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南无锡本非蚕桑之区。鸦片战争后,世界市场对生丝的需求,促进了无锡蚕桑业的发展。随着国外丝织机器的改进,对丝质要求的提高,上海、无锡等地机器缫丝业应运而生,茧行、茧栈随之出现。本世纪20年代无锡成为全国最大的茧市之一,成为江、浙、皖、鄂、鲁等省蚕茧贸易中心。茧市的形成,促进了蚕桑业的扩大。农民出售鲜茧给茧行,解决了无锡农民手工缫丝技术低及蚕丝业与农业争夺劳力的矛盾。在丝厂的倡导下,农民改良了蚕种,提高了蚕茧品质。早期的茧商成为无锡丝厂的主要创办者和经营者。茧栈的出现,使丝厂减少了运营资金,分散了风险,增加了融资渠道。茧市的形成,在促进无锡农村市镇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无锡成为区城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2.
解放以来,全国桑蚕茧生产发展很快,至七十年代,我国桑蚕茧产量已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1981年我国产桑蚕503.3万担,占世界总产量的52.6%,生产桑蚕丝26,439吨,占世界总产的46.9%。但经济效益还很低。比如:1980年我国产茧量比1979年增加14.7%,但丝的产量仅增加11.7%;同年,日本产茧量虽比1979年减少10.1%,但生丝的产量却增加1.3%。主要是我国蚕茧质量较低。据近几年资料,鲜统萤上茧率、丝厂复选上车茧率、解舒率和鲜茧出丝率,日本为98%、96%、75%和19%,我国只有75%、70%、65%和10—11%。  相似文献   

3.
同一蚕品种的雄蚕丝和雌蚕丝相比,雄蚕丝具有蚕茧丝纤度细、净度优、耐磨擦、生丝等级高、弹性好等优点。要批量生产高品质的雄蚕丝,首先必须解决的是蚕品种。1997年,利用桑蚕荧光色遗传机制,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的专家们育出一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该品种蚕茧在荧光灯下只显示两种颜色,即雄蚕茧为黄荧光,雌蚕茧为紫荧光,性别判断成功率在95%以上。在推广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茧丝绸市场经过长时间的低落,如今种种迹象显示已开始回升。目前,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干茧和生丝价格,已分别比年初上升约20%和15%,其原因是半年多来出现了以下一些新情况。  相似文献   

5.
11-19世纪中国地权市场分析龙登高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地权市场不断扩大和深化,一些引人注目的趋势开始出现或加强。个体农户和地主家庭作为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征,造成了地权转移的细密化;地权交易形式复杂多样,或转让部分土地权益,或追加其派生性价值;地...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声波 《中国农史》2002,21(3):9-17,67
四川蚕桑事业在中国经济史上曾有非重要的地位,而民国以来趋于衰落。本文从多学科角度全面审视了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本原因,明清赋税内容的改变及江南丝织业的兴起,使四川蚕桑事业由宋以前的自蚕自织转变为以生丝产销为主,过分依赖外部市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四川生丝出口受严重打击,从此一跨不振。希望今天的西部开发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毁桑现象严重,有些地方达栽桑面积的50%以上,茧价暴跌,农民损失惨重,茧丝绸行业更不乐观。造成这种现象,就我多年收烘工作的实践及了解的情况,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失控拓桑,品种不良是质量下降价格下跌的重要因素。有关资料分析,市场生丝需量,单我省生产的厂丝就有过剩。前几年蚕茧作为农民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是高的,但生产部门没有以国际需量长远着想,大面积的推广拓桑,一哄而上,从而造成了养蚕、收烘加工与生丝需量之间的矛盾。前几年养蚕户为农户的三分之一,蚕种制育在设备及技术上都相适应。最近几年达到每户都养蚕,怎么办?只好由农户散养制种。那么多制种户制种部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会计史分期问题新探目前,人们大多将我国会计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史──19世纪中叶以前;近代会计史──19世纪中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现代会计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李茂林撰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我国会计经历了萌芽、发展...  相似文献   

9.
宋末至明初江南人口与耕地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一李伯重本文是作者“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系列论文中之第一篇。作者对该时期江南农业生产中人口、耕地、技术、农民经营方式进行了探讨,对以往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十三、十四世纪江南...  相似文献   

10.
为稳定蚕茧生产和茧丝价格,维持正常的鲜茧收购和茧丝流通秩序,国家计委、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1998年3月2日以计价管[1998]279号文件,将1998年茧丝价格政策及收购管理的有关规定通知如下:一、桑蚕鲜茧收购价格和干茧供应价格继续实行中央指导下的省级政府定价,定价权不得下放;厂一丝出厂价格继续实行中央政府指导价。二、1998年桑蚕鲜茧收购价格、干茧供应价格和厂丝出厂价格的水平及质量差价,继续按照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1997年蚕茧价格政策和收购管理的通知》(国茧协[1997]2号)文件规定执行,各省(区、…  相似文献   

