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与"道"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也是贯穿整个文学教育发展过程的两个关键范畴。通过分析"文"与"道"的历时演变,我们发现不同时期文道关系发展的不变和变。不变的是儒家思想源头、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变化的是产生的背景、文道的地位以及"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认识道宏是因工作缘故,当时并不知道他画画。后来接触多了,获得了一些关于他画画的消息,那时他画得最多的是雄鹰。在2007年的湖南"两会"上,我再次见到了道宏,他把自己新近出版的绘画作品集送了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中最重要的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历来研究者对"道"有不同的解说,本文认为,老子的"道"有如下含义:实体意义的"道",即形上哲学的"道"、蕴含有政治和人生意义的"道",即老子所说的"上德"。这四种层面的"道",是相互联系,后面的"道",是从第一种形上哲学的"道",自然衍生出来的,是体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本体论思想。"生"、"一"是《淮南子》基于对世界生成演化图景等"事实"本体论的勾画,表达的是"实然"问题,而"自然"、"无为"则是对"道"的价值本体论的思想表述,解决的是"应然"的问题,事实本体论与价值本体论即"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春天的故事     
深圳,我还在改革开放初期去过。友人戏谑道:"你真的,不记挂‘老情人’!"不久前,到南方出差,友人盼我故地重游。盛情之下,双休日我从"春城"昆明飞往深圳,友人从"天堂"杭州赶来。出机场,听到那首早年十分流行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我特别  相似文献   

6.
"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要本,在他看来人生至高境界是体道行道与道合一。因此与道合一、逍遥自适成为其人生的终极追求。由于庄子生活背景和人生体悟使得庄子在求得自己逍遥自适的同时也希望人民能够全身保性天放自得。可见庄子的人生理想不仅在说明和探究宇宙本源,更主要的是诠释人生,扩展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三道弯"在民间舞中不同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道弯"是我国民间舞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形态.由于各民间舞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及其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同样是"三道弯",在不同的民间舞中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训诂学与义理的考察,探讨了<老子>书第一章"可道""可名"的本义.指出"可道"的"道"字,应以动词性的"显现","践行"为正解.<老子>行文的简洁含蓄之处,正是暗示着道的相用层次与主体的实践层次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声音之道与政通"与"红歌"有着相通的文化传承、道德教化功能,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的责任。文章即是从"声音之道与政通"与"红歌"的联系角度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本体论、天道观到人道观——老子“道”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开道家思想之先河,其思想博大精深。"道"是他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居于其中的核心地位,且老子的"道"论思想本身就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包括三方面含义:作为宇宙起源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作为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道;"作为修身、治国原则规范的"道"。  相似文献   

11.
当代德育由重"知道"到重"体道"的转换,是超越传统道德理论与实践、实现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德性整体、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当今世界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需要。两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由"知道"向"体道"的转换已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加以深刻研究并广泛推广,从而促进两课教学,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秋我在北京什刹海古钱摊上购得"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唐钱十多枚.摊主是刚从修路市政工人手里收购的.出土地点正是北海后门唐代古村"龙道古原"旧址.  相似文献   

13.
商道即人道。听来似乎理解,但通过若干年的体会感悟,总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从业几年,不敢言觉知,仅是有些感悟罢了。我认为营销的实质就是需求管理,就是围绕人来做文章,就是现代我们常说的人性化,人情味。通过分析,我提出了营销哲学中三种境界:"圈人"、"维人"、"为人"。  相似文献   

14.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生命源于道,由气而化生。道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其生命是无限的;物则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其生命是限的。无形之"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生命既然产生于道,生命也由有形的形体和无形的精神(心)构成,生命的本性即道性。因此,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然天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循道而行,重神轻形,与道同一,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管理鸡汤     
《全国商情》2012,(1):84-85
本性难移从前,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蝎子想过池塘,但不会游泳。于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劳驾,青蛙先生,你能驮着我过池塘吗?""我当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必须拒绝,因为你可能在我游泳时蜇我。""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蝎子反问。"蜇你对我毫无好处,因为你死了我就会沉没。"青蛙虽然知道蝎子是多么狠毒,但又觉得它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蝎子爬到青蛙背上,它俩开始横渡池塘。就在它们游到池塘中央时,蝎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17.
潘新永 《全国商情》2012,(11):94-95
道在我记忆的角落里,散落着很多发生在地铁上的事情,印象,感受,好像乘坐地铁也是旅行的一部分。我坐的最多的是柏林的地铁和城铁。最令人愉快的是它的绕城城铁。冬天,阳光灿烂,车厢里暖气充足,乘客稀少,坐在靠窗的位置,要么看风景,要么看书,比人满为患的图书馆更舒服。多年前的冬天,我在柏林呆了一段时间,一个人加上很难对付的个人生活困境,我没吃抗忧郁的药物,也许跟我自己发现的"地铁疗法"有关。如果说柏林的地铁(准确说是柏  相似文献   

18.
对于儒家传统的礼乐教化思想,<淮南子>与世推移,得出融冶儒道的"无为"乐教观;在对音乐本源的考察中,<淮南子>以"道"为本,由"道"而情,进而阐扬平和恬淡之情之于王者之德与人伦之治的价值意义,反映出作者在思想上对儒与道的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道"是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在大学日常教育、各类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充分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道"的作用."术"是方法策略、行为过程.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应从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校园文化建设及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几方面解析大学生思想教育之"术".只有将正确的"道"与有效的"术"有机结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中思辨水平最高的一篇,本文通过以下三种不同对待事物的态度,即"有限"、"道统一"、"弃知"的态度和方法,阐明了人要做到无我、忘我的理想境界,就必须齐"物论"、齐万物、齐物我。以庄子之见,在"道"的高度上,一切事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分别,万物具有"齐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