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元年。随着对互联网金融环境要求的提高,亟须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管。因此,为了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步伐,本文基于大数据时代视角,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切入深入挖掘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梳理了监管难点,并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多连接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不断衍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形式,与此同时对风险的监管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P2P、众筹、大数据金融、第三方支付和金融机构信息化的盈利模式出发,本文归纳了互联网金融具有筛选难、约束弱、差异大和发展迅速的四大特点,并从监管经营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的主要途径出发,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传统线下小贷公司加快布局线上小贷业务,上市公司纷纷抢滩登陆互联网小贷高地,互联网小贷一举成为继P2P网贷后互联网金融最具发展潜力的业态.相对于传统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固定业务模式,互联网小贷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平台化运营模式、大数据征信、风险管控和系统化获客方式等方面优势,并结合电子商务和P2P网贷,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互联网小贷生态系统呈现出病态,监管机构立法滞后、监管力度难以掌握、资金来源受限、行业法律法规尚未跟进,应当从互联网小贷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入手,实现全面动态化监管,建立风险防控体系,结合与生产生活场景密切联系的资产端创新来优化互联网小贷生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相互渗透融合,网络交易行为日趋成熟,国内消费金融支持体系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作为网络经济中的重要一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中各环节、各主体的通力配合,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和隐患.如何加强防控风险的法律监管,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风险性对全面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ARMA-GARCH族-CoVaR模型测度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以及整个资本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互联网金融自身风险价值较低,与银行业存在着正向、非对称的双向风险传递,且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要远远大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值.就整个金融市场而言,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整个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并不高.未来监管部门应当给予互联网金融宽松的发展环境,出台适当性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向普惠方向发展,从机构监管拓展为功能监管.同时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时有效地防范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从参与主体、业务模式、运行机制和市场规模四个维度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缺失、监管主体缺位以及风险复杂多样且影响深远等突出问题,建议构建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完善监管体系和加快推进征信业发展,并提出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推动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共享金融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传统金融影响逐步显现,基于共享金融发展背景从金融参与主体的资金供给端、需求端和金融机构三方面论述了共享金融内涵,从"互联网+"金融技术建立共享金融硬件基础,信用评价机构建立其支撑主体,共享金融平台建立其运作主体,股权融资平台实现债务融资去杠杆化四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视角下共享金融的发展路径。最后基于"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行业自律、监管主体、日常监测、第三方托管、准入与退出机制、信息披露与保险制度等十个方面论述"互联网+"视角下共享金融的监管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态模式均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等特殊风险,要正确评估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目标,即一方面必须正视这些风险并进行适度监管,另一方面不能过度监管而限制金融创新。应设定适度监管原则、协调监管原则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原则监管原则,对互联网金融采取民事、行政、刑事三位一体的法律监管措施,实现金融秩序和鼓励金融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股权众筹融资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新业态互联网金融模式。处于股权众筹融资产业链核心的股权众筹平台近年来快速发展,并伴随着道德风险、法律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4大风险类别。基于回应性监管原理,对金融新业态的回应性监管,在行业发展初期应该采取超罚策略与鼓励强化自我监管策略同时使用的方法,使全行业树立底线思维,防止大规模道德风险的产生。同时应通过监管逐步升级、引入和加强第三方监管、倡导强化自我监管、加强与行业内发展较快企业的沟通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方共治的"大监管"格局,防止严重的法律风险、投资风险发生,并改善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10.
智能投顾是金融科技运用到投资领域的先进工具,其核心在于通过算法为用户提供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为了防范智能投顾在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解决其现实困境,有必要对我国当前的监管模式进行探讨。在市场准入环节,智能投顾面临着运营合规风险、资质认定标准欠缺以及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当从本土化视角对智能投顾的内涵进行界定。具体路径上,考虑从实施分类准入监管、设置算法认定标准和厘清监管主体三个方面进行建构,以期规范智能投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