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发展将面临一次新的革命性的飞跃,即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第一次革命性的飞跃是从原始社会向农业文明社会的转变;第二次是200多年前开始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第三次转变过程之中,即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表征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现在正处在工业文明时代,但随着经济形态由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社会的文明形态必将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进程。原始文明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原始的和谐;农业文明开始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彼此冲突,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以及由于过度耕种造成的土地肥力下降等;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都使自然环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从60年代起,人类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逐步掀起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的浪潮,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以环境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为标志的绿色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4.
葛巧玉 《价值工程》2011,30(33):304-305
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从生态危机中引发的对传统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变革。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提出要解决工业文明阶段的生态危机,必须要走一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应充分考虑到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红军 《国土经济》2008,(11):64-66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繁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这集中体现在“全球问题”的加剧。生态文明是工业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红芳 《价值工程》2010,29(21):179-179
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人类必须转变目前的生产方式,生活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白云姣 《活力》2013,(18):46-47
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当下生态危机进行理性反思后所选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需要加强相应的道德教育提供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的约束与支撑。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道德教育为了应对生态危机产生了新的任务,即树立人与自然之间良性关系的新观念,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观念,以及规范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济时代产生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工业经济时代产生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为人类带来文明的新形态——知识文明。知识文明是一种比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更先进、更现代的文明形态,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知识文明,显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每一种文明既有其优越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潘岳 《国土经济》2008,(2):58-60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1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尤其是铁器的普及,使小农农耕生产组织方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所要面对的环境问题更加艰巨,因此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尊重自然,不断规范人类的活动,从而建立起更加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应将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在社会功能上实现较为密切的合作,并对环境伦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研究发现,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一份助力。  相似文献   

12.
原初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经典现代化理论视农业文明为传统文明,视工业文明为现代文明,从而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为现代化.换句话说,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其传统形式向其现代形式的大转变.  相似文献   

13.
托夫勒有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讲的是人类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阶段.信息文明被称为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是信息文明,这个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我觉得第四次浪潮就是绿色文明.文明跟文化不一样,我们过去经常把二者搞混了,文化可以是多元的,而文明则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企业经济》2015,(10):10-14
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规范研究。西方的生态伦理经历了"人类中心伦理"、"生命中心伦理"两个阶段,正向"生态中心伦理"阶段发展,其发展历程呈现"阶梯型"发展趋势,生态伦理研究的每个重大突破,都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基石。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所导致的资源与环境危机愈发严峻,工业企业要谋求生存与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取向,尊重生命,遵循生态规律,坚持"市场位与生态位"并重,按照复合生态系统原理与原则规划、设计并实施生态工程,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  相似文献   

15.
经济解读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型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通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简称3R原则)的减物质化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循环经济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0引论 生态学起源于19世纪,当时局限于自然生态学,20世纪后期扩展到人类社会,突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深刻之处在于文明的飞跃,质量一社会生态也应在这个飞跃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言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飞跃,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还很低,对自然存在敬畏之感,尊天敬神的崇拜形成了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首创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农业哲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21世纪人类经济行为的重大转变,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立法以及循环经济技术设计等展开了大量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于循环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却似有忽略。推行新的经济模式,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推动,更需要高素质公民的积极参与。缺乏高素质人力资源,循环经济必定难以实现。文章通过分析循环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关系,阐明高素质人力资源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提升福建省人力资源素质,实现福建省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福建省循环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人类正倾向于耗尽地球上的资源,从而给人类自身的继续生存带来了危机。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破坏或肆虐可能招致的后果,因而都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当作它们的立法原则。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对于农业一经济一环境三之间的关系理应处理适当,使湖南的农业能够真正符合绿色农业的要求,从而保障我们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和追求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对人类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反思的结果。传统发展模式下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追求。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全球的行动计划。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