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旨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工程的实施为慈利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工程进展顺利,各项政策措施都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实施好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161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前后对比,描述了该团场生态环境的变化,团场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收入及生活的改善,从而为屯垦戍边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杰 《农村经济》2000,(12):8-9
一、问题的提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统一性表现为:(1)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为条件,生态环境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只有良好的环境系统,才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2)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因为治理污染和保护良好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还需要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秩序。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为:(1)经济发展以资源的无限需求与自然环境生产力的有限供给会阻碍经济发展。(2)经济发展总会带来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生态加速恶化的原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危害巨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所致。该文提出了在加快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实现西北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绵阳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生态环境彼此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方法]文章运用协调发展理论,通过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绵阳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研究表明,绵阳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状况在时间维度上大致分为3个阶段:(1)2000~2007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级共生阶段,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型;(2)2008~2011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趋势都比较良好,整体处于同步发展阶段;(3)2012~2014年,生态环境再度恶化,两者再次处于低级共生阶段。[结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继续坚持退耕还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制度、建设生态集约与生态文明城市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保障绵阳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原理为基础,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构建了青岛市生态环境町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统计数据,运用AHP法与综合评价法,对青岛市1997-2006年的牛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由1997年的0.229上升到2006年的0.795,呈逐年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因素对促进青岛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明显,1977-2004年社会发展始终落后于经济、环境发展,社会因素制约着青岛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矿业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土地复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矿区建设生态绿色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严重威胁矿区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治理和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势在必行,矿区土地复垦是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步骤.矿区复垦分为采空区复垦、塌陷区复垦、废石场复垦、尾矿库复垦等四种类型,应针对每种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理和复垦措施.矿区土地复垦的关键是正确评价废弃地的类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在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民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农业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西部大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利用,在此过程中侧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致使农业经济发展失去所依托的物质基础,阻碍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优化生态环境对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简要分析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加强环保宣传、健全生态管理机制、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执法与监督力度4个层面探究通过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则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生活质量的优劣.因此,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对矛盾统一体,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我国城镇化与城镇生态环境的当前问题、未来目标及政策要义,最后对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型城镇设定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森林资源破坏性采伐使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提出了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等川西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邓 《农业经济》2020,(5):18-19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根本保障。文章从深入阐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的严峻威胁,并深入探索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以期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效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3.
林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林业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林业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阐述了林业资源的功能与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运作原理,分析了当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策略,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肩负着促进大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任,而且涉及到大庆草原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和改善等多项功能。大庆畜牧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本文拟从经济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双重角度,对《大庆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地区畜牧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大庆畜牧经济发展战略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基于金融生态环境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农村金融风险大小紧密相关.通过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控可以对农村金融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稳定程度,农村金融发展程度和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影响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方法构建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梁静 《农业经济》2018,(3):23-2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唯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当前我国很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是目前"三农问题"中非常迫切并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构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益路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加剧,必然会引起沙漠化不断加剧、雾霾的日益严峻等问题,一旦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环境便会威胁我们的生存、发展和健康.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有效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还我们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当前,社会各阶层都已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开展生态建设,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有关部门攻克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三峡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治理保护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研究了三峡地区经济发展和移民开发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因而有必要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研究;试图以此为切点分析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失衡的原因,进而提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人类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分析甘肃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协调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紧迫性,最后给出保持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持续协调运行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