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兴黔 《魅力中国》2009,(4):21-21,18
生死问题,历来是人们最关心的重大问题。所谓生从何来?死至何所?生死是如何形成的?生死又有哪些类别?如何看待生死?又如何才能超脱生死?对这一连串极为深奥玄妙的人生哲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明钊 《魅力中国》2011,(8):252-252
《庄子》和《列子》对生死大义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似相通的,两者都持天道自然、生死命定论的观点,都有生死气化、生死齐同思想的显现,只是相较而言,庄子阐述的更加详细而深刻。虽然两者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似相通的,但是在生死观的旨归上确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生死事关重大,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而死亡却是生的对立面,是人最终的归宿。与常人不同的是,毛泽东从来不忌讳谈论死亡,而是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生死,把生死看做自然而然的事情,坦然面对。生死有其价值和意义,不同的阶层对生死的价值和意义有不同的看法,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的立场上把评价生死的标准,定位在为人民利益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  相似文献   

4.
唱孝歌     
活,活得兴趣盘然;死,死是自然所归。这与儒家文化对生死、对人生的观念,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如是,人们也就不难理解汉阴人,为什么把丧事办成真正的白喜事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而道家生死观在对“生”尤其是“死”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中包含了贵生乐死、生死自然、生死必然、死而不亡者寿等哲学理论,其中流贯着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而道家生死观在对“生”尤其是“死”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中包含了贵生乐死、生死自然、生死必然、死而不亡者寿等哲学理论,其中流贯着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  相似文献   

7.
刘剑 《魅力中国》2013,(14):38-38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这与日本人独特的生死现有着很大的关系。正如中国美学家李泽犀讲到:中国人讲“重生安死”,而日本人“惜生崇死”。本文从其特点、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李山峰 《魅力中国》2013,(19):106-107
生死作为人生不能回避的自然过程,对此问题的思索和认识自然也是儒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试图对生死的进行说明的观点,归根到底有两种:一是进行物理性的说明,即从实然的角度去探讨生死现象是如何客观发生的;二是对生死问题进行超越的说明。即如何克服生死问题所带来的恐怖情绪。宋明理学家在面对佛家轮回说的挑战,试图对生死做出超越的说明。张载便是一位突出的代表。在对佛家的生死轮回观进行了激烈批评的同时。立足于“太虚即气”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生死观。  相似文献   

9.
李芳芳 《理论观察》2013,(1):147-148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范畴。庄子重生贵生的人生态度、安时处顺的精神境界、肯定自我、知足达观的人格修养给当代大学生以启发,改观大学生麻木冷漠对待生命、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和死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秦阳阳 《魅力中国》2014,(11):233-23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庄子思想中生死观进行探究,将庄子死生一体,齐同生死的自然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达到对生死的彻底超脱,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董改正 《宁波通讯》2013,(21):78-78
古人将人的一生分为四大关卡:第一关是顺产而生,第二关是顺时而老,第三关是顺运而病,第四关是顺命而死,所以“生是既然,老是自然,病是偶然,死是必然”,这是宇宙铁则,谁也不能更改。因此,既然生而为人,就应该顺其自然、防范偶然,面对必然。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将“勘破生死”作为“学问”之“尽性立命”的根基,更将“舍生取义”提到“学者”之“知真行善”的高度。本文试从学问之求真、学者之至善、学理之尽美的终极角度,探讨王阳明知生死、行生死的理论与实践。王阳明对“生”与“死”的“知”与“行”,凸现了浙东学派“重利不轻义”或“义利并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与列子生死观是中国传统生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相异的地方,但是整体的生死观及最终归宿都是相同的,列子生死观是庄子生死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2012,(7):121
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就认识到生老病死如同昼夜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他以古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生死观为训,在有生之年不寻欢作乐,空耗精力,也从不因为"老之将至"而畏惧死亡。庄子活到83岁,无疾而终,他的寿命比同时代的人平均寿命翻了一番多。庄子的养生之术有四,他的"八字养生法"  相似文献   

15.
程雪 《魅力中国》2010,(25):201-201
“真人”是庄子在描绘其哲学人生境界时,所建立的一种超越了凡人境界的存在。在庄子的文中,“真人”不受外物所控制,能够逍遥于天地之间。文章以养神和养神两个方面为视角,阐述了其“真人”之道。  相似文献   

16.
宋学建 《魅力中国》2013,(19):139-139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主要通过对庄子生命现内涵的探讨和研究.分析庄子追求的的最高人生境界一超脱逍遥的至人神人之境。并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庄子的生命观对他个人处世态度的影响。以及庄子生命观对早期道教神仙思想体系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他曾拥有衔玉而生、大起大落、叱咤政商、且富且贵的人生,而如今,面对中信泰富惊人亏损和股民的万般指责,他不得不抱憾离去。  相似文献   

18.
他曾拥有衔玉而生、大起大落、叱咤政商、且富且贵的人生,而如今,面对中信泰富惊人亏损和股民的万般指责,他不得不抱憾离去。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逍遥游》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超脱世俗寻找心中的精神家园。本文通过描写庄子的生活背景对庄子人生观的影响结合庄子在《逍遥游》中所阐述的逍遥境界,再现庄子的人生态度和生命写照。  相似文献   

20.
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直面死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对死亡以及死亡本身的思考,不仅是对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更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积极关照。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人生哲学,对于死亡,他是乐观豁达、自然无谓的。比之晚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就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他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死亡的思考,提出了"向死而在"。对庄子和海德格尔二者的死亡观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殊途同归之根源,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