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海南成为我国天然橡胶最大的生产基地,由于海南地处“台风走廊”,台风频发对橡胶生产影响较大,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传统农业保险存在许多不足,指数保险正日渐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替代传统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工具。本文通过对海南天然橡胶种植保险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开展橡胶树风灾指数保险试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就推动海南橡胶树风灾指数保险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天气指数保险的广泛应用能进一步保障我国天然橡胶供应安全。  相似文献   

2.
台风灾害快速损失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李秀芳 《保险研究》2016,(11):26-40
台风灾害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之一。台风灾害快速损失评估作为巨灾保险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应对管理巨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台风灾害致灾理论为基础,将影响台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指标分成致灾因子和脆弱性两大类,对台风中心经过地区和其他受灾地区分别构建快速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分布拟合法”提取致灾因子指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指数,构建台风灾害快速损失评估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指数提取方法对模型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在遭受到同等强度台风灾害时,台风中心经过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显著大于其他受灾地区;台风中心经过地区快速评估模型的灾害等级评估准确率到达100%,其他受灾地区快速评估模型的灾害等级评估准确率为67%,但评估金额与实际损失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传统农业保险和区域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采用江西省南昌县1980~2014年35年的早稻单产统计数据、暴雨灾害记录和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在提出“致损暴雨”的基础上,综合主要暴雨要素设计出暴雨气象指数,用以拟合关键暴雨要素和早稻减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早稻因灾损失模型。结果表明,暴雨灾害是造成早稻减产的主要灾害,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预测减产率与实际减产率的平均绝对误差为4.54%,预测早稻亩产量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4.95%,可以作为早稻暴雨指数保险的赔付依据。通过非参数方法拟合减产率的分布从而得到期望损失原则下的保费水平,得到保险金额为300元时,10%、20%和30%的免赔率下早稻暴雨指数保险的纯费率分别为8.79元、7.47元和3.39元。  相似文献   

4.
刘英团 《时代金融》2014,(25):34-35
<正>天灾巨难带来的损失,未来将由政府财政购买的商业保险进行赔付。作为我国巨灾保险的首批试点,深圳市政府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已于6月1日出资3600万元向中国人保财险购买了巨灾保险,发生灾害后个人最高可获赔10万元,每次灾害总保险限额达到20亿元。从地震到雪灾,从大旱到台风,再到"坐在家里看海",自然灾害给我国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从国际范围看,尽管商业保险赔款是灾后重建资金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保险——大灾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岩 《金融电子化》2008,(11):76-77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陈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保险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我国地震保险建设基本处于空白,对于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损失补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救济,灾害损失补偿率较低,严重影响灾后重建,极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必须更新传统地震灾害救助理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震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6.
<正>灾后重建的相关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巨灾后的补偿机制方面,各个国家都在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研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巨灾保险层面,但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巨灾保险至今都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和方案。就我国实际国情而言,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1990-2005年间,国家财政补偿仅占灾害损失的1.6%,远远不能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在保险机制尚不成熟、财政补偿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金融资金无疑会在灾后  相似文献   

7.
近年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粮食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应对天气灾害、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与中国农业部签署了在中国试点农村推行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项目,标志着我国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正式引入。为了了解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需求情况,文章对河北省正定县和灵寿县40个行政村的400个农户进行了调查问卷,涉及了农户面临的风险,分散风险办法和是否乐意购买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等问题。调查显示,一旦爆发天气灾害,大多数农民依靠储蓄、抵押贷款、紧急贷款、社会援助或亲属救济来恢复灾后生产与建设,但很多农民已经表示了对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极大兴趣;对那些熟悉保险的农户和容易遭受洪涝和干旱天气的农户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以很低的相关系数通过检验,证明了事件在统计上是显著发生的,即这类群体对于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对于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理论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受灾机理十分复杂,在生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多重灾害的共同影响,本文以山西沁县谷子为例展开综合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首先,构建干旱指数PI-、P2-、P3-、P4-、暴雨指数P3+共5个天气指数。然后,引入数据优化匹配方法,通过逐步调整产量去趋势步长、天气指数异常阈值和产量损失阈值,寻找最大拟合优度R2值来达到最优匹配,以实现定量评估天气指数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目的。在优化匹配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得到山西沁县谷子综合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天气指数触发值和赔付标准。本文旨在为开展综合性的天气指数保险提供技术支撑,也为转移与管理气象灾害风险提供实际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9.
刘玮  郭静 《保险研究》2021,(1):22-39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政府财政救灾与灾后重建等涉灾支出波动较大,影响经济平稳运行,探索平滑财政涉灾支出波动风险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政府财政对地震巨灾救灾与重建支出负担积累模型,根据我国1990 ~2018年的地震损失数据,预测2019 ~2026年地震巨灾财政指数保险不同保险金额下,我国地震巨灾财...  相似文献   

10.
王振军 《保险研究》2013,(10):42-47
该文以甘肃省西峰区为例,依据该区1981年~2012年期间历年的玉米实际单产数据,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建立趋势拟合方程,应用Matlab7.0统计分析软件估算了该区1981年~2012年期间的玉米趋势单产产量,并根据实际单产产量和趋势单产产量分离出旱灾单产产量。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降水量指数下玉米实际单产产量相对趋势单产产量的减产率,设计出玉米旱灾气象指数保险的理赔指数,并根据不同程度干旱灾害的灾损率和与之对应的发生频率厘定出玉米旱灾保险的总投保费率。试图为当地政府完善玉米旱灾保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分析的建议,为开展其他农作物保险提出可供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业巨灾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综述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锋  吕丽莉  方建 《保险研究》2016,(9):103-116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是保险和再保险行业亟待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稳定发展所急需的。本文针对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综合指标评估法、基于损失的数理统计评估法和基于过程机理的作物模型评估法三类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综合指标评估法可以得到相对风险等级,最终风险评估结果很难一致,且无法反映致灾因子与灾害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损失的数理统计评估法,对“低频高损”的农业巨灾风险的评估存在局限,会产生偏差和误差;基于过程机理的模型评估法,其仿真模型的准度和精度都有待提高。因此,亟待确定针对特定区域和灾种开展相应的巨灾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80~2008年南方双季稻地区575个县粮食单产和183个气象站的数据,对天气指数保险进行了选择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天气指数可保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依据可保区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发现气象产量损失与温度灾害指数之间的整体相关程度和内部匀质性均较高;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水稻的冷害和暴雨可保区的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热害和干旱可保区质心向东北方向迁移;水稻的冷害可保区质心迁移距离最长,进一步结合风险分散理论则冷害风险分散程度最高。因此,综合农业气象灾害的可保性和可保区的质心迁移分析得到,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选择冷害指数实行天气保险的可行性最大。  相似文献   

13.
张瑾 《海南金融》2021,(4):17-25
本文以2019年1月—2020年10月的日度数据为样本,以保险产品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作为衡量居民投保意愿的代理变量,以全国每日累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作为疫情严重程度的衡量指标,使用邹检验和结构变动分析法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居民投保意愿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在短期内提高了我国居民的健康保险投保意愿,而且这种促进效应在疫情被控制后的长期内仍然存在;与健康保险不同,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非健康保险的投保意愿并没有因为疫情的爆发而提高;使用其他替代变量以及拓展研究的数据区间进行测试后,实证研究的结果保持稳健.保险公司在未来发生类似疫情及重大灾害时,应着重开发、宣传、营销与之相关的保险产品;同时,政府应借助居民投保意愿提高这一契机,支持和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供给与创新,来应对未来发生的重大疫情与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