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金属货币史上,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金属货币币材演变的转折点。以宋元为界,此前以铜钱为代表的贱金属货币占主导地位,而此后贵金属白银最终成为主要货币。这意味着,两宋白银货币化,揭开了中国古代后期金属货币发展的序幕。白银从商品向货币的演变,预示着货币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研究两宋白银货币化的历史,有助于揭示古代金属货币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古代货币史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2.
王巍 《资本市场》2011,(11):120-121
<正>三十多年前读书时,得知墨西哥鹰洋在中国作为市场上广泛接受的货币来流通,常常被告知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和弱国的悲哀与耻辱。多年前在日本的货币博物馆里看到中国明朝的铜钱曾是日本唯一  相似文献   

3.
何平 《金融评论》2021,13(1):41-53
本文渐次考察了中国主要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制度特征及其规律,发现货币形态演进中消解掉的价值要素、职能偏重和担保品的外在化,必须由相应的社会制度来维系.单纯货币形态在技术上的改进,不可能改变其作为货币商品代表的性质.铜钱、纸币和白银主导货币地位的更替演进,在于弥补先行货币形态在特定货币职能上的缺陷,它们之间相互补充.货币形态演进的中国经验表明,数字货币的登场,重在特定场景下扩展支付手段、完善货币生态,而非完全替代传统支付工具.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随着政府重商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作为通用货币的铜钱需求量不断扩大,加上海外贸易中钱币的外流和民间普遍存在的销钱铸器现象,这些都导致社会出现钱荒。此外,政府每年向辽、西夏等邻国的巨额纳贡和“赐币”,亦要耗费大量的金银和铜钱,这些都急需大量的金、银、铜、锡、铅(后三种金属乃铸造铜钱的必需材料)。因而如何最大可能地扩大对上述金属矿产的采冶,便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也因而促使北宋采取与以往历代不同的矿冶政策:提倡和鼓励开采各种金属矿产。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北宋初期广东的矿冶经济得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随着政府重商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作为通用货币的铜钱需求量不断扩大,加上海外贸易中钱币的外流和民间普遍存在的销钱铸器现象,这些都导致社会出现钱荒.此外,政府每年向辽、西夏等邻国的巨额纳贡和"赐币",亦要耗费大量的金银和铜钱,这些都急需大量的金、银、铜、锡、铅(后三种金属乃铸造铜钱的必需材料).因而如何最大可能地扩大对上述金属矿产的采冶,便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也因而促使北宋采取与以往历代不同的矿冶政策:提倡和鼓励开采各种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6.
丁志杰 《资本市场》2013,(10):108-109
当前货币金融领域乱象的前提条件是高利率、高利差,而我国货币发行美元化是造成高利率、高利差的根源,必须通过改革从深层次上解决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乱象成因关于当前货币金融领域乱象的分析忽视了货币发行体制这一供给层面的基础性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严重混乱的现象.热钱流入,货币信贷空转.货币信贷快速扩张与流动性紧张、利率高企并存,尤其是6月中下旬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与利率飙升,  相似文献   

7.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相适应,货币经济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宋代的货币流通和货币制度中,除历代惯用的铜钱外,进入流通领域的贵金属白银日益货币化,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另一方面,贱金属货币铁钱也十分盛行,其流通区域之广,数量之大,时间之久,在中外货币史上都是罕见的。为什么在商品货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的情况下会出现铁钱盛行的奇特现象;铁钱盛行给宋代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本文对此略作探讨,以就教于学界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8.
企业﹃资金紧﹄与社会﹃货币多﹄现象分析吴建政一、资金和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资金紧”使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银行,原因在于人们错误地将资金等同于货币。从本质上讲,这两者是不同的。按马克思的理论,货币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产生,源于人...  相似文献   

9.
直接融资与货币供给魏永芬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规模与比重逐年扩大,直接融资对货币供应量究竟有什么影响?中央银行在直接融资市场建立发展起来后,如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一、直接融资与货币供应总量货币...  相似文献   

