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三)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病原体】水霉属(Saprolegnia sp.)或绵霉属(Achlya sp.)的种类。【流行与危害】水霉在5~26℃均能繁殖,最适繁殖水温为13~18℃,流行于冬春两季,夏后水温在25℃以上较少发病。该病一般为慢性,不易引起批量死亡,但被感染的鱼恢复慢,规格较小的鱼引起的死亡率高。【症状及病理变化】感染初期,肉眼难以看到症状,随着菌丝在伤口处繁殖,  相似文献   

2.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是由水霉科中的水霉和绵霉感染所引起的,多发于晚冬和早春时节,当水温低于20℃时易感染此病,其繁殖适温为13-18℃。1、水霉病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鳖水霉病在我们当地最易发生,造成鳖的品相严重降低,价格下降,甚至不能销售,养殖户经济效益直线下降,直接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县养殖场的走访和技术指导,在鳖水霉病防治方面总结出几种方法。一、病原中华鳖水霉病病原菌主要为水霉和绵霉等真菌。菌丝为管状,由内外菌丝组成,具有选择受伤肌体侵袭和吸收营养功能。主要寄生在鳖脖颈及四肢,一旦侵  相似文献   

4.
正(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原体】为水霉属(Saprolegnia)或绵霉属(Achlya)的一些种类。【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焦躁不安,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真菌感染皮肤时使皮肤长霉,俗称"生毛",肉眼可观察到棉絮状附着物;鱼卵感染水霉时,其外部着生有菌丝,看上去像有绒毛一样,严重者导致受精卵大量死亡。内菌丝如根样附着在鳜鱼体表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外菌丝伸出于组织之外。鳜鱼苗种因  相似文献   

5.
<正> 据众多养鱼户反映,春季鱼类死于水霉病的达30%以上。可见,水霉病是春季鱼类的大敌,各养鱼户应引起高度重视。 水霉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拉网、运输及养殖过程中,鱼体受了伤,水霉和绵霉菌侵入鱼体伤口,大量繁殖生长成棉絮状的白色  相似文献   

6.
<正>预防天敌和防病治病是养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提高鳖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一、鳖的天敌和预防1、鳖的天敌鳖的天敌很多,主要有鼠、蛇、猫、蛙、蚂蚁及一些肉食性鱼类等。老鼠常成群结队窜入池中袭击稚鳖和幼鳖,繁殖季节还会危害鳖卵;蛇会挖掘卵穴,吞食鳖卵和稚鳖;  相似文献   

7.
<正>(三)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鱼类水霉病主要是由水霉科的各属真菌引起的"鱼类真菌病",统称为水霉病(Saprolegniasis),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在鱼类的繁殖过程中造成较大损失,在成鱼养殖过程中,受伤体表组织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形成感染。  相似文献   

8.
<正>一、水霉病概述病原:水霉为真菌,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种类。症状: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状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  相似文献   

9.
<正>一、水霉病引起水霉病的病原体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属)。水霉病实际是真菌寄生在水生动物受伤组织引起,水霉病游孢子伺机附着到受伤组织上并慢慢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受伤组织外,还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  相似文献   

10.
<正>(三)水生藻菌性疾病1.草鱼水霉病草鱼水霉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据已有的资料,引起草鱼水霉病的病原体的种类隶属藻状菌纲(Phycomycetes)中的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和芽枝菌目(Blaslocladiales)。其中,水霉科(Saprolegniaceae)中的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和丝囊霉属(Aphanomyces)的种类最为常见,也是鱼卵孵化,鱼类培育和成鱼养殖中主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1.作鱼体消毒杀菌剂(1)蟹苗下塘前用3%—5%食盐水浸泡5—8分钟,可抑杀蟹体病菌。(2)金鱼的亲鱼回池前用3%—4%食盐水清洗5分钟,可以杀死病菌。在越冬前和越冬后金鱼,将其放入3%—4%的食盐水中浸泡3—5分钟,可预防金鱼皮肤和鳃部疾病。(3)刚孵出的稚鳖,只重3—5g,经2%—3%食盐水浸浴消毒10—15分钟,可杀死体表病菌,提高稚鳖成活率。(4)叉尾鮰鱼种下网箱时用4%食盐溶液浸泡鱼体3—5分钟,可预防水霉病、小瓜虫病、烂鳃病。(5)加州鲈鱼,其病害很少,如果鱼种放养时用1%—2%食盐水药浴效果很好。(6)用2.5%食盐溶液浸泡龟15—20分钟可防龟的“穿孔…  相似文献   

