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萨北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产量进入总递减期,后备优质储量不足,因此三类油层中的优质储层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油田开发后期为实现对这类难动用储层精细开发调整,也为了更客观地描述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特征,本文对该试验区GⅡ油层组进行了至单砂体级精细对比,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进一步细分15类沉积微相(3类水下分流河道、3类河口坝、3类主体席状砂、6类席状砂),建立了15类测井微相模式,并依照此模式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本次研究发现GⅡ油层组部分小层具有明显水下分流河道特征,且在席状砂中预测出物性较好的主体席状砂可进行优先开发。这种对三类油层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方法为今后同类油层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对油田开发后期持续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营11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开发将是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胜利油区东辛油田营11低渗透油藏为例,分析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必须以低渗透油藏油气渗流理论为指导,以精细油藏地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潜力为基础,以井网精细加密调整完善为核心,优化直井井网、水平井井网的井网形式和井距,优选储层压裂改造技术,配套全程的油层保护,精细注采调整技术,达到全面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油层的改造进程中,常常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储层伤害,这样会降低产量.因而在进行油层改造时,强化储层的保护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近些年,国家对于储层保护这一方面逐渐的重视起来,也使得储层保护的新措施日益完善.在油层改造的进程中,只有做好储层的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改造成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多油层断块油藏经历多次细分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层间差异性日益突出.在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有的各种技术手段,研究辛47断块开发过程中不同剩余油分布形态、不同断块形态、不同沉积微相、不同流体性质、不同储层物性和不同开发井网组合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详细描述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的精细研究,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利用隔夹层识别技术对厚层进行了细分,分析水井吸水剖面细分及剩余油监测资料,研究了厚油层层内分段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应用选择性补孔提液与精细注水相结合的配套技术挖潜层内弱水淹区剩余油,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辽河断陷齐3-17-5块莲花油层储层主要为湖底扇相沉积,通过对取心井的岩性统计分析,研究区储层主要以砂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等为主。通过对该段储层测井、录井、岩心和试油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校正、分析,开展了储层特性和油水层解释标准研究,总结出该地区储层的四性关系,并建立了储层油、气、水、干层的解释标准及解释图版,确定出油层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为储层参数模型建立和油气层识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油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的渗流特性有直接的影响,一直是油层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对孔隙结构认识的资料都是建立在理论模型上的,岩石孔隙结构参数的测定方法主要是常规压汞法、半渗透隔板法、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分析等,都受到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限制,都做了相当的假设性处理,这种假设增加了预测结果的随意性,很难精确地描述储层岩石真实的孔隙结构特征。恒速压汞法是一种测试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新技术,对孔隙结构复杂性的认识方面,比以往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先进一步,对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有了更精细的描述和刻画。本文以美国ASPE-730压汞仪为例,浅谈该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沉积理论为指导,参考储层层次分析方法和储层模式预测描述方法,对李堡油田堡1断块泰一段二砂层组厚油层进行了模式预测。在厚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解剖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识别出厚油层砂体为4期河道砂体叠加而成,并识别出3个相对均质的结构界面,对厚油层砂体进行宏观的连续性和方向性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单期次河道砂体的连续性、方向性、厚度与渗透率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井间砂体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水驱开发已经历基础井网、一次调整、二次加密后,现在开始对薄差层和表外储层实施三次加密调整,然而三次加密井研发的主要目的层岩性和物性较差,将会增加注水开发的难度。本文通过对某油区三次加密井油层动用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动、静态资料,深入分析油层发育特点,剖面动用状况,结合生产实际,努力寻找规律,从而达到有效减缓产量递减速度,为今后开发此类油层提供技术借鉴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水驱开发已经历基础井网、一次调整、二次加密后,现在开始对薄差层和表外储层实施三次加密调整,然而三次加密井研发的主要目的层岩性和物性较差,将会增加注水开发的难度。本文通过对某油区三次加密井油层动用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动、静态资料,深入分析油层发育特点,剖面动用状况,结合生产实际,努力寻找规律,从而达到有效减缓产量递减速度,为今后开发此类油层提供技术借鉴目的。  相似文献   

