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东成 《上海会计》1996,(12):19-19
浅议资产负债表主要结算项目的填列河南省南阳税务学校薛东成资产负债表内主要结算项目的填列,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债权债务现状,但我们发现,在一些企业中,会计人员因业务生疏或图省事,在填制资产负债表主要结算项目(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  相似文献   

2.
凡是外单位向本单位办理的银行托收结算,一般规定为三天承付期。三天承付期内如果付款单位不向开户银行提出疑议,银行将视作付款单位承认而照付。有些单位,对于三天承付期没有足够认真的重视,没有抓紧做好应做的工作,造成把不应付的款付了,事后发现了记在应收帐款上,慢慢再与收款单位“打官司”。更有甚者,记在帐上就算了事,让本单位的资金被外单位占用。甚至有的单位应收应付帐务不清,不应付的款付了,一拖几年不予过问。一遇有的单位搬迁或撤销,结果永远也无法收回。因此,必须在承付期内做好如下审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应收帐款函证的几个问题刘国常一、进行应收帐款函证的必要性应收帐款是企业重要的销售债权,查明其真实性和正确性是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审查的方法,一是检查内部凭证,二是对外发函询证。检查内部凭证的主要目的在于查证应收帐款的勾稽关系、真实性、完整性、所有...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发生应收应付帐款业务,也就是通常说的往来帐。应收帐款是企业的债权,应付帐款是企业的债务。这种债权债务关系是由买卖双方在购销活动中货物发出与货款收回以及取得货物与支付货款的时间不一致而造成的。这种应收应付帐款几乎在所有企业中都存在,特别在目前银行贷款适度从紧,企业效益普遍不佳的大气候下,企业间相互拖欠,往往形成三角甚至多边的债权债务关系。如何处理好往来帐,不仅仅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法问题,而且是直接关系到双方单位的经济效益与企业盛衰的大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各个企业对于…  相似文献   

5.
企业应收(应付)帐款的存在是信用经济的必然产物,但应收(应付)帐款过多甚至出现大量的不正常应收款,则会超过企业资金承受能力,危及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 1990年以来,尽管已进行过数次“三角债”的清理工作,但从目前反映的情况来看,国有工业企业的应收(应付)帐款(拖欠)数额仍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成为制约企业  相似文献   

6.
对应收帐款管理的一项建议南通丝绸印染机厂王德云应收帐款是指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由于赊销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未收的结算资金。它是企业债权组成的一部分。合理控制应收帐款的余额,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及时回笼,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有必要对应收帐款...  相似文献   

7.
利率差别是决定远期汇率的主要因素。期汇交易的目的不同,其交易的类型也相应不同,期汇交易会计处理中应注意分清购销合同套期保值与应收应付帐款套期保值的界限,分清应收、应付帐款产生的汇兑损益与期汇交易的汇兑损益。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增值税的列示是分别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和“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列示的。具体规定如下:“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项目,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性应收项目(包括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及应收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项目,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性应付项目(包括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付的增值税进…  相似文献   

9.
贵刊1997年第9期刊登谢勇同志的《是“应收”还是“应付”》一文,认为企业购买对方的材料和商品后,发现有质量和其他问题,要求退货,在货款已付的情况下,会计处理有两种:一是(借)应收帐款,(贷)原材料、存货等科目;二是(借)应付帐款,(贷)原材料、存货...  相似文献   

10.
谈应收帐款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应收帐款融资 ,在西方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应收帐款是指企业在正常交易过程中与顾客发生赊销而产生的未清帐款。企业在应收帐款上提供信用 ,可使产品获得竞争优势 ,从而增加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利润 ,但是这同时会增加应收帐款管理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因此如何利用这部分被占用资金,则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传统的应收帐款融资应收帐款作为企业持有的债权 ,是企业的内部资金。传统的应收帐款融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应收帐款作为抵押取得贷款;二是将应收帐款让售以取得所需的资金。1.应收帐款抵押贷款融资应收帐款抵押贷款…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反映和监督预付货款和结算情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设置“预付帐款”科目进行帐务核算。预付帐款不多的单位,不设此科目,也可将预付的货款记入“应收帐款”科目的借方。笔者认为,这样规定不符合经济业务运行规律,有待商榷。一、两者核算的环节不...  相似文献   

