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持续发展的困境。文章认为,其深层原因是产业集群内在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根本解决之道是需要对产业集群进行管理创新。因此,文章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结合、战略与方法并行的多层次的集群式供应链管理模型,致力于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来指导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把群内松散、无序的企业打造成许多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推动集群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耦合的角度,首先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的内涵,并阐述了集群式供应链的构成,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集群式供应链的内部协同管理和外部协同管理,最后指出供应链协同所表现出来的是具有乘数效应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集群式的广西物流产业战略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丹宁 《特区经济》2011,(8):213-215
当前,广西经济发展处于整体上升态势,广西着力推动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基础已具备。广西宜致力发展壮大优势物流产业集群、物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工业)园区集聚型物流产业集群。作为后发展地区物流产业通过集群式发展物流产业(园)经济、选择恰当的集群模式等无疑是当务之急。广西物流产业集群式发展要注意产业与物流园区的结合、信息技术的融入等,通过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作竞争方式进一步培育物流企业竞争力,借助产业规模强化物流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4.
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剧烈改变。集群式供应链的产生更好地将两种组织形态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集群企业间合作竞争意识的加强以及创新的步伐;特别是科学评价集群式供应链的竞争力,对推动区域产业群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视角介绍了武汉激光产业,然后结合钻石体系研究武汉激光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状况,并提出其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分析了武汉激光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整合和发展路径,从而为武汉激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地方产业集群不仅要与全球价值链耦合发展,更需要进行供应链整合才能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实现集群的升级。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要实现供应链整合,需要深化加工制造环节竞争力,加强与价值链核心企业的战略协作,强化集群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7.
符瑛 《改革与战略》2011,27(3):57-60
借助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契机,文章通过对长株潭产业供应链现状SWOT分析,提出了长株潭集群式供应链管理战略目标,并从两型社会环境、管理柔性化和标准化、产业竞合关系、物流设施网络体系、信息系统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长株潭集群式供应链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运用产业集群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对农产品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目前,齐齐哈尔的农产品产业集群虽已初步形成,但农产品供应链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整合尚待进一步优化。立足于齐齐哈尔发展现状,提出农产品供应链设计原则,并对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齐齐哈尔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促进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两条由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竞合环境下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级节点企业跨链间同级与非同级混合的库存应急互补模型;将文章所提出的跨链间库存应急互补模型与目前已有的同类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了文章所提出的跨链间库存应急互补模型相对于该领域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文章在理论的角度上将集群式供应链跨链间库存协作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也为产业集群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库存应急互补的实践提供了一些决策依据及启示.  相似文献   

10.
集群式供应链下的技术创新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来构建创新网络可以形成有效的集群内技术创新体系.本文在探讨了集群式供应链含义的基础上,概括了基于供应链的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运行模式,分析了构建基于供应链的技术创新网络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构建基于供应链的技术创新网络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朱建荣 《乡镇经济》2004,(11):28-30
民营企业集群已成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与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一起,已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角。因此,市场营销理论应用领域已从单个企业营销逐步延伸到民营企业集群式营销。民营企业集群式营销是民营企业集群成长的关键,浙江省民营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与其营销管理创新是分不开的。为了提高浙江省民营企业集群营销管理水平,本文着重探讨了浙江省民营企业集群营销战略、策略制定及组织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广东省关于“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及问卷数据,检验了产业集群归属是否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同时探究其作用机制,并考察了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企业规模与所有制以及企业技术特征等不同情境下产业集群效应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并提高数字化转型成效,且集群内的企业主攻生产制造环节更能充分发挥效能。产业集群的效应在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企业规模与所有制以及企业技术特征三个方面体现出异质性,更有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薄弱、中小民营和“专精特新”等企业破解数字化转型难题。机制分析表明,产业集群通过共享技术研发、培训服务、同源供应商和订单分配等途径推动数字化转型,反映出集群的知识溢出、资源共享和交易匹配等三大效益机制。该研究以一手调研数据拓展了现有文献中对产业集群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测度方法;以机制分析揭示产业集群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和阶段差异,印证并深化产业集群理论。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企业“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推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大唐工业园区和孙耿镇工业园区的不同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剖析,认为企业集群是园区经济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并提出应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布局规划等几个方面入手促进集群式园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ISM模型的集群式供应链风险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周楠 《新疆财经》2009,(5):35-37,59
本文界定集群式供应链风险的概念,分析集群式供应链风险系统的内涵和风险因素构成。基于ISM模型的系统化建模技术,构建集群式供应链风险系统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探讨集群式供应链风险结构及各种风险因素的层次关系,以便为集群式供应链风险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江西省产业集群层次较低的现状,从分析供应链协同管理入手,提出整合供应链协同管理优化产业集群运行机制的新思路,并且在此基础上,为整合供应链协同管理,培育江西产业集群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价值链/供应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集群企业通过价值链 /供应链实现的合作是在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加剧和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从主流集群理论出发 ,提出从价值链 /供应链的角度研究集群的新视角 ,介绍和分析了集群关系型价值链和核心企业型价值链 ,并对集群价值链的本地化和全球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的管理思想被逐渐引入到建筑行业,各个在建筑行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各个企业通过与建立合作关系,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多方共赢的效果。因此如何在建筑供应链中进行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凸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供应链、建筑供应链管理以及合作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引导出供应链合作关系管理与建筑行业相结合的相关理论,以及企业建立相关合作关系中应采取的过程步骤,为企业在建筑供应链合作关系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何炳华 《宁波经济》2005,(10):6-8,36
基于块状经济的集群式供应链作为一种独特的供应链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块状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集群式供应链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与块状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认为发展集群式供应链是提升块状经济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市场与科层之间的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现在已发展为当前世界上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由于存在地理上等多种联系,决定了竞争与合作是这些企业间的必然发展战略。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和合作的动机,讨论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竞合共生的关系和长期发展中的动态竞合博弈。  相似文献   

20.
天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新  马艳华 《特区经济》2009,240(1):56-58
分析汽车产业选择集群式发展的意义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分析天津市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条件,并提出天津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建议,以求走出天津汽车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