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二十一世纪,欧亚国家抓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机遇,大踏步迈向复兴之路,各种区域、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应运而生。经济发展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目的,而金融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需要,而且是整个地区所有国家的共同目标,对此本文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存在的瓶颈,提出了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的相关建议,以期让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同西亚各国共同建立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的区域上。包括了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以及中西部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四省相关县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是就在巴耶夫大学讲到:"这一路资源丰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但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国的这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金融发展十分滞后,且沿线诸多地区是贫困的农村,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就更加的滞后。因此,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以此为契机,大力促进沿线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田静云 《中国市场》2015,(8):71-72,8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亚地区的未来贸易市场的潜力是无穷的。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同中亚地区的联系。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开始。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定位于促进中国区域发展和全方位开放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客观上要求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二为一,区域政府合作可以促进这两种模式的统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行政界线,区域政府合作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有效路径。但区域政府合作存在以下障碍:没有建立统一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政绩主导的地方干部考核制度,缺乏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政府合作。针对上述障碍,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区域政府合作的思路:构建有效的区域政府合作协调机制,建立客观、科学的地方干部考核制度,实施体现区域产业特色的政府合作。  相似文献   

5.
中原地区是联结中国东西部与南北部经济发展的节点与纽带。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既有利于本地区的战略性发展,又可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当前,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内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等诸多不协调现象。文章在分析当前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探究了影响中原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区域合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商》2015,(24):265-266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所谓"一路一带",具体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项战略的提出,无论是对国外还是国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于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为了促使欧亚各国的经济更加密切,互相的合作更加融洽,发展的空间更加的多元化。用创新的理念完善"一路一带",以点到线,线到面,逐步形成区域合作。各个国家一起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贡献。于内,我国当前存在地域的不平等性和差异性,重走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使得西部城市雏形已经慢慢呈现,更加促进我国各个地区的团结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对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的界定尚无统一说法,需要以国际国内背景为基础加以静态剖析和动态拓展。以此为前提,做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聚力"五通"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建立沿途国家间和我国沿途省区市间高效合作机制,加强风险识别与控制。鉴于新疆地区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殊战略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其特殊战略作用,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8.
在"向西开放"思想指引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运而生。为达到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实现互联互通是关键。以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为参照系,互联互通需要在明晰"联"与"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广度与深度的纵深化扩展。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合作领域不断增多,区域通达水平逐步提高,但经济联系有待加深,其互联互通尚处于粗放式的狭义发展层面。因此,中义层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定位的研究区域,应立足于东北亚、中亚、西亚国家经济合作现状,从产业、金融、交通基础设施、贸易、能源合作、标准规则等方面入手,宽视角、分阶段、分领域地构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互联互通战略,即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立体通达网络。在深化贸易互通的同时,以新型商务业态探索贸易互联渠道。立足经济带资源禀赋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深化能源互联互通并提高利用效率,强化产业合作,尝试启动产业一体化。为保障产业、交通基础设施、贸易、能源等的互联互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应加强交流,以各种方式实现标准规则互联互通,同时引导经济带加速金融互联网建设,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互联互通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原地区位于我国的中心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分布相对集中,在粮食生产、人口数量、文化底蕴、自然条件和经济总量方面在全国发展中地位突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的建立能够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促进我国经济总体目标的尽快实现,可以在中部平原构筑连通其他周边重要经济区的纽带和桥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中原经济区创意经济的特点,产业结构,以及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设想几方面论述了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该构想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主张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方的积极参与。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对于沿途国家的经济建设、地区繁荣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构想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相关各国的高度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这条古老的文明之路能否再度承载起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重任?"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相比有何显著特点?考虑上海合作组织和即将成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俄、美、日、欧等在该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因素,如何在这些组织和利益攸关大国之间进行政治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跨越多国边界,跨境物流需要充分考虑体制、官僚和腐败等因素的消极影响。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讨论,从历史传承和国际合作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进行梳理,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其内涵,评估其发展可能面临的潜在挑战,进而判断其未来的走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由于重要的地缘经济和政治影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一经提出,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成功实施在于区域合作,有效的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是区域合作实现的关键。本文以区域合作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按照合作对象和合作关系的分类,将经济带区域合作运行机制分为区域双边合作运行机制和区域多边合作运行机制。其中,区域双边合作运行机制包括区域政府合作运行机制、区域企业合作运行机制、区域高校间合作运行机制和区域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区域多边合作运行机制则是指区域内多主体参与区域合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降低地区交易成本、利于形成地区规模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制造业规模经济明显,易形成集聚。因此发展制造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原经济区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是中国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战略,又是涉及中欧乃至亚欧大陆相关国家与地区共同利益的发展战略,必将推动国际区域合作,改变中欧经贸格局。跨亚欧高铁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交通载体,对于高铁的投入、客货运比率、安全性等问题,都应高度重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高铁外交需要与相关国家展开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在发展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实现中欧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共赢。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新形势而提出的一种跨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目前沿线各国已经通过各种平台实现了较为深入的合作,但是汇率风险、货币政策风险等内部"缺陷"依然存在,该地区的不稳定状态也成为了重要的制约因素。在这种大背景下,跨区域的金融合作有助于推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的成型,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新型金融主体和交易方式,对于我国的经济战略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分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现状和结算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政策安排,通过区域经济初步一体化、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区域货币一体化三个发展阶段,研究人民币如何逐渐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的核心货币,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并结合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简述其效应。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为例,通过考察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涉外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明2005年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整体缩小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靠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等有形资本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因此,中原经济区应统筹协调、借力发展,提升"虹吸"辐射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外水平,构建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建立在古代"丝绸之路"地理环境上的带状经济区域,旨在围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建设核心进行发展,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7日首次提出,并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本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针对学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建设思路方面研究的结果进行归纳、对比与总结,提出了一定的看法,为进一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带一路"连接欧亚大陆、太平洋、印度洋,形成海陆统筹、双向联动发展的重要区域,我认为它是在古丝绸之路的沟通有无、友谊交流等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赋予现代合作发展、融合发展、合作共赢等新理念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区域。其宗旨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开封是中原经济区核心板块之一,开封工业经济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研究加快开封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开封工业经济已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阐释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形势与挑战,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促进开封工业经济增长应采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5,(7)
2013年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出访了中亚、中南亚,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为"一带一路")的经济战略构想,主张在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加强沿线各国交流合作,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互助合作、和谐友善"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促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