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近日获批开展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由此标志首批省级"坏账银行"开始大面积布局及实质性运作.  相似文献   

2.
宋曙光 《中国经贸》2015,(18):102-103
乳制品行业是关系到国民健康的重要行业.在经历了2008年奶粉污染事件之后,国家对于乳制品行业的监管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及政策,在监管越来越严格、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小型乳品企业的生存出现了危机,乳品行业的整合速度明显加快,乳品行业重新"洗牌"的现象显现矛头,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显著增多.基于此,本文以蒙牛并购雅士利的案件为主线,研究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并购风险,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控风险的有效手段,以期能够为乳品行业的并购财务风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俞建军 《中国经贸》2014,(13):277-279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以及“金融脱媒”的深化,影子银行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受其高杠杆率、期限错配等特性,影子银行蕴藏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隐患,已成为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针对于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新规紧密出台。目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已从传统的短期资金融通,通过各项产品创新向影子银行异变演化,发展成为影子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子银行的监管新规下,作为影子银行主力的同业业务势必受到多重挑战。未来商业银行可从金融创新、流动性管理以及内部监管等多方面入手,使同业业务向可持续并兼顾稳健与收益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晓雯 《南方经济》2017,36(7):85-99
文章选取我国16个传统银行和12个影子银行,共计28家上市公司股票日收盘价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GARCH模型计算28家机构的VaR值及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溢出效应(CoVaR)值,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通常高于传统商业银行,有的达到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的3倍;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高度关联,风险具有易传染的特征,会对其他金融主体发生风险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宏观审慎的视角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文莉 《改革与战略》2012,28(11):74-77
文章通过介绍金融系统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重点分析了中国特色的金融系统风险的三大表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信贷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并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的房地产金融监管体系和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系统防范风险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各类基金公司、小贷公司和私人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影子银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到,他不仅给中国传统银行带来冲击,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融资途径,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在影子银行的发展中带来的高杠杆效应、高流动风险和道德风险等负面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对其监管的重要性。文章主要是针对影子银行的存在的诸多问题,集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子银行对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影响,并讨论具体监管措施,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海 《南方经济》2014,(1):114-116
影子银行对于我们深化改革金融体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2012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由于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受到国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隐形担保,资本不足和风险集中度偏高,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影子银行不规范、不透明,风险难以及时发现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影响稳定;影子银行产品存在法律关系不清晰,存款化倾向严重、信息披露不充分,虚假宣传等问题。当影子银行的流动性下降的时候,比如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甚至出现“钱荒”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数量和期限方面的问题。但这个风险是可控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小;影子银行的运作形式比较简单,而且杠杆率比较低;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闲散资金存款,发行到期直接兑付,与套期获利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王心如 《中国经贸》2014,(20):164-165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中介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影子银行”成为重要的机构。影子银行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却受到不相匹配的监管约束,成为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风险隐患。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也呈现出特有的特征。预防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有针对性加强监管,是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影子银行业的兴起是长期金融压抑的结果。其发展既为金融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倒逼动力,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作为影子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证合作源于监管套利动机,是银行和证券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结果。通过定向资产管理,银行突破了信贷限制,实现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同时也因其表外业务特征,造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证合作是未来资产证券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监管机构应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着手.在风险调控的同时,对银证合作业务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并将其纳入金融改革的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影子银行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受到了多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对影子银行做了定义探讨,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区别和产生原因。认为错配、信托违约、非典型金融机构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最后根据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情况提出了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影子银行首次迎来高层监管表态。1月初,一则关于控制影子银行风险的“国办107号文”在银行同业广为流传,并引发业界震动。  相似文献   

14.
<正>3月13日,华尔街见闻传来消息,中国"影子银行"融资链条崩溃迹象冲击到了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国大宗商品融资套利模式的崩溃,先导致铜、铁矿石暴跌,然后全球基准航运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一天内暴跌8%,该数据创下过去6年来当日最大跌幅。上个世纪末,"影子银行"诞生于美国华尔街,并快速发展,资产规模已接近传统银行体系。但是"影子银行"被认为是造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各国和国际金融机构近年纷纷出台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试图改变过去监管缺失的状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两会闭幕当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对于"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的话题,他表示"已经在排出时间表,推进实施《巴赛尔协议III》规定的监管措施。"2008年之后,中国"影子银行"业务恣意生长,衍生品也已如火如荼,既创造了繁荣景象,也突显了风险征兆。新年伊始,政策层等针对"影子银行"陆续祭出一系列监管动作,将之推至阳光下看来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基于43 个发展中国家357 家银行数据,运用系统GMM 方法,研究银行分项监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其中,银行监管包括12 类分项监管,银行风险包括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破产风险。回归结果显示:资本监管、内部管理监管、存款保险监管、信息披露监管和监管效率5 类分项监管均能降低3 类银行风险。其他分项监管能降低1 到2 类银行风险,即准入监管能够降低总体风险,增加信用评级风险;所有权监管会增加信用评级风险,降低破产风险;外部审计监管增加银行总体风险和破产风险,降低信用评级风险;流动性监管降低银行破产风险,对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不显著;资产分类和处置监管降低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但增加破产风险;退出监管增加银行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降低银行破产风险。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加强银行监管,降低银行风险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在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危机的发展,显示出影子银行给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本文从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发展规模、特点与风险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希望可以为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中发展更重要的作用的同时规避风险,促进其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是一个全球性话题。次贷危机后,美国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把影子银行纳入其监管框架,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通过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比较,有利于学习借鉴美国经验,推进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刘玲 《中国经贸》2012,(12):130-130
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冲击欧美经济,随着银根紧缩,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特点,探讨了中国的影子银行现状及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影子银行会成为另一个次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或信托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实际表现,不过这些业务的潜在风险也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硬着陆的担忧。向公众销售理财产品的信托融资和由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委托贷款两种融资方式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尽管个别违约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赎回,但中国的信托融资尚不致形成"资产价格下跌—不断恶化的资产负债表—被迫抛售资产"之间的恶性循环。中国的影子银行也还不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完善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正影子银行首次迎来高层监管表态。1月初,一则关于控制影子银行风险的"国办107号文"在银行同业广为流传,并引发业界震动。这份名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107号文"),在2013年12月中旬,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向相关部委和各省份政府下发,要求各地各部门对日益活跃的影子银行进行全面监管。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相关渠道拿到该文件影印本。"107号文"厘清了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并明确了影子银行监管责任分工,以及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