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莎 《魅力中国》2011,(15):367-368
目前,“大众媒介的低俗化”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大众媒介发展速度越快,取悦受众的低俗化现象越来越凸显。本文从大众媒介低俗化的突出现象、原因和整治方面进行浅析,从整体上来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媒介滋养下的大众本,大众本中的媒介要素——两互融互动、相辅相成,既是张恨水创作成功的支撑点,也是其局限之所在。刘少的《大众媒介打造的神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重新解读张恨水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韩辉 《魅力中国》2013,(2):55-56
一、广播媒体的舆论影响与《效能行风热线》的节目定位 1.新时期广播的媒介特征和舆论影响 广播在我国大众传播的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广播是我国境内受众人数最多、地域覆盖最广、传播效果最佳的媒介,可以说广播曾经是我国最具舆论影响力的大众媒介。  相似文献   

4.
韩辉 《魅力中国》2013,(1):55-56
一、广播媒体的舆论影响与《效能行风热线》的节目定位 1.新时期广播的媒介特征和舆论影响 广播在我国大众传播的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广播是我国境内受众人数最多、地域覆盖最广、传播效果最佳的媒介,可以说广播曾经是我国最具舆论影响力的大众媒介。  相似文献   

5.
薛颖 《魅力中国》2010,(32):3-3
大众媒介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社会系统中媒介与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均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度。社会环境的改变在不断地作用于媒介发展,既在宏观层面上制约着媒介的整体发展水平,又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制约着媒介传播的实施。而随着媒介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范围也空前扩大。本文将从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传媒革新带来的影响及传媒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着手,对其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的商品化进程,我们不得不用哈贝马斯对媒介商品化的批判来观照今天大众媒介日渐严重的媚俗化倾向。我们不该忘记,作为文化资本的大众传媒其首要属性便是文化性。  相似文献   

7.
王海波 《魅力中国》2011,(14):73-73
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是否能够符合社会大众的利益,服务于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体,是为我们转型期社会的拐点。从过去发展型政府走向服务性政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本文正是通过了解当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及其渠道,并基于此渠道,发现存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宫晶 《新西部(上)》2007,(11X):243-244
在网络“窄告”兴起之前,传统的广告形式与传统的媒介共同合作,营造着传统广告的一切表达层面,大众对此只能被动的接受或逃避,受众没有发言权;同时,广告形式单一、缺乏创意、更新周期较长,对受众缺乏吸引力;更少互动、沟通,此时,大众是沉默的。而网络“窄告”这种新形式为广告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广告形式多样化、更新周期缩短,设计新颖;受众由大众转向“分众”,并在广告活动中拥有了自主权,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有了生产和选择消费广告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大众通过参与生产和消费以广告为代表的视觉艺术,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的接近和参与到“艺术生产”、“文化生产”和“创意产业”中。  相似文献   

9.
杨静茹 《中国经贸》2010,(24):23-23
随着大众电子媒介进入寻常百姓家,大众报刊所处的地位越发的被分割。怎样才能在大众传媒竞争激烈的当代,继续发挥大众报刊的优势所在,是报纸媒介首先要将面对的问题。耳目一新的报纸版面无疑是首先吸引受众眼球的元素。报纸面对的是先要从形式上抓住受众的感官点,继而吸引读者往下读。  相似文献   

10.
旅游目的地促销是指通过向社会大众传递和宣传地理地点信息,以影响人们旅游目的地决策为导向,吸引人们的关注,增强大众前往目的地旅游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旅游区客流量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旅游促销方式。传播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其中最有效的是影视传播,媒介方式有三种:荧屏、网络和宽屏,即电视、网络和电影,这三类都属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都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旅游目的地成为被传播的对象,以正面积极地形象出现在这些媒介中,并且因此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和观光,就属于影视旅游。文章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成功的影视旅游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并参照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总结概括影视文化作品在旅游目的地推广中能够达到的效果和正面的促进作用,同时调查研究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拍摄地形象是如何塑造,然后达到广告效果的。  相似文献   

