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洁 《魅力中国》2014,(5):237-237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知人论世”,但是由于教材编选的需要,学生不可能自己获得“知人论世”的全部材料,所以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这些材料,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整体阅读“组诗”已经很不错了,而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就高得多,要想真正把古诗词教好,教师的整体阅读必须做到作者的全部作品才行,而且还要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诗歌是最精华的一部分。从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到唐朝诗歌的鼎盛时期,无不说明诗歌是中华民族的具备诗歌独有的特质,有着上天赋予的无法言说的天分。  相似文献   

2.
崔松领 《魅力中国》2011,(3):214-214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纳入了“诗歌”这一厚重的文学式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诗歌教学。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懂诗歌,才能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情感意向,它还可以考析词意,疏通章句。在教学中不可,机械地搬用“知人论世”之法,要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3.
何朝阳 《魅力中国》2010,(8X):26-26
"知人论世"的文艺批评方法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解决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的一把钥匙。教师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做好充分的积累、搜集功夫,在阅读文本中以本为本,互为印证,使学生融会贯通,同时还运用以"以意逆志"的方法与"知人论世"的方法相结合,课后再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文言文变得简单、轻松、全面。  相似文献   

4.
宋淑平 《魅力中国》2011,(6):186-186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每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古诗词这朵文学园地中的花浓香扑鼻。  相似文献   

5.
赵广义 《魅力中国》2013,(29):236-236
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诵读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教学往往容易被忽视,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诵读教学不重视,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诵读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堂诵读时间非常少,缺乏必要的诵读训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们要重视古诗词诵读教学。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地创新古诗词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致力于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立杰 《魅力中国》2013,(31):148-148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学生应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第二学段背诵50篇,第三学段背诵为60篇。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作品呢?  相似文献   

7.
张虎珍 《魅力中国》2014,(1):207-207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先生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叶嘉莹研究、批评、创作诗歌的基础和核心。“兴发感动”说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应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国家选人育人都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方面来考查,小学语文老师要做好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首先是要走出现行古诗词教学的误区,明确部编教材古诗词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然后是要准确地定位学习目标,注重多积累,并且要得法。课堂教学也要有侧重点,有策略,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明白诗词一定是“诗意”、“诗情”“诗境”的结合,这是诗词的灵魂。抓住了这个灵魂,也就抓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陈春玉 《魅力中国》2013,(34):113-113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古诗词是最具魅力的,短短数字,简短而精悍,却浓缩了作者的无限情感。中国的古诗词也是最能体现汉字之美与古人智慧的。读古诗,会感觉古人的思想跃然纸上,诗中的情景如在眼前。 而爱情是古往今来最真挚的感情。关于爱情的古诗词,有太多太多。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到处都有爱情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李耀 《魅力中国》2014,(9):132-132
吟诵优秀古诗词,感悟诗歌意境,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学艺术素养,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对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起到积极作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其丰富意蕴,让古诗词焕发时代的活力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教学体系注重理论,忽视实践,存在很多的弊端。开展模拟教学,有利于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秀君 《魅力中国》2014,(16):141-14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情景创设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言:“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4.
宣福敏 《魅力中国》2014,(7):143-143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具体的说是传递美术文化,培育社会人才,而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美术文化知识,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以教师为代表的“教”,和以学生为代表的“学”对于整个教学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中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因此,教师可用“互动”的方式以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这过程中丰富和提升知识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良好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刘锐 《魅力中国》2009,(2):41-42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的呢?本文试从“引疑激趣”、“从扶到放”、“联系实际”、“积极评估”几个方面对教师在引导学生创新方面加以探讨,对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参照方法,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郑燕惠 《魅力中国》2014,(1):139-13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平时的阅读活动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要求广大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在2002年9月开始的地理课改实验中,突破传统的课堂教模式,彻底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新教材,新教法,突破点是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8.
高等院校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是何为“新”,与谁比较?是否对于创新的解读在教育培养阶段应与社会应用阶段加以区别?本文提出了对于创新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的比较点定位于某个学生个体本人,定位于其创新思维能力的纵向提升,而非与社会的横向对比。由此全面审视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以及评价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张红 《魅力中国》2011,(18):278-278
本文从诗情美、诗境美、诗意美、诗风美、诗艺美的角度,探讨了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品”、“议”、“想”、“探”等赏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东霞 《魅力中国》2013,(10):149-149
《义务教育思想道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加强情境创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应对考试需要。创设试题情境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领会整个材料的主旨。对材料有了正确理解后,认真审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