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社会要和谐、人民要幸福,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便成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也符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完善了党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人民观是以人民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邓小平的人民观,就要在政治上执政为民,经济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建设上要服务于人民,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要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要理直气壮。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但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在这个问题上切不可书生气十足。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其目的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改善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5.
文艺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把握群众需求,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的心声。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摄影艺术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刘野萍 《魅力中国》2010,(9X):114-114
<正>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宣传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部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从两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住房问题关系人民幸福、社会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住房问题就要持续地增加人们的收入.并且保持合理的市场住房价格  相似文献   

9.
王元明 《发展》2013,(2):75-7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同时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0.
宋圭武 《发展》2012,(7):5-5
一、要建立更加民主的体制。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在中国,如何建设民主?笔者认为,由于面子文化和血缘文化浓厚,所以,在中国,应考虑要建设更多具有公开性和协商性特点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招标》2017,(41):9-9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民环境偏好的增强,中国的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变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通过对中国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政策变迁历程的梳理,可以探析其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中国的生态文明体制变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适应人民群众环境偏好变化为逻辑起点,并不断通过体制改革来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改善环境治理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体制的变迁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未来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环境偏好变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增强环境治理的效果和效率提供保障、以综合治理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在新时期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探索和构建坚持群众路线的新模式;要敢于听取群众意见,敢于为群众负责;要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八项规定”。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这充分显示了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鲜明态度。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  相似文献   

17.
李艳梅 《魅力中国》2014,(22):57-57
在新形势下,我国要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令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仅是要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跟上时代、世界的轨道,还要把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跟上时代步伐。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情况下,群众文化工作要寻找发展和生存空间,还要开展公益化工作。只有在文化上满足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真正做到物质与文化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人处事要有个讲究,做“官”为政同样要有个原则。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当好公仆,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就必须有所想有所不想,有所为有所不为。周公讲“治国三要”,即保民明德、加强管理、协调秩序。领导干部谋事做事必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尽心竭力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总结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为政应做到“五要”。 一要为政贵实。“实”就是实事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本文就南京市建邺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在解读成功经验和主要做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五位一体总布局,引起国人热烈反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境界,显示出我们党推动科学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我们一定要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同时,乘着美丽中国建设的东风,我们要大力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