11.
周清庄油田属于特殊类型油藏,为裂缝性生物灰岩、低渗透砂岩油藏。其裂缝发育,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储层分布零散,物性差,水驱控制程度低、注水效果差、油田注采矛盾极为突出。经过分析建议通过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实施周期注水,改善油田水驱油效果;通过压裂增注,提高油层动用程度;通过分注、调剖措施,进行平面层间矛盾的综合治理,达到注够水、注好水、精细注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林强  王云华  李伟 《价值工程》2014,(5):116-117
充氮气欠平衡钻井防漏技术适应于低压低渗透储层和开发后期压力枯竭储层、不同压力体系的储层、裂缝油气藏或是曾经发生钻井液只进不返大漏地层和压差卡钻等需要钻穿复杂层的地区。充氮气欠平衡钻完井目前主要应用于低压、低饱和、低渗透率油层(油气藏),采用此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钻井过程中的恶性井漏,压差卡钻、钻井速度慢等技术性难题,能在钻进油气层井段时,及时做到保护油气层,提高油井单井产量具有显著效果,并可提高机械转速5~10倍;目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钻井作业当中,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某油层组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属性预测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利用沉积微相约束储层随机建模的步骤与方法,并建立了该区域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实现了三维可视化直观展示储层以发现更多的剩余油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欢喜岭油田在滚动勘探过程中,以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和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综合地质、录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充分利用老井、老资料,选择典型井可疑层进行试油试采并取得很好的开发效果,实现了欢喜岭油田低阻油层"水中找油"的突破,发现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同时也为低阻油气层的识别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文章论述了低阻油层成因和欢东—双油田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等要素。  相似文献   

15.
欢喜岭油田在滚动勘探过程中,以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和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综合地质、录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充分利用老井、老资料,选择典型井可疑层进行试油试采并取得很好的开发效果,实现了欢喜岭油田低阻油层"水中找油"的突破,发现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同时也为低阻油气层的识别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文章论述了低阻油层成因和欢东-双油田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等要素.  相似文献   

16.
宋英琦 《价值工程》2010,29(3):33-34
本文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从榆西区块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成藏条件、富集区优选、完钻效果分析等几方面,介绍了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运移方式、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对葡萄花油藏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为今后葡萄花油层区块优选评价和钻井运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苏艳玲 《价值工程》2011,30(16):44-44
升382井区油井产液量低、含水高、采出程度低,油井地层压力平面分布不均衡,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储层和剩余油进行重新描述,通过注水调整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吴二伟 《科技与企业》2014,(16):276-276
本文以A区块为例,利用petrel软件进行开发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针对我厂开发层位多,油层组厚度薄,断层多,已采集三维地震数据等特点,以井点控制区域为条件结合地震数据体优势互补,相互验证,落实断层及微幅度构造。该技术显著提高了断层首位部延伸,复杂断裂带断层组合关系,无井断点控制的小断层识别精度,对指导油田精细水驱调整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钻井是实现油气开采必不可少的环节,钻井技术的优劣和水平也直接影响油气勘探开发效益。随着近年来钻井技术和钻井装备的进步,相应钻井设备和工具的完善,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水平井能有效扩大油气储层的裸露面积,大幅度提高油井的产量,显著提高油气采收率。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有超薄油层水平井钻井技术、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欠平衡水平井钻井技术、分支井钻井技术。  相似文献   

20.
锦99块杜家台油层自利用油井转注,恢复长停井来完善注采井网;实施补层完善井区注采对应关系,挖掘层间潜力,提高储层动用程度;水井分注、重组,吞吐试采等综合治理技术,实施后增油效果显著,使断块产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