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常明明 《中国农史》2007,26(2):83-94
私人借贷在全国解放前一直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南区各省的调查材料来看,由于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弱小、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现代金融体系等原因,私人借贷虽受到抑制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私人借贷在功能上以互助互济为主,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户生产生活上的诸多困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私人借贷的空间,但不能完全替代私人借贷。  相似文献   

2.
农村民间借贷主要是指乡村私人之间以收取利息为条件和目的借贷行为,是民间信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农村民间借贷区别于正常借贷的显著特点是:借贷双方均以私人名义进行借贷,无金融组织参加;借贷的发生多为临时的,没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借贷数量的多少、期限的长短、利率的高低全赁由借贷双方口头或以契约的形式协定。由于其方式灵活,手续简单,近年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合作金融发展史表明,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产生于农村私人借贷市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存在增加了可供农户选择的借贷交易方式。本文从微观视角对农户借贷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交易价格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户借贷交易方式选择的决策模型,分析发现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私人借贷市场借款成本上升和贷款收益下降的结果。本文进一步从农户社会资本视角分析私人借贷市场这一变迁的原因,并基于江苏省样本数据验证了农户社会资本中"强关系"的减少促使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兴起。  相似文献   

4.
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与农村社会之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金铮 《中国农史》2003,22(1):92-98
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一个垂直的贷款网络体系。它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具有和谐与紧张的两重性,它是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改变高利贷一统天下的格局,促进乡村金融流通,救济贫苦农民,刺激生产经营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也不能不承认,它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借贷系统,距离农民借贷的需求还很遥远,传统借贷向现代金融的转轨之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中的私人借贷活动一直存在,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私人借贷资金的流量、流向、结构和条件都发生了蘑大变化,活动范围也从农民日常生活的消费领域转入农业生产领域。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私人  相似文献   

6.
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市场效果差强人意。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收缩农村阵地,留下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还存在着资金供给政策的“抑农”倾向。我国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人资金仅为借款总额的13.94%,从私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借人资金高达借款总额的86.06%,大部分资金借贷是在农村内部解决的(何广文,1999)。这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典当业信用、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如股份基金会等),而目前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又受到中央政府的种种限制。为进一步探讨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我们需要对农村借贷制度有一个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试图从中共革命政策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中解析中共借贷政策的实际效果和陕甘宁根据地借贷关系的坎坷转变历程。论文重点从废债毁约、减息清债、打击高利贷活动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陕甘宁根据地传统借贷关系进行的革命。在对这些运动的绩效与不足进行了客观、辩证地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在陕甘宁根据地进行借贷关系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一是对于乡村社会原有的私人借贷和合理的传统借贷组织的恢复;二是推动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和推行农贷政策。到抗日战争后期最终形成以农贷为主导,结合信用合作社贷款及合理的民间借贷的乡村借贷制度。  相似文献   

8.
解放后,由于对农民私人财产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债务未能很好地处理,在借贷中违反自由借贷政策等原因,农村私人借贷关系处于停滞状态。为了活跃自由借贷,各级人民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而使得这种停滞状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信贷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农村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和受灾较重的地方,高利贷之风愈刮愈烈。据对部分乡镇的调查,目前农村高利贷已出现了以下一些新动向:一是借贷利率居高不下。高利贷月息率一般为2%~3%,比银行储蓄利率高出3~5倍,有的甚至每万元贷款月息高达500元。二是借贷者由个人向集体单位发展。过去高利贷仅在私人之间发生,现在已发展到集体向个人借贷。海复镇19个乡村企业,有11个向私人借高利贷,借款总额达100多万元,最多的企业借款32万元。三是高利贷日趋公开,手续日益完备。过去私人借贷比较隐蔽,近年来随着借贷面的扩大,特别是集体单位的参与,高利贷已越来越公开,人们对此已司空见惯。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民、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和农村的产业问题,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建设发展注入新活力。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民间借货在当地飞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安徽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民间借贷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针对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现代家庭经营,是近几年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当今条件下,是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层经营单位.由于受社会主义传统理论的影响,在论及现代家庭经营的社会经济性质时,理论界出现了较大的分异.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家庭经营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经营层次,无疑是属于集体经济性质的.一种观点认为家庭经营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具备集体经济属性,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私人经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家庭经营中一部分是属于集体经济性质的,一部分是属于私人经济性质的.上述各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剖析,上述诸观点都有一定片面性.本人认为,农村现代家庭经营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融合经济.  相似文献   

12.
常明明 《中国农史》2006,25(3):94-102,61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建国初期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新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信用社借贷有利于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永吉县制止农村高息借贷成效大曹献文近几年来,吉林省永吉县农村较普遍的出现了高息借贷(即村合作经济组织高息向私人借款,当地叫高息抬款),已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县政府根据吉林省政府的有关规定,采取坚决措施加以制止,已取得很大成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事实和数据中引出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实际情况,主要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做出说明.正是在这两方面原因的作用下,凸现了农村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尽管如此,它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农村金融秩序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容易引起债务纠纷、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等.因此,提出以社区合作方式发展社区合作金融、制定规范民间借贷的管理办法,让符合条件的民间借贷机构合法化,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有序竞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农村私人间的自由借贷有新的发展,其原因是什么,它属于什么性质,对经济发展的利弊作用如何,应当采取什么政策?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农村私人间的自由借贷有很长的历史。全国解放后,自由借贷时起时伏,从未间断,与国家银行信用、合作信用同时存在,形成一个借贷市场。利率一般在月息2~3分左右(合年息30%左右),比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利息高几倍,是借贷市场存在的主要标志。国家也曾几次采取行政干预措施,试图封闭自由借贷,例如规定自由借贷利率不得超过月息1.5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私人治理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制进行剖析不仅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高治理效率之谜,还有助于为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化转型与发展提供新的线索。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制是指一系列旨在保障民间私人借贷契约有效执行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组合;扎根于乡土社会里的村庄信任机制、高效的信息搜集方式、灵活多样的担保手段、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无限期重复博弈机制、嵌入式的社会交往过程等因素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私人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核心制度构件。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江苏乡村建设运动是民国乡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的基本概况,当时形成了以无锡实验区、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淳化镇乡村教会实验区、武进农村改进实验区、江宁自治县等为代表的乡建区域。综观江苏乡村建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民众教育、职业教育、教会建设、县政改革等四种不同的乡建模式。这次运动给当时的江苏农村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增强了农民的合作意识,推动了乡村民主建设;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给乡村社会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村信用体系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最新要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降低交易成本。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会设置较高的信贷门槛,农户也会因渠道方式等制约不愿向金融机构借贷,形成农户“借贷难”“借贷贵”局面。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可以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信贷方式转变,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9.
论金融理念创新与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实践中创立了为农村贫困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新理念,在该理念的支配下,产生了以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的乡村银行.作为扶贫济困的特殊金融机构,乡村银行受到了农村的普遍欢迎,其运作模式也在不同国家进行复制和改进.乡村银行未来必将依据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金融市场规则,不断进行组织和机制创新,逐步实现自身的独立运行.  相似文献   

20.
乡村银行属农村微型金融组织,国外部分地区和国家的乡村银行通过以市场经济方式缓解农村金融供给短缺,实现了扶贫性和商业性双赢的局面。本文拟通过介绍国外典型乡村银行的主要运作模式及开展小额信贷的成功做法,探寻其对我国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以及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等带来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