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乡差距依然明显的现实境况下,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确保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共建共享性和持续性。当前,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还面临着来自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等方面的各类风险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以乡村振兴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一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二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成熟的共富机制;三是深化农村改革举措,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完善财富分配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要战略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明确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打破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现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道路。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作为新时期的重大改革,乡村振兴承载着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梦,寄托着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乡村振兴需要释放金融监管改革对乡村产业发展支持的制度红利,为乡村经济发展引入金融活水的保障,青海省金融行业为此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摘要: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挑战。基于碳交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逻辑,运用中国2010-2019年208个样本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交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影响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碳交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对碳排放强度高、城市化水平低和煤炭依赖度高的城市缩小效应更为明显。研究将碳交易与城乡收入差距纳入统一框架,提出碳交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为实现“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两大目标提供证据支持和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4.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基于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从理论和实证探讨了产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产业智能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机制。基准分析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产业智能化都可以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产业智能化会通过劳动力转移效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扩散来影响城乡收入分配。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最大,产业扶贫是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缩小贫富差距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核心。基于2006—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微观数据的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家庭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对于工薪群体而言,提高工资性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当前缩小收入差距政策仍然存在“重补偿、轻预防”的逻辑缺陷。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认为,要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提升重点群体人力资本,增强其增收能力;运用政策和金融手段鼓励群众投资、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建设,下沉金融服务;各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地域特征打造精准扶贫行动升级版,持续加大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相关投入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乡村振兴作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重要性,而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振兴离不开现代金融的大力支持。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市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农村体制改革,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有着“千年进士村,万亩天井垟”的浙江省瑞安市曹村镇,依托特有的生态资源与文化优势,采用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农业融入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打造独特的曹村田园综合体示范带,进一步深化曹村“农业+旅游”产业模式,实现了“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要求,推动了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成为农村综合体发展的典型代表,其成功的经验对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振兴乡村产业、变革农村生产方式、推动集体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建设宜居乡村、完善乡村治理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显著。结合温州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实践,应通过巩固提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市场和政府资源统筹利用和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等更好推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是事关共同富裕目标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议题。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看,一方面,金融要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既要因地制宜地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又要与基础设施结构以及其他制度结构相匹配;另一方面,在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乡村振兴的推进既要按照“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制度结构”的路径提升效率,又要注重建立收入的再分配机制以促进公平。因此,为推进共同富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一是要考虑金融体系自身的完善,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有效畅通;二是要增强与当地产业的适配度,推进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符合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三是要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所需要的配套制度体系,使得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四是要通过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等公益属性的措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将资源向农业农村适当“转移倾斜”;五是加强金融服务不同类型农户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1.
基础设施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源。通过分析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探索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布局与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整体上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机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就业效应与生产率效应促进共同富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低技能者就业缩小城乡收入水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工农劳动生产率的趋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细分类型考察发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收入促进效果最好,但在收入分配上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生产型与发展型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显著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合理控制收入差距,减少并最终消灭贫困,迈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研究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运用“分位数-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经济增长处于何种状态才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同时收入差距不被过度拉大。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可能会拉大群体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及行业收入差距,而对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较小;相比经济出现萧条或过度繁荣,处于潜在水平的经济增长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增长能够提高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减少贫困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经济增长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收入差距,但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文章建议实施跨周期与逆周期政策相结合,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平衡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李麦收  李凯旋 《征信》2023,(1):12-20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小微企业创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将2011—2019年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工商企业注册信息数据相匹配,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小微企业创业视角出发,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效应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不同,覆盖范围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数字化程度和使用深度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促进农村居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亟需补短板增服务,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对此,本文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推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的重大战略之一。这是党中央在做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的情况下,做出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体系内涵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包括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等七方面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大于名义收入差距,而与全国一般水平和各省份、直辖市的相对水平比较则处于较为乐观的状态,这种表面的状态隐化了城乡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省情,而且在当前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建设中,为了防止刘易斯的“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出现,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则凸显成为比较重要的焦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排在首位。县域作为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县域产业振兴是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湖北县域产业振兴的必要性,其次对湖北省县域产业振兴存在的未形成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发展乏力、县域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县域人才短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能为湖北县域产业振兴提供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为互联网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基于此,构建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这种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且异质性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促进企业研发创新、鼓励居民创业就业、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微观机制。促进地区金融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地区收入不平等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宏观机制。要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竭力畅通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结论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主战场,深度贫困地区已经实现全面脱贫,但面临着如何顺利衔接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矛盾,绿色发展理念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新的认识遵循。本文从产业、文化和社会治理三个层面探讨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绿色发展道路,切实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为具体行动,最终实现群众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繁荣。  相似文献   

20.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剖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认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会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在通过对新疆数据的实证分析后发现:(1)新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上升趋势;(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正向作用;(3)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劳动力外移;(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还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使农村劳动力外移的减少长期化,从而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长期正向作用。文章发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面临着农村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的影响以及"城市偏向"财政政策的制约,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良性循环,就要从以上两方面入手,建立起可行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