10.
存款货币创造理论是货币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在国内金融学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表述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对存款货币创造的本质、存款货币创造的源泉、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等方面分歧较大。本文力图对存在分歧的核心问题做出更加完善且符合实际的解释。这对金融基础理论的发展、对货币金融理论的教学、对货币政策的制定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历史,对于中国近代思想之形成与发展,有何历史意涵?关于这个问题,本文环绕着沟口雄三与余英时两位先生所提出的相关论点,佐以其它学者的论著,予以了探讨.透过这样的探讨,本文提出了一些关于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以期一个分析视野和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风尚相当开放,女性行动比较自由.日出而作、日落而忠的单调生活正在被缤纷丰富的休闲生活所取代,女性的休闲被赋予了更多时代色彩,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本文<'1 >详细论述了明代女性的体育休闲活动、节令旅游休闲活动、文化休闲活动三个方面,全面展示其精神风貌,并揭示其现象中蕴含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为先秦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厚的成长土壤,从宏观角度审视先秦儒家的经济理论主张,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从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变迁的社会背景出发,指出历史赋予思想家们的主要任务,接着从纵向角度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思想。笔认为,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从价值观、制度纲领、哲学基础和制度的具体设计方面,系统建立起儒家完整的封建社会经济运行的理想框架,他们共同构建的“经济世界”代表了儒家经济思想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清代书院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清代书院的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在满清王朝存在的260余年内,清代书院办学经费的投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经费的经营与管理也呈现出商业化与公开化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期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15.
元朝曾经轰轰烈烈,盛极一时,然而仅立国98年便轰然倒塌,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吏治腐败等等,但国家财政管理的失误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过量的财政性货币发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是国家财政崩溃,并导致政权崩溃的诱因;财政管理的混乱是国家财政崩溃,并导致政权崩溃的主观原因;元朝决策对财政思想氛择的优柔寡断是国家财政崩渍,并导致政权崩溃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仓廪系统是北朝财政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在平城时代北魏仓廪体系已开始形成,并出现了中国仓廪制度史上最早的“义仓”。而“僧仓”的出现亦是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随着农耕化的深入和封建体制的逐步完善,北魏仓廪体系也在继续完善之中。迁都洛阳后,北魏又依托黄河等漕运的有利条件,增设直属中央的转运仓,从而形成以京师仓、州郡要仓、转运仓、州郡仓、常平仓、僧仓、义仓等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整的仓储体系。北齐北周仓廪系统在北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仓廪分类更为细化。  相似文献   

17.
蒙宋对峙时期,出于军事征服及统一中国的考虑,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政权曾下令在安徽境内的颍州设立榷场,进行南北互市贸易.元统一全国后,安徽地区的商业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不少地方商业街市的规模超过了宋代;许多地方设立了商税征收管理机构,政府加强了对商税的征管;一些地方通过庙会的形式举行定期集市贸易,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商品流通;徽州人大量外出从事商业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徽商在这一时期已初露头角.  相似文献   

18.
盐是金代最重要的禁榷商品。为保证国家实现最大限度的垄断收益,金朝制定了一整套盐业专卖管理办法在盐务专卖机构的设置方面,设立七盐使司,并直接在一些盐场设官,力图透过这些专门机构来加强盐务管理;在销售方面实行登记审核制度和地分制度,以人为切割市场的办法来强化国家对盐业销售和流通的控制;在盐价方面不断调整,保证国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立法方面,通过严厉打击私盐来维护国家的盐业专卖权。这些盐业管理制度取得了实际效果,盐课成为金朝最重要的财政收入,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金朝晚期。  相似文献   

19.
略论清代的渔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的渔盐①制度多所变化,不同的地域有所不同,有的因习惯相沿已久乃变为成法。如广东沿海有干标、帮饷制度,两淮江浙地区实行渔盐配制度。渔户要给官方或地方交纳渔盐税,名目不一。渔汛期渔盐用量相当巨大,而渔获量却非定数,因此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渔盐走私。一些地方官认为,因沿海地区特定的地域和产业关系,相沿已久的地方制度自有其合理性,部分渔盐进入走私渠道情有可原。根据估算,清代道光年间每年所需渔盐约为五十六万二千五百吨。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makes use of information on geography, climate, immigration,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to analyse interactions between changes in terrain and migration developments in these two areas from 1624 to 1894. Bangang, on the Yunlin-Chiayi plain, was the biggest city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1624–1720. However, the terrain of this area has changed greatly with the coastline moving toward the west about 20 meters per year. Therefore, many cities and harbours in this area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As a result, much new land was created and many races immigrated into the area. The first Han Chinese migration was led by Yen Shih-Chi and Cheng Chih-Lung in 1624, and entered the coastal area of Yunlin-Chiayi for exploitation. By 1650 it had grown to 25?000 people and that huge number forced the Tsou tribe to begin moving toward Ali Mount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