12.
新颁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收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金,而对于“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没有如此规定,笔者认为,“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从理论上讲,可属于广义的“应收帐款”范畴;实际上也会有呆帐和坏帐的情况,如甲单位把贷款预付给乙单位,乙单位不按合同把货物发给甲方,甚  相似文献   

13.
一、对保理业务的一般理解   一般认为,保理源于银行代理业务的创新.即其从银行为客户代收取货物买卖合同(或劳务合同)产生的应收帐款做起,而所创新的是将普通的代理收帐发展为在形式上或实质上(种类不同)直接从交易卖方受让应收帐款债权,从而,因银行把应收帐款“购买“,完全解脱了客户料理、清收帐款的负担,有的还约定向客户附带提供预付性融资和对买方信用风险担保等,形成了集结算、融资、风险保障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具体包括:……  相似文献   

14.
贵刊在1996年第5期刊登赵玉祥同志的《谈不设预付帐款和预收帐款一级科目的会计处理)}一文,认为预付帐款、预收帐款应该分别归属于“应收帐款”、“应付帐款”帐户核算,这样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分类与《准则》规定一致,也便于编制资产负债表,使资产和负债的合计达到帐表相符。上述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首先,根据记帐的基本原理,每一帐户均有其特定的核算范围,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应根据其业务内容来正确选择所记帐户。预付帐款是企业按照购货合同预付的购货款,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债权在将来以材料、商品等形式收回;应收帐款是企业应…  相似文献   

15.
票据(汇票、支票、本票)和结算凭证(电汇凭证、进账单等)是银行、单位和个人凭以记载账务的会计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银行、单位和个人填写的各种票据和结算凭证是办理支付结算和现金收付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支付结算的准确、及时和安全。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几乎每天都与票据和结算凭证接触、打交道。票据和结算凭证填写质量的好坏,可以反映其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6.
应收帐款是指企业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应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及其他单位收取的款项,应收帐款是企业一项重要流动资产。  相似文献   

17.
在产品的购销过程中,钱、货往往不能即时结清,这就需要通过往来帐户“应收销货款”、“应付购货款”等来反映与其对应单位的结算关系。 笔者在一年多的往来帐户的清理、核对工作中,深感传统的“差额上帐”越来越不适应日益频繁、形式多样的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若采用“全额上帐”则较之更为合理、方便、实用。 例如,某用户带30,000.00元汇票来我厂购纸10吨,金额30,500.00元。 会计处理一  相似文献   

18.
目前,很多企业的应收帐款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企业财务人员该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应收帐款的管理,降低应收帐款给企业财务带来的消极影响呢?正确分析应收帐款帐龄,是有效管理应收帐款的基础。一、如何进行应收帐款帐龄分析我国企业很少有分析应收帐款帐龄的。在我们接触的企业中,除外贸企业每月编制逾期应收外汇帐款明细表(也只是根据超过信用证的时间而不是按帐龄列示政P,没有一个企业进行应收帐款帐龄分析的。究其原因,一是不会,二是没有认识到帐龄分析的意义。应收帐款帐龄分析应根据企业应收帐款明细帐的设置情况而定。一般企业的…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6年12期《意见与建议》栏,刊登顾中国等同志的建议,认为“应将确认坏帐损失的销项税额部分提交给税务部门验定批准后,直接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帐户中冲减。”读后认为有待商榷。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又是一环扣一环的环节税。企业应纳的增值税是根据产品销售价款按规定税率向购贷方收取的销项税额,扣除该销售产品购进时支付的进项税额,向税务机关交纳其增值部分的税。企业发生坏帐损失是应收帐款的减少,而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是购销双方相互间确认的债权债务,不是与税务机关结算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或进项税款…  相似文献   

20.
一、全面核算应收帐款的成本企业有了应收帐款,就有了坏帐损失的可能。不仅如此,应收帐款的增加还会造成资金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增加。企业要充分认识和估算应收帐款下列3项成本:一是机会成本。应收帐款作为企业用于强化竞争、扩大市场占用率的一项短期投资占用,明显丧失了该部分资金投入于证券市场及其他方面的收入。企业用于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乘以市场资金成本率(一般可按有价证券利息率)之积,便可得出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二是管理成本。企业对应收帐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