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蓝文永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6):99-103
文章以我国2005、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发现: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子公司个数、事务所的规模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审计费用显著相关,而存货与应收账款之和与总资产之比、被审计单位在经济区域发达与否、盈余管理行为以及被审计单位被出具的意见类型对审计费用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普华永道中天 2 0 0 2年度审计客户年年报审计费用的研究 ,发现境内年报审计费用主要影响因素有总资产、存货及应收款项对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速动比率、合并子公司个数等 ,而境内外年报审计总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资产。这说明按中国会计标准和审计标准所进行的境内A股审计和按海外或国际会计和审计标准所进行的年报审计采用了不同的定价基础。当然 ,这只是我们通过一家事务所的一年的客户数据得出的结论 ,是否在我国的整个审计市场存在的这样的特征 ,还有待对所有事务所的所有客户进行多年度的分析。总之 ,本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初步说明了境内和境外年报审计费用采用不同的定价基础。我们认为加强关于审计定价基础及其差异的研究可以揭示审计师在不同的会计和审计标准下如何判断上市公司年报所存在审计风险和事务所所需投入的审计成本 ,以进一步促进我国CPA行业的规范和我国审计市场进一步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探寻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为目的,对524家深市上市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中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除了3家ST公司和1家严重预亏公司,其他520家公司都未在年报中自愿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信息.(2)有289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自愿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公司"新年度经营计划"的自愿披露与盈利能力、年报披露时间相关,而与产品市场竞争度、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的相关性则不显著.(3)除建筑业外,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的自愿披露并未呈现出"羊群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收集2002—2011年所有存续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和指标,选取行业特征作为影响因素,结合简单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实证的方法检验了行业变量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行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着显著而普遍的影响,行业内部的资本结构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正>近五年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纠纷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也有增加趋势。中小板上市约束条件并没有主板多。本文以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接到监管函的次数方面验证分析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接到监管函的次数越多,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也相应就越多。证券监督部门是审计行业的监督者。假设审计失败,审计师将会被行政处罚或吊销执业资格,更加严重的可能导致会计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探寻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为目的,对524家深市上市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中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除了3家ST公司和1家严重预亏公司,其他520家公司都来在年报中自愿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信息。(2)有289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自愿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通过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公司“新年度经营计划”的自愿披露与盈利能力、年报披露时间相关,而与产品市场竞争度、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的相关性则不显著。(3)除建筑业外,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的自愿披露并未呈现出“羊群效应”。  相似文献   

7.
马丽丽 《科技和产业》2010,10(1):48-50,83
以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为例,从代理成本视角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过度投资与业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生物制药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未导致严重的过度投资,但代理成本较高,且闲暇消费代理成本高于在职消费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8.
就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盈余管理和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以及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板市场同主板和中小板相同,IPO过程中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此外,高声誉会计师事务审计的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程度低于低声誉组;高审计费用组盈余管理程度低于低审计费用组,但在统计上均不显著。从而得出,在创业板市场,会计事务所声誉和审计费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正 《特区经济》2006,211(8):324-325
本文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ST类公司与CSR信息披露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1999—2004年期间发生再融资的495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为消除行业、规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参考功效系数法构造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当年及以后6年内出现绩效显著下降;不同年份再融资的公司绩效有显著差异;再融资的方式对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可转债最好、增发其次、配股最差;再融资后资产负债率上升,而公司绩效反而下降;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与再融资绩效无关。  相似文献   

11.
税收征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手段,能够作用于公司经营环节,进而影响审计师面临的业务风险和审计风险,由此影响到公司的审计费用。但目前鲜有文献研究税收征管对公司审计费用的影响。本文借助"金税三期"工程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金税三期"工程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机制分析表明,"金税三期"工程推高了上市公司实际税率,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提高了审计师的业务风险,进而提高了审计费用。同时,"金税三期"工程强化涉税信息监管,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了审计费用。综合来看前者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大于后者,导致了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金税三期"工程对审计费用的这一影响,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由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了2002年至2003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79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潜在错报风险、信息透明度与审计定价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存在担保的公司,审计收费显著更高,而信息披露透明高的公司,则审计收费显著更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潜在错报风险高的公司,审计收费更高,注册会计师根据公司潜在风险的高低,收取了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13.
以2012-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抓取新浪微博公众号上对被审计企业负面报道的关键词,研究了社会化网络媒体的负面报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态度越负面其审计费用越高;但重复负面报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却是无效的。另外,相比“十大”会计师事务所,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负面消息更加敏感。在被审计单位被媒体负面报道后,新任会计师事务所会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上期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对审计费用有正向影响,但其并没有增强媒体关注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选取 2007-2017 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会计信息透明度为中介效应变量,从新视 角研究了高管薪酬对审计收费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水平与审计收费呈正相关的 关系,与会计信息透明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在高管薪酬激励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过程中,会计信息 透明度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并且这种影响机制在进行了相关稳健性检验后仍然存在。研究结论 丰富了高管薪酬经济后果以及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转型作为目前企业创新改革的关键突破点,必然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与审计费用之间呈倒“U”形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内部控制在二者关系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倒“U”形关系在非“四大”审计和制造业企业中效果更加显著,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Prior studies find that audit fees are higher for cross‐listed firms, and these studies primarily attribute the incremental fees to added litigation cost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higher audit fees that foreign firms cross‐li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pay are also attributable to incremental audit effort associated with U.S.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and a more stringent U.S. auditing environment. By comparing audit fees of foreign cross‐listed firms to U.S. domiciled firms and to non‐cross‐listed foreign firms, we are able to decompose incremental audit fees into portions attributable to added audit effort and to added litigation costs. We find that, on average, foreign firms cross‐li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pay significantly higher fees than domestic U.S. firms and foreign firms that do not cross‐list.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audit effort is almost as important as litigation costs in explaining the higher fees associated with foreign cross‐listed firms; our estimates suggest that between 29 percent and 48 percent of the incremental fees are attributable to incremental audit effort. In addition, the total cross‐listing premium is increasing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S. auditing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nd that of the home country of the cross‐listed firm. Our study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audit effort in explaining the added fees charged by auditors when foreign firms cross‐l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7.
以2008-2016年的深交所457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审计费用、信息披露质量和非效率投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与非效率投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信息披露质量的水平越高,越能减缓外部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企业代理问题,从而使非效率投资降低;审计质量在监督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审计费用与信息披露质量这两个指标是相互替代的,并且审计费用弱化了信息披露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颖 《科技和产业》2010,10(2):90-93,101
基于2004-2007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研究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于审计意见类型有较大影响;ST公司及违规公司更可能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意见并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Even though there is a worldwide consensus as to the necessity of an audit of annual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public companies, there is divergence of views as to the review of interim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le some jurisdictions make it mandatory (e.g., Australia, France, United States), others allow the review without requiring it (e.g., Canada, United Kingdom). Using a sample of companies listed in Canada, we examine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reviews and the benefits they generate in terms of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interim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years 2004 and 2005. Controlling for the decision to purchase the reviews, we find that audit fees are 18 percent higher for firms with interim reviews and, contrary to many regulators' assumption,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this cost increase is proportionally higher for smaller firms. Regarding the benefits of interim reviews, we find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either accruals‐ or nonaccruals‐based measur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fact that the interim statements are reviewed by the auditor, neither in the interim reports nor in those of the fourth quart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uditors' involvement with interim reports may not be as effective as previously thought at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interim financial stat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