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员工持股计划自2014年推出以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本文利用2012—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渐进式”双重差分(PSM-DID)模型,检验了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持股计划可以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发现,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于信息风险高、代理风险高和融资困难的企业中。进一步研究表明,高持股比例和有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效果更好,其中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的边际效用强于普通员工持股比例。但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会受到“搭便车”的影响。本文从债权人的视角为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正面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支持,也为企业设计、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的数据,运用PSM方法进行样本配对,实证检验员工持股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不同产权性质公司的影响差异.研究显示:双重差分回归结果发现员工持股与中小企业创新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结果发现员工持股激励强度与中小企业创新显著正相关;员工持股对中小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9~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发债数据,实证检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显著降低债券信用利差,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吸引优秀员工,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效率与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继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与未来的违约风险和经营风险。扩展性分析发现,存续期越长、股票源于回购以及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其降低信用利差的正向效应越大;同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相似文献   

4.
自2014年6月证监会重启员工持股计划以来,已有超过8%的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预案。以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多时点DID研究框架,用以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ESOP)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效果,以此揭示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ESOP)的真实效果。结果发现:实施ESOP的企业相较于未实施ESOP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创新产出,并且在信息透明度更高的企业中这种促进作用更显著;相比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实施ESOP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对机制进行检验发现,实施ESOP后可以提高管理层创新意愿进而促进创新投入。研究揭示了ESOP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对广大投资者理解ESOP公司治理作用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而只能获得较低创新产出的背景下,本文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视角出发,在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引入了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从而详细地探讨了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如何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产出及双元创新产出提升的微观作用机制,并利用2004—2020年中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明显有助于企业整体创新产出和利用式创新产出的提升,而对于企业探索式创新产出的提升却并无显著影响,且具体作用机制与理论分析部分相符,但作用效果却会因企业内部特征的不同及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特征差异而具有明显区别。由此,应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特别要在高技术型和高学历员工占比较高的国有企业中优先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并进一步优化持股计划的方案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类员工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商业信用融资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融资渠道,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机制检验表明,信息透明度是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获取的作用机制之一。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获取的促进作用在高科技行业、高战略差异度、成熟期和低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获取的提升作用主要是在底层技术运用层面;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商业信用融资效果有助于企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为商业信用融资研究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新视角,同时也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效应,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4~2013年沪、深两市A股非国有企业为样本,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分析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考察在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宏观金融环境下,该作用机制的效果与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著缓解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显著削弱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非国有企业或货币政策宽松阶段,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削弱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方面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绿色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以2015—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国家队”这类特殊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对重污染行业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队”持股能够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并且该影响在重污染行业更加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缓解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和获取政府创新补贴是“国家队”持股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传导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队”持股时间越长,对绿色创新的激励效应越显著。研究结论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改革能否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企业创新研究视角,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作为外生事件,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系统考察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公司创新绩效,表现为专利产出增加,且该现象在管理层持股比例高、融资约束强的样本中较为显著,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提升管理层创新意愿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两大途径提升创新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在信息透明度低、沪深港通交易活跃股以及法制环境不完善样本中更显著。上述结论不仅拓展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也为实施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带来的经济影响提供了来自微观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亦为后续完善该项制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机构投资者与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本来源和制度保障,势必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以我国沪深两市战略性新兴上市企业2010-2015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异质机构持股、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机构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政府补贴可以促进机构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实质性技术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券商持股与QFII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分别存在不显著和显著正向影响;政府补贴能够降低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有效促进基金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通过调节作用促进券商持股和QFII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补贴对基金持股与企业非实质性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对券商持股和QFII持股与企业实质性技术创新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世行《中国投资环境调查》(2005年)中对2004年我国124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对员工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所存在的信贷融资约束总体而言会显著地降低员工收入水平,即使是在未获得贷款企业内部,该负向作用仍然显著存在.稳健性检验表明,融资约束对员工收入的负影响这一结论并不随融资约束度量指标、估计模型设定以及融资约束的内生性问题而发生改变.进一步研究表明,短期内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对员工收入的显著负向作用由前者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抑制作用直接导致,并且该负向作用在非正规雇佣比重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因为非正规雇佣比重高的企业所存在的信贷融资约束还会显著降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从而使员工收入进一步减少.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从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方面改善劳动力收入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员工持股是我国企业界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员工持股设计中,融资成功与否是决定整个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成功的关键。在明确员工持股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员工持股融资的现状,从分析造成融资难点的法律制度障碍入手,通过考察国外员工持股融资理论,总结并借鉴其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可供借鉴的若干操作设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分析师预测准确度。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公司主动增加公开信息披露和激励分析师调研挖掘私有信息这两条路径提升分析师预测准确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机构持股比例较高、较多明星分析师跟踪的企业以及市场处于牛市行情的样本中。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减少了分析师乐观偏差,且能显著降低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歧度。经济后果检验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高分析师预测准确度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4.
员工持股作为股份经济的派生之物,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近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即将开闸。因此,全面分析员工持股的理论背景,借鉴西方成熟市场的成功经验,对顺利推行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霍远  陶圆 《技术经济》2022,41(5):122-133
深化供给侧改革对促进供给侧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异质机构投资者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企业通过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而提升企业商业信用规模。专注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业信用融资促进作用更显著。使用替换变量、倾向得分匹配法、更换变量衡量方式、滞后一期及工具变量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专注型机构投资者仅对研发强度大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具有促进效用;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化进程弱、融资约束高的企业发挥更好的治理作用。本文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黑箱,同时建议资本市场发展持股稳定、持股比例高的专注型机构投资者,提高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促进供给侧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有利于公司价值提升一直是财务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文以2007—2011年被社保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社保基金持股、不同持股比例和持股时长等异质性特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全样本及分年度结果均显示,社保基金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分组样本结果显示,高比例持股、长期持股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而低比例持股、短期持股则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社保基金持股总体上能够强化监督,弱化代理问题,提升公司价值,但不同持股特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本文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劳动雇佣。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金融化,进而抑制了企业劳动雇佣。进一步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较大的企业以及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研究结果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主要抑制了企业对高学历员工的劳动雇佣。本文一方面从企业劳动雇佣的视角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从地方政府债务的角度为金融资源配置如何影响企业劳动雇佣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就业稳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励员工、优化企业管理的员工持股计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员工持股计划的起源、实践过程、效果以及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肯定了员工持股制度对企业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0—202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中国海关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行业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检验显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两种渠道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据此,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实施差别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相关建议,以期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在员工持股方面一直存在的争论和认识分歧,本文采用有员工持股的1302家上市公司2007年的截面数据检验了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在国有企业组别中,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包含管理层持股在内的员工持股,每提高10%的持股比例,可以使得企业相对行业平均水平提高0.043的每股收益,提高0.0074的总资产回报率。同时发现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普通员工持股的4—6倍。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持股包括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拐点,超过一定比例,公司绩效开始下降甚至出现负影响。同时也检验了员工持股与公司财务杠杆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员工持股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杠杆(与Sangsoo Park和Moon H.Song,(1995)的假说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