12.
<正>(三)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养殖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现成鱼均可发生,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值。【病原体】多种水霉(Saprolegnia sp.)和绵霉(Achlya sp.)。【流行与危害】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早春、晚冬季节最易发生。水霉菌等多是腐生性的,因此,鱼体受伤是发病的诱因,扦捕、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和  相似文献   

13.
<正>(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养殖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现成鱼均可发生,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值。【病原体】多种水霉(Saprolegnia spp.)和绵霉(Achlya spp.)。【流行与危害】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水霉菌等多是腐生性的,因此,鱼体受伤是发病的诱因,扦捕、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和越冬  相似文献   

14.
<正>(三)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又称白毛病、肤霉病。【病原体】同丝水霉(Saprolegnia monoica Pringsheim,1858)曾在金鱼、锦鲤上发现。寄生水霉(S.parasitica parasitica Coker,1923),曾在金鱼、锦鲤体上和金鱼的卵上发现。【流行与危害】水霉是腐生性寄生物,专寄生在伤口和尸体上。鱼类患水霉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捕捉、搬运时  相似文献   

15.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是能感染所有水产养殖动物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生基础条件是鱼体表受伤。流行适温范围为13-18℃。一、病原该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一般由内外两种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为管状,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内菌丝像树根一样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  相似文献   

16.
<正>淡水鱼类水霉病在各地均有流行,危害各种淡水鱼类及鱼卵。以早春、晚秋最为流行,水温15~20℃时为高发期。病因主要是鱼类体表受伤或因体表寄生虫(如中华鳋、鱼鲺)侵袭而感染水霉菌所致。密养的越冬鱼、春季塘水清瘦或体质虚弱的鱼类易患此病。鱼卵因卵膜破损或未受精而被病原感染引发此病。笔者通过对当地多个养殖户的调查分析,结合平时工作总结,提出防治技术方法,仅供参考。1病原水霉病病原主要是由水霉属和绵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彻底清塘一般用生石灰、福尔马林清塘,换新水后用25ppm 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待稚鳖放养。稚鳖运输、放养等环节要细心操作,不使鳖体受伤;放养前一定要培肥水质,使池水显嫩绿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cm,尤其是在新池清水中,霉菌有迅速繁殖的倾向,因此要调节好水质;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有促进白斑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稚鳖的饲养是人工养鳖的关键一环。因稚鳖体弱幼嫩,个体小,对外界抵抗力弱,特别是对水温要求甚严,常因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稚鳖大批死亡。因此,稚鳖的培育必须抓住以下关键技术: 1.稚鳖池的建造 建在室内或塑料棚内,面积5—10m~2为宜,池深0.5m,池底铺5—  相似文献   

19.
<正> 乌龟水霉病,又叫霉菌病、真菌性皮炎、肤霉病,俗称白霉病,是乌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真菌侵染乌龟体表大量繁殖所致。 乌龟水霉病初发时,病龟体表、颈部及四肢出现灰白色病斑,继而表皮或盾片出现白色絮状物。严重时病龟表皮出现炎症、肿胀、溃烂、坏死或脱落。初现症状时,病龟食欲减退,严重时  相似文献   

20.
<正> 锚头鳋主要危害草、链、鲤和鳗鱼,尤其对鳗鱼危害很大。该病终年可见,夏秋两季最为严重,发病最适水温20℃—25℃。鱼被寄生后,出现烦躁不安,游动缓慢,虫的头部钻入鱼体部位发炎、红肿,引起组织坏死,水霉侵入伤口,繁殖丛生。当大量感染时,鱼体象披上蓑衣一样消瘦,失去食用价值。7—10厘米长的幼鱼苗如有3—5个锚头鳋寄生就会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