11.
方前移 《中国农史》2023,(5):96-110
生丝是中日两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推行“殖产兴业”的国策。在政府行政权力支持下和民间资本的逐利刺激下,日本通过引进外来技术和开发本土技术,实施组合制度,使民间与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生丝质量稳步提高,满足欧美市场对于生丝的需求。对比之下,以近代江南蚕丝业为代表,由于始终囿于传统技术,在小农生产方式的统治下,蚕农之间缺乏组织联合机制,急需官府提供行政组织资源支持。但近代中国官府对于蚕丝业采取自然放任的政策,政府征收的捐税又加重了蚕丝业的负担。其结果是,中日蚕丝业的竞争力在比拼的过程中明显地拉开了差距。  相似文献   

12.
宜州市种桑养蚕有三绝:干茧生产白厂丝、绸布;桑枝杆生产食用菌;蚕沙生产有机肥、叶绿素,从头到脚吃干榨净。桑枝杆、蚕沙这些过去是农民的沉重“包袱”,如今却成了“摇钱树”。宜州市种桑树养蚕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去年桑园面积达1.8万公顷,9万多农户40万人养蚕,鲜茧产量4.2万吨,分别占广西、全国的22%和7%,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19世纪下半叶生丝出口增加对中国近代蚕桑业扩张的影响有一个度的测量,本研究对鸦片战争前的全国生丝产量进行估算。论文认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生丝产量大约为110000担;出口量约占全国生丝产量的10%。从19世纪上半叶到1929年中国生丝出口增加了20多倍,丝织品出口增加了大约10倍。出口增加总量220000来担,是1840年前全国生丝产量的两倍。在这一期间,全国生丝产量增加了约2.7倍,蚕桑生产规模约3.5倍,国内丝绸消费则下降了约20%。论文认为近代生丝出口增加是中国近代蚕桑生产大规模扩张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吸收了因蚕桑业扩张所带来的所有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尽管蚕儿吐完丝结成茧后转变为蚕蛹,但它还是个活体,在蚕茧内进行复杂的生理变化。如果蚕农将其装在蛇皮袋内,水分就很难散发,导致茧层过分潮湿,蚕蛹活动产生的热量也不能散发,造成蒸热,使蚕茧处在高温多湿环境中,从而严重破坏蚕茧质量,使解舒率大大下降。内印茧、死笼茧明显增多,上茧率下降。农户也由于茧层潮湿使干壳量下降,上茧率下降,蚕茧收入也.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15.
各地快讯     
隆安县提高村干待遇促队伍稳定;桂林市阳朔镇崇左市硕龙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之镇”称号;苍梧跻身“全国绿色小康县”行列;环江荣膺“中国菜牛之乡”称号;田林被列为全国油桐试验示范县;上林县“桑-茧-丝-绸”日渐配套。  相似文献   

16.
农行参与市场竞争的营销观念与策略张勇慕逸仙余也平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容市场营销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产生、兴起的一门新兴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以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即研究企业如何使商品与劳务在品种、数量、质量、价格、时...  相似文献   

17.
从套利率、交易成本和贸易中断看中国粮食市场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粮食市场是经济转型期市场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利用1988-1995年间秒省每旬的粮食价格数据资料,估计各时期地区间粮食今晚的等界模型,验证了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发育的多样性特点。作者估计了每一时期的套利率、交易成本和自给自足率。结果表明,贸易壁垒单因素无法解释中国市场发展的进程和发育程度;基础设施瓶颈、运行机制、生产专业化政策等也是影响市场发育的重要因素;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并减少对地区间市场贸易的直接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18.
两条蚕结一粒茧子称为双宫茧。此种茧因丝缕缠绕,难以缫丝,只能缫低档丝,故属次茧,茧价只有上等茧的一半。减少双宫茧措施是: 一、上蔟密度要适当。以蜈蚣蔟每米上熟蚕150头左右,每条折蔟上熟蚕500~550头;方格蔟每片上熟蚕145头左右  相似文献   

19.
浅析贫困山区农村市场经济发育问题及前景胡安,温旭昌农村市场经济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农村市场的发育和形成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其次农村市场是整个市场不可分割的部分。再次没有农村市场的发育,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不能促成全国市场的欣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贵州粮食市场和商品粮食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良武 《中国农史》2006,25(4):70-76
20世纪20、30年代贵州粮食市场的发育处于黄金时期,粮食市场数量众多,市场网络得以扩大,商品粮数量较大,贵州省成为粮食输出省份。本文试图通过对粮食市场与商品粮的分析,剖析经济社会处于重要转型时期的贵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兴起及其它因素成为市场发育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