11.
刘亚芳 《魅力中国》2014,(5):297-297
随着以广播、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活跃于广播、电视、甚至网络中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播音与主持工作成为大家心目中耀眼的职业。在每年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考生当中,有许多的同学都在梦想着自己将成为又一位罗京、敬一丹、李咏、周涛。然而,对于每位心怀理想的同学来说,真正走上荧屏,真正成为大众瞩目的播音员与主持人,还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在消费社会中,大众媒介对人们的审美有着操控和监督的作用。媒介有利地反映出了消费社会、审美观念、流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将从审美盲目化、大众化、生活化和全球化四个方面来分析在大众媒介构建下的消费社会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韩辉 《魅力中国》2013,(2):18-19
媒介素养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受众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和运用媒介的重要概念,媒介素养教育是近几十年来大众媒介功能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具现实意义的功能导向,为分析政务节目主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工具。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以《效能行风热线》为代表的政务节目具有培养公众的媒介理解能力、增强公众的媒介运用能力、改变公众的媒介接触习惯等媒介素养教育功能。同时,作为《效能行风热线》节目的主持人,也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韩辉 《魅力中国》2013,(1):18-19
媒介素养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受众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和运用媒介的重要概念,媒介素养教育是近几十年来大众媒介功能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具现实意义的功能导向,为分析政务节目主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工具。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以《效能行风热线》为代表的政务节目具有培养公众的媒介理解能力、增强公众的媒介运用能力、改变公众的媒介接触习惯等媒介素养教育功能。同时,作为《效能行风热线》节目的主持人,也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叙述了在我国农村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探索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实现大众化的传播载体:第一,运用由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和微信、QQ、手机等新兴媒介组成的大众媒介:明确定位大众媒介的内容;大幅度提高大众媒介的有效利用率。第二,充分借助文化资源和农村习俗等传播载体和充分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以务农为本的农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农民在中国社会的声音极其微弱,社会为农民呐喊的声音也远远不够,在大众媒体上基本处于失语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有多个视角,但在媒体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其深层经济原因是农民在媒介失语的关键。因为媒介表达语言权是媒介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资源,而经济弱势则是农民失去媒介表达话语权的根本原因,因此,作为公共传媒的媒体应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社会责任保持平衡,负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马铭 《黑河学刊》2002,(2):58-58
自从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就成了最具现代化、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电视屏幕三大节目支柱之一的电视文艺(文学与艺术的统称),成了新时代的艺术骄子,使得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视了。因此,电视文艺也就成了最具大众化、家庭化的艺术。而电视艺术作品则是电视世界中表现性最强的部分,它是电视工作者以电视的手段所创造出来的,毫无疑问,是表现的、艺术的,同时,又受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影响,有着强烈的娱乐性、通俗性、社会性、大众性。由此,电视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一直是电视艺术美学要研究和提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朱庆好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9):169-171,202
网络文化的兴起虽然有积极的意义,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很容易助长学生华而不实的价值追求,腐蚀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考验学生的自控能力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优化大众媒介环境,了解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资讯     
Snapcha就是为了适应这种不想留下任何个人记录的需求与考量,而发明的暂时性社群活动媒介,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未经过滤而又不留痕迹的交流渠道。Snapcha使用“阅后即焚”(即内容被接收数秒后自动消失)的数据保存策略,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恢复了社交媒体本应具备的趣味性和自发性。拥有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据坊间传言,使用Snapchat的青少年数量正在呈爆炸式增长。  相似文献   

20.
赵淼 《魅力中国》2014,(5):299-299
“拟态环境”是媒介呈献给受众的媒介现实环境,在信息社会中,区域媒介形象越来越成为真实的区域现状的替代品,媒介对区域形象的建构主要理论来源有议程设置功能、作为市场的受众与受众的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建构良好的区域媒介形象,需把握好传播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