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省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湖北省二氧化硫排放现状;并运用经济学有关基本原理,介绍了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程序和做法;最后,以湖北省自身的环境与资源状况为切入点,从总量控制、实施基础、开展领域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湖北省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成杰 《环境经济》2006,(11):26-31
按照“科学分配、高效减排、依法管制和鼓励引导并重”的原则完善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配额管理,探索二氧化硫排污指标有偿获得和排污权交易,是做好“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主要工作思路,也是实践“三个转变”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3.
排污权交易在承认环境容量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允许各排污单位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进行交易,它能够很好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项成本效益比高的环境保护经济手段。以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为例,分析探讨如何在排污权交易中应用环境负荷控制方程确定交易的总量目标。  相似文献   

4.
地方传真     
《环境经济》2010,(9):70-71
北京:试点启动排污权交易改革据北京市环保局介绍,北京市已经开展"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立法调研的准备工作,并启动了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项目将由过去的2项增加为4项,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基础上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  相似文献   

5.
雷玉桃  周雯 《经济师》2011,(12):233-235
在现有排污权交易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广州市的具体情况,尝试对广州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市场框架的构建进行探析。并着重考虑排污权交易的初始分配方式以及排污权交易定价准则,为广州市控制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提供一种市场环境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6.
排污许可制度助力江苏排污权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浩波 《环境经济》2011,(10):53-55
《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强调了排污许可与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在法规上的有效衔接,为推进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这是在全国相应法规内容上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中有42%是火电厂排放的,因此高效控制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是提高空气质量的主要途径。美国利用排污权交易治理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下降,而且排污权交易也被证明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治理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提供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中有42%是火电厂排放的,因此高效控制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是提高空气质量的主要途径.美国利用排污权交易治理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下降,而且排污权交易也被证明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治理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提供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创新之窗     
《环境经济》2010,(5):70-71
地方传真 北京:将立法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北京市政府近日发布《2010年实施第十六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公告》,再次重申探索排污许可和排污交易办法,并首次提出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进行立法调研。公告要求,组织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立法调研,  相似文献   

10.
刘晓星 《环境经济》2011,(11):49-50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是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经济手段,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排污权交易双方利用市场机制及环境资源的特有性质,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通过交易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的制度。它是政府用法制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经济权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使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紧密结合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姜妮 《环境经济》2007,(10):10-14
专家论断:单独的排污权交易没有办法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是必需的。而排污权交易作为一项政策要实现有效率的执行,要求交易范围内的污染源必须实现达标排放,而且是连续达标。同时,因交易的效率取决于交易的数量和数目,无论哪个区域、哪种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前首先要预测可能会有多少交易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现实国情造成环境经济政策在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方面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完成“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应在解决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滞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时宜地运用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政策来激励企业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5年省份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计算二氧化硫排放效率,再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的效果,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结论表明:(1)排污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了二氧化硫排放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政策实施效果达到预期。(2)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随时间变化,政策试行时间越长,则越能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3)地区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地区环境质量,而西部政策实施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随着排放交易的不断推进,评估排污权交易政策在中国的减排效果,对根据中国国情更好地发挥排污权交易的节能减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姜妮 《环境经济》2007,(10):15-16
“严格来说,至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可以称得上是规范的成功的排污权交易,虽然有过试点,但有些因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很多尝试都成了地方的宣传手段。而且,在没有严格的制度的情况下,试点也可能只是权宜之计。”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实施现状,“面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状况,实行排污权交易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基于酸雨控制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  相似文献   

15.
刘建辉 《经济》2004,(9):24-26
前不久,国电常州发电有限公司和镇江谏壁发电厂在南京进行了一项独特的交易——排污权交易。 国电常州发电有限公司需要建设2×600MW燃煤发电机组,每年将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2800吨左右。可是根据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该公司已经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标。 而相邻的镇江谏壁发电厂正好安装了一套烟气脱硫设施,除自己用以外,每年都有不少富余指标。经江苏省环保厅从中协调,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谏壁发电厂2006年到2010年,每年转让2800吨的排污指标给常州发电有限公司。 这是实行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以来,继南京下关电厂和太仓港环保…  相似文献   

16.
从2007年11月全国首个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浙江嘉兴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挂牌,到2008年8月,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无锡正式启动,排污权交易似乎正成为多年“无奈”的环境管理的一个突破口,引起了包括政府、学者、媒体在内的各方面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污权交易谋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治理环境污染,通过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规制,达到环境容量优化配置,其实质是环境容量产权明晰化的制度变迁过程。排污权初始配置方式与价值评估、排污权定价机制、排污权交易制度下厂商行为、政府管制及交易制度的社会福利分析,构成了当前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的基本内容。现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在排污总量控制的科学性、排污权定价的约束性、初始分配的公平性、市场交易的完备性、监督机构的权威性等方面积累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18.
林红 《环境经济》2004,(3):29-34
当前,电力行业面临快速发展和削减二氧化硫要求不断提高的尖锐矛盾,高昂的脱硫成本是实现环境总量控制目标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在电力行业中实现本地和跨区域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能够最大化实现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让治理污染的行动自动发生在边际治理成本最低的污染源上,从而确保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总量控制目标,达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刘雪 《当代经济》2016,(1):98-99
排污权交易是通过赋予排污者合法的排放污染物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来实现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制度,其作为一项不断发展的新型环境制度,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控制中,并在法学家、经济学家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应用于环境保护实践中.本文将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对排污权交易制度进行分析,以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法经济学方面的根据,并说明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污染,既能达到高效率地污染控制目标又能实现污染控制成本最低,从而得出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项环保经济政策值得广泛推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环境经济》2007,(1):27-30
为做好“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加强对二氧化硫总量分配工作的指导,现将《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认真做好二氧化硫总量的分解落实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削减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