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通过探讨中韩两国的产业间贸易,深入分析双方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和主要特点,认为中韩贸易已经发展到了并处于相互出口主要工业制品的阶段。中韩贸易结构存在着互补性,中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韩国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文章进一步阐述韩国双方产业内贸易的状况,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双边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韩在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都出现增长。  相似文献   

2.
选取中-日制造业贸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比较分析衡量边际产业内贸易A、B和S指数优缺点;其次,选取2001—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平滑调整假说(SAH)在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适用性;最后,分别运用A、B、S指标及其衍生指标测度中-日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比较不同产业就业调整成本的大小。结果表明:平滑调整假说对中-日制造业贸易具有适用性,即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就业调整成本越小,且中、日制造业整体调整成本偏高,尤以纺织业等劳动力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贸易调整成本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导致的经济调整成本要低于产业间贸易,因而,中国应积极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内贸易乃至产品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中国按HS编码的98章产品,计算了1999~2004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产品内分工这一视角分析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产品技术含量的角度,采用SITC三位码数据,对比分析自2003-2012年以来中日韩制造业产品的贸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虽然一直在提高,但是仍然低于日本和韩国,且出口结构也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在竞争互补关系上,中日和中韩两国间各类商品呈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互补关系,而日韩之间在几大类商品上则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关系;在中国对日本与韩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方面,中国对韩国的出口结构优于对日本的出口结构,且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也要略高于对日本的整体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日本和越南的2008—2018年贸易结构数据,分别计算中日对越南的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性、比较优势以及贸易互补性等指标,动态地分析了中日对越南的贸易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得出不同结构性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中日在越南市场所处的地位与角色不同,中国是越南重要的进口市场,而日本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与日越贸易结合度相比,中越贸易关系处在快速上升期,未来发展空间更大;出口相似性指标分析表明,中日对越南的贸易越来越趋同,竞争性正在增强;中日两国对越南贸易在特定产业领域具有较高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日、韩制造业转移:江苏经济国际化的重大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期,我国对外经贸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日本、韩国。近年来,日、韩制造业又出现向中国加速转移趋势。江苏是中国制造业大省;也是中国距日、韩最近的省份之一。日、韩是世界制造业强国.日、韩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为江苏经济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构建江苏国际性制造业基地,能够加速推进江苏经济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 G-L 指数、MIIT 指数、TC 指数、HIIT 指数和 VIIT 指数,对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服务业整体的贸易模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韩中建交10年来两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发展很快,在贸易方面,两国正在由垂直分工变为水平分工,但是中国的贸易规模已远远超过韩国,两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投资方面。目前还主要是韩国单方面的对中国投资。并且不论与欧美企业还是日本企业相比,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都存在许多不足;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中国在许多产业上还落后于韩国。但从时间序列上看,中国正在紧追甚至超过了韩国。两国应在贸易均衡、产业技术和旅游文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与探索,使21世纪成为韩中经济协作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0.
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2000—2009年的中韩农产品贸易的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GL)、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进行计算和分析后,实证分析了影响中韩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韩两国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两国农产品贸易几乎形成了完全的产业间贸易的发展态势,韩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稳步增强。其中,少数农产品保持了良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包括:两国的经济规模、FDI的流入量、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两国经济规模的相对差异。经济规模的扩大、FDI流入量的增加以及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都能够深化中韩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其中,两国GDP的增长和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对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促进效应较大,而两国经济规模的相对差异对双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有负面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逐渐提高,其中标志着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近几年更是不断上升。这表明,中国各高技术产业领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发生变化,而且产业内贸易程度高、行业间联系密切等特征日益凸现,江西省在此大好形势下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有效地承接沿海工业的转移和产业内贸易的升级,但其中隐存着问题,如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传统优势丧失等。通过对江西各进出口产品的测算,从整体和行业上进行分析,江西在贸易中的地位和发展的方向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5年—2010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和WTO的贸易统计数据,测算了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发现:虽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产业内贸易发展缓慢且总体水平较低,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纺织服装各子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高低不一,具体分为四种情况: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对较高;纺织原料产品竞争力弱,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较高;服装类产品比较优势稳定且显著,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纺织机械产品处于比较弱势,产业内贸易水平也较低,但呈上升趋势。据此提出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内贸易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捷克与中国的贸易存在巨额的赤字。撇开捷克贸易赤字的出口一方,我们来看一下进口。捷克是中国对欧盟进口的门户吗?中国的进口是否被用到了进一步加工领域?文章分析了影响贸易赤字的各个因素,比较了捷克与欧盟15国及波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从中国的进口情况。分析表明,捷克从中国的进口表现出与其他国家非常不同的发展趋势,不仅进口量巨大(占GDP的比重),而且在投资品和进一步加工产品方面有快速的发展。对格鲁伯—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表明,在所有测算国家中中捷贸易的数值最低。该研究验证了一个假设:捷克是中国进入和拓展欧盟市场的一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调整后的G-H-M方法,对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贸易国的15类主要贸易产业类别的垂直性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现阶段,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类产业上,且主要是以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自然人流动对双边产业内贸易影响渠道的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以中国为例,对自然人流动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自然人流动对于双边产业内贸易有着积极影响;(2)自然人流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制成品;(3)母国与东道国的差异性越大,自然人流动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越明显。据此,本文认为,消减自然人流动壁垒,促进自然人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配置的意义不只在于服务贸易本身,其对于全面实现贸易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后,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思考,并探讨了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成因及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17.
采用Grubel-Lloyd计量法、GHM分解法评估了2000-2011中国与巴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巴西总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各大类农产品及主要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特别是以高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巴间绝大多数农产品的贸易方式是产业间贸易.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贸易水平发展很快,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内贸易呈现不同的特点。初级产品逆差扩大,研究其产业内贸易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了解目前江苏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以及贸易绩效,进一步提高江苏初级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使用2000-2009年企业层面的数据测度中国制造业的要素重置效应的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广义矩方法检验了进出口贸易对制造业要素重置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的要素重置综合效应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分解来看,进出口贸易对退出效应和在位企业要素重置效应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仅对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进入效应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进入效应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为标准国,利用EKS模型测算1995—2011年3个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成员国和具有代表性的35个非NAFTA国家14个制造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系数,并进行时间上的纵向动态分析和国家间的横向比较,得出以下结论:NAFTA的成立给各成员国的技术进步都带来好处,且经济互补性强的“南北”型自贸区比经济同构性强的“北北”型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更能使成员国获得技术福利;在NAFTA成员国中,美国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最高但各行业差异也最大,而墨西哥最低但行业差异不大;在变化趋势上,美、加、墨三国存在差异,说明NAFTA并不能使各成员国、各行业的技术水平都同比提高,而会产生区域内的分工和分化。因此,不能因某些部门的不景气而全盘否定自贸区或自贸协定,要通过双边和多边自贸协定或经济一体化协定打破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中国尤其应重视与经济互补性强、技术水平高的国家签订经济贸易一体化协定,积极提升国内技术水平和产品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