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外部经济的发展与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寿险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延续了14年之久的预定利率管制逐渐放开,这对于今天的寿险业来说,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产品是公司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载体,在费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寿险产品从费率到利润会受到哪些影响,如何应对费率市场化、实现产品平稳过渡,都是摆在各寿险公司面前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费率市场化的进程、影响的基础上,对寿险公司产品开发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面对挑战进行了思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市场绩效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果,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投入导向型模型,考量我国30家人寿保险公司2002~2011年经营绩效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中资寿险公司经营绩效DEA相对有效性与人寿保险公司规模成一定正相关关系,中外合资或外资寿险公司经营绩效DEA有效性低于中资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有效性,我国寿险市场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寿保险宏观管理政策有较强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正>寿险费率市场化已经提上日程,2005年各家寿险公司已接到中国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征求“人身保险精算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函》,并纷纷着手准备,就等费率市场化的模式被选定,便可以马上推出相应的产品。如同一块石子投入沉寂已久的池塘,费率市场化在寿险市场上激起千重浪,也给了消费者诸多期待,大家的目光集中在寿险价格能否下降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Fried et al.(2002)提出的三阶段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项对投入变量的影响,对中国寿险市场14家寿险公司2004~2008年的经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寿险公司总体经营效率不高,状态不稳定波动频繁,外资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落后于中资寿险公司,小规模寿险公司的规模效率有待加强.笔者认...  相似文献   

5.
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2013年8月1日,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从8月5日开始普通型寿险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不再执行2.5%上限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某寿险公司8家大中城市分公司为样本,分别基于DEA和SFA两种方法对其总保费、标准保费和分渠道保费产出效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该公司大中城市分公司的经营效率不容乐观,资金推动业务发展的特征比较明显,经营绩效仍待提高.虽然这是基于一家寿险公司样本分析得出的结论,但是,当前寿险公司在大中城市经营效率不高这一现象是比较普遍的,需要引起寿险行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法,从承保和投资两阶段视角测算了2009~2013年中国寿险公司经营效率,揭示了效率损失根源并指明了改进方向。研究表明,样本期内寿险公司整体及两阶段效率都呈现U型特征,效率均值分别为0.435、0.456和0.421,相对而言,投资阶段效率提升潜力更大。从分阶段角度看,不同类型寿险公司经营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有所差别,或是承保阶段低效,或是投资阶段低效,亦或是两个阶段都低效。从资本性质角度看,中资公司整体效率高于外资公司,前者在保险产品销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后者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寿险公司应根据其具体情况侧重提升相对较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支燕 《保险研究》2012,(8):46-52
运用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2006年~2010年我国42家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并对其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发现:在考虑赔付支出的情况下,我国寿险业的平均无效率值为46.74%,其中,中资寿险公司的无效率值为33.47%,外资公司为60.01%。中资寿险公司的效率值优于外资公司;寿险产品的同质化及较强的投资性属性,使得在投资环境疲弱的环境下,投资收益的无效率成为制约寿险业经营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寿险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为23.8%,其中,中资寿险公司为77.31%,外资公司为-29.72%,规模扩张增速放缓导致的规模效率变化为负是影响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2007—2013年间36家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研究发现:我国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较低,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整体资金运用效率的贡献度不同,规模效率低下造成外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低下,纯技术效率低下造成中资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低下;有无资产管理公司、企业性质和经营年限这三个变量对中、外资寿险公司的效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对中资公司纯技术效率和外资公司规模效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寿险公司进入了利率市场化的环境,面临着市场利率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对我国寿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利率风险给我国寿险公司带来的影响,对于了解我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的现实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常用的保险保障基金征收方法分为平均比率费率法和风险费率法。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保险保障基金目前采用平均比率费率法。平均比率费率法不与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挂钩,不会因为其冒险行为而收取更高费率;而风险费率法则是保险公司风险程度与其所交的保险保障基金费率呈正比。本文对我国25家财险公司和25家寿险公司进行风险等级分类,对我国保险保障基金风险费率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了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宜采用风险费率征收方式的基本构想,体现出公平合理、防范风险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市场化的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推动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和创新,中国保监会于2013年8月颁布了《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本文对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内外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寿险业应对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2004年12月11日保监会公布《关于履行入世承诺的公告》拓宽外资寿险公司经营业务范围后,中国寿险业步入全面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了评估比较全面开放后中资与外资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寿险公司的总体经营效率低于中资寿险公司;中国寿险业的经营效率在样本区间稳定增长;市场规模与经营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财产保险费率市场化的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财产保险费率市场化经历了管制——解除管制——管制三个阶段,目前,费率市场化的生成机制仍未形成。本文从财产保险定价的特殊性出发,探讨财产保险费率市场化应具备的特殊条件,以及促使上述条件得以生成的机制,并对费率市场化的两种生成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下一步费率政策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桂芹 《保险研究》2009,(10):38-44
弥补国内已有研究对有效率寿险公司无法进行比较的不足,以及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假设逻辑不一致的缺陷,本文采用2005年~2007年我国23家寿险公司的数据,引入数据包络分析的超效率模型分析23家寿险公司的效率状况,并分别采用截断Tobit回归模型和对称截断最小二乘模型寻找影响我国寿险公司效率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对称截断最小二乘模型下的参数估计比较稳健。成立年数和市场份额对寿险公司效率的影响相对显著,市场份额的扩大有助于寿险公司效率的提高,而公司规模和所有权形式对寿险公司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仅靠产权改革不能提高寿险公司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寿险营销佣金和意外险代办费是寿险公司保费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寿险公司非规范竞争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管理费率和预定利率则分别是寿险公司的业务正常运转和具备最低偿付能力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寿险公司业务中,代办手续费支付混乱,寿险营销佣金标准不一,附加保费中管理费率过低,执行的预定利率标准太高,给寿险公司(寿险业务)展业和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面对外资寿险公司兵临城下的压力,实施新的、优惠财税政策,扶植民族寿险业发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其业绩成长的速度相当惊人,成为国内寿险业主要营销渠道之一。本文利用DEA方法计算各寿险公司在研究期间各年度的经营效率,并进一步建立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寿险公司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程度的高低对该公司的经营效率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丁昶  商敬国 《中国金融》2006,(10):58-59
寿险价格管理的历史 1995年以前,保险公司自由定价 在这期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寿险业务主要以简单化的产品为主,总公司和分公司都有产品开发权,准备金的提取是按照收支轧差法。保险资金的投资权分散于分公司,投资决策随意,形成了一些不良资产。保险监管也非常初级,寿险费率基本由公司自由决定。基于当时的经营水平,保险公司制定出的费率往往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补充资本是保险公司扩张规模、满足监管要求、降低经营风险的一项必要举措。本文基于2010~2017年寿险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系统地考察了我国寿险公司资本补充动因及其短期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按照融资偏好排序,寿险公司倾向采用增资扩股、发行债务性资本工具和签订财务再保险合同三种方式补充资本。公司在偿付能力不足、选择资产驱动型经营模式和股东变更三种情况下,具有显著的补充资本倾向。然而,寿险公司在补充资本后,暂时无法有效改善短期经营状况。此外,增资扩股和发行债务性资本工具两种资本补充方式对公司短期经营状况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外部宏观环境和监管政策的调整,保险行业需不断健全和完善现有资本补充机制,提高公司资本使用效率,努力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健性。  相似文献   

20.
回眸2010年,中国的保险市场发展呈现如下一些特点:产寿险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寿险和车险费率市场化取向改革重新启动;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启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得到新的拓展;银保新规警示行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保险电话销售市场亟需规范;强势的保险监管或许掩盖了更为重要的机制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