸基本面和外贸对经济的作用三个层面对贸易强国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套指标体系。分析表明,我国在贸易结构、贸易条件、贸易竞争力以及外贸贡献度和贸易利益分配地位等方面与贸易强国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换过程是贸易模式演进路径的一个阶段,而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做好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等关键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二次大战结束直到1973年的多数时间内,世界贸易因自由化取得一系列多边贸易协议的支持而有了迅速的增长。由于贸易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世界经济日益融合为一体。自1973年以来,虽然出口情况在主要国家集团之间和国家集团内部都大不一样,但世界贸易量一直不稳定,增长率相当缓慢,一体化步伐没有加快。到1981年,产量仅增1%,世界贸易陷于停滞。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同为农产品进出口大国,但两国农产品贸易状况比较复杂,对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和美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农产品竞争性强,中国竞争力较差;双边农产品贸易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且兼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特征.针对中美两国贸易特点,中国应在发展中美间农产品贸易中审慎把握形势、进行科学决策、合理安排政策.  相似文献   

6.
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贸易自由化的概念贸易自由化—国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所采取的限制性逐步减少,为进口商品提供贸易便利的过程或结果。它表现为进口关税率从比较高的水平逐步调到比较低的水平。同时表现为非关税壁垒或关税以外贸易障碍的逐步减少或消除。从  相似文献   

7.
中美贸易关系是WTO安排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双方贸易争端、贸易剩余分配、贸易不均衡缺口、中美和世界福利由中美成本因素、汇率、联合风险偏好、双边贸易不确定性和贸易相关性等五大因素内生决定。在五大因素约束下,中美贸易争端是贸易剩余分配而不是固定分配的争端,是实现双边贸易剩余分配合约修订的手段和反馈机制;贸易剩余分配是争端的目标和激励力量,贸易不平衡作为双边贸易博弈的结果以及争端启动和剩余分配调节的显示信号,指示着双边争端变动的方向。根据本文模型,中美五大因素对双边贸易争端、贸易剩余分配、贸易不平衡、中美与世界福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影响依赖双方五大因素的状态组合。模型模拟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严重损害中国和世界贸易福利而美国则因此受益,因此美国有继续扩大贸易争端和期待人民币升值的激励,中国将面临来自美方更大的贸易争端压力。  相似文献   

8.
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东盟经济合作得到较快的发展,东盟区内贸易份额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那么,东盟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就此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我国贸易开放度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  高乐咏 《开放导报》2009,(1):62-66,75
本文回顾近年国外有关贸易开放度的主要度量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个重要贸易开放度进行了实际测算,同时考察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兰倩 《中国经贸》2012,(10):14-14
劳务贸易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推动劳务贸易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劳务贸易对我国贸易的现状并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地区专业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玖立 《南方经济》2011,29(6):7-22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区域间贸易和地区专业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在国际分工和FDI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呈现非平衡高速增长特征。其次,对外贸易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影响着区域间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再次,通过产业空间转移和结构转换,对外贸易推动了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差异的重要来源。最后,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区域市场一体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地区对外贸易行为。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议也变得空前激烈。国际贸易是否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而在当下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合理性的探究尽管触及了经济增长问题,但在贸易静态收益理论的框架下,国际贸易究竟是否会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各个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究竟偏向于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也取决于各种贸易政策对各个部门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影响。本文对现有针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所做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明确指出了目前各种看似矛盾的实证证据背后的理论和技术根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和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对1960~2006年期间全球各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别分别就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发现,上述实证研究证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则存在差异,同时进口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看,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强,进出口均有较强带动作用;高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关系较弱,进口的作用甚至大于出口;低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弱,进口甚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Formal economic modeling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gnores transportation or, more broadly, trade costs. Yet, as 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4) suggest, trade costs are quite large. This paper extends work by Bergstrand (1990) that addresse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explicit presence of trade costs. In the context of a Helpman–Krugman-cum-trade-costs model, we derive four empirically testable hypotheses regarding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rade costs. These hypotheses are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using a cross-section of bilateral OECD Grubel–Lloyd indexes. The results are strong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ypothese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a more rigorous and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trade costs i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literature. JEL no. F14, F15  相似文献   

14.
苏汾 《改革与战略》2011,27(4):172-17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以及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贸易利益的获取。针对这些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几个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中国当前和未来获取贸易利益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逐渐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过渡和推动比较优势升级的中国外贸战略调整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口急剧萎缩.然而加工贸易确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文章对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利用出口转内销政策,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政策的导向;利用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促成加工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test the well-known hypothesis of Obstfeld and Rogoff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7777:339–390, 2000) that trade costs are the key to explaining the so-called Feldstein–Horioka puzzle. Our approach has a number of novel features. First, we focus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costs, the trade account and the Feldstein–Horioka puzzle. Second, we use the gravity model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rade costs on bilateral trade and, third, we show how bilateral trade can be used to draw inferences about desired trade balances and desired intertemporal trade. Our econometric result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Obstfeld and Rogoff hypothesis and we are also able to reconcile our results with the so-called home bias puzzle.
Jacques Melitz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从此可以自由地出口纺织服装产品,而是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近年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贸易能力建设入手,分析了中国纺织服装业能力建设的新进展,并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能力建设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Trade Policy, Trade Costs, and Developing Country Tra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谭文华 《改革与战略》2012,28(3):181-183
蓝色贸易壁垒SA8000标准认证的推广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体现在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产业缓解就业压力的能力,同时导致出口贸易总额萎缩等。为此,我国企业与政府要共同应对,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