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低渗透油藏属于基质渗透率较低的油藏,也可称之为低渗透的砂岩油藏。按照具体的生产特征及油层平均渗透率的大小,低渗透储层具有以下几种:一般低渗透储层、特低渗透储层、超低渗透储层。本文以胜利油田作为研究对象,对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思路进行分析,旨在为油田低渗透油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特低渗油藏开发是目前稳定国内石油产量的主要手段,然而特低渗油藏以其低孔低渗的储层特征给开发带来极大的挑战。对国内主要特低渗产油区的开采现状及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油田天然能量小、地层吸水能力低、裂缝性储层各向异性突出;开发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储层属于中等偏强应力敏感——强应力敏感,水锁效应与贾敏效应强,水敏性和酸敏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新增石油地质储量逐年变差,低、特低渗油藏逐渐成为开发的主体。深层特低渗透油藏因储层岩性致密、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需大规模压裂改造开发。注水开发存在注水压力高、注不进和水窜等问题。国内外调研表明注气开发可有效改善和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但气驱油藏工程设计上需与储层相适应,方能发挥注气开发技术优势,有效改善和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实现其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4.
永宁油田南部区域勘探以来,多口探井分别在长2见油气显示。为实现南部区域的高效开发,通过常规测试方法结合先进的分析理论,针对区块主力层系长2储层,开展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研究。综合分析发现该区域储层岩石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属于典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中国石化首个也是唯一天然气驱先导试验,中原油田在深层低渗油藏文88块先后注入天然气2.04亿立方米,累计增油2.79万吨,采收率提高22.1个百分点。以油藏类型多、埋藏深、构造复杂、渗透率低著称的中原油田,有1/3以上的地质储量属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对于这些储量,目前的注水工艺技术难以满足开发要求,主要靠天然能量开采,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庙五断块低压、低产、特低渗透稠油储层,进行多种开发试验、效果分析、剩余油分布研究后,提出了新的开发方式探讨意见。对特低渗透稠油油藏后期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庆油田已开发的低渗透油藏增产稳产问题,通过大量研究和现场试验,形成了以缝内转向压裂为主导的特低渗透油田增产稳产工艺的基本技术规范做法及其增产增注效果质量控制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庆特低渗油藏压裂稳产工艺技术集约化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超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0.1-1.0mD),非均质性强,渗流机制表现为非达西渗流,线性渗流定律在应用中存在局限性。而如何正确科学的开发低渗透油藏,并尽可能的保证原油的稳产产量成为了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基于达西定律和裘皮公式,从试油与稳产产量关系、比采油指数以及对产能因子分析,来探讨选用产能因子构建超低渗透油藏产量关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七里村油田延73井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郑庄乡境内,区域构造位置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长6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80%,渗透率为0.8×10-3μm2,为典型浅埋藏、低压、低产、特低孔、特低渗岩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油气层损害,因此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寻找有效的储层保护技术措施,对油田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等方面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结果表明: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有孔喉半径小、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敏感性等,开发因素主要有工作制度、注采井网及注入水质等;提出了五点法井网调整完善注采关系、混相驱等降低界面压力、注水方式调整提高井间动用程度、改善水质降低污染等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非常规油气藏资源丰度低、低孔、低渗、产量低,勘探开发的难度较大,需要特殊的工程技术。长井段水平井和分段压裂技术是非常规储层核心开发技术。为加快推进非常规油藏的勘探开发,中原油田开发高温低伤害水平井压裂液,研究优化设计技术,引进多层压裂完井体系。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行提供压裂材料的致密油藏水平井,在1 300m水平段、压裂11段,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2.
针对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层厚度大、物性差、储量动用率低、采收率低的问题,采用长井段水平井分段压裂开发方式,最大程度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针对纵向多层水平井的部署,通过压裂裂缝立体缝网优化,既实现对储量控制的最大化,又降低压裂裂缝窜通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低渗透储层受沉积和成岩过程的影响,造成储层中存在渗透率、孔隙度差和油藏类型单一等特征以及我国在低渗透储层测井工作中存在的许多困难.进而提出包括阵列感应成像测井、微电阻扫描成像测并、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内的低渗透储层测井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大港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气田,储层具有敏感性强,低渗特低渗、微裂缝发育的特征。油田主要采用的固井滑套分段压裂完井工艺,存在着分段级数有限、起裂位置不准确等缺点。可钻桥塞多簇射孔分段压裂完井工艺具有可无限级分段、裂缝起裂位置明确、一次性形成多条裂缝,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等优点。大港油田在小5-23-1L井的成功应用该技术,有效提高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朱洪昌 《化工管理》2016,(12):113-113
高21块为特低渗透稀油构造岩性油藏,边底水能量弱,主要依靠弹性和注水驱动。注采不对应,井网未控制区域剩余油富集,储层展布及裂缝方位也对剩余油分布有一定影响。通过开展数学模型研究、储层渗流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油藏的下步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低渗透油藏的特征是渗透率低,孔隙率小、渗流阻力大、界面的相互作用显著,不符合传统的达西定律。低透油藏开发难度极大,自然产能较低,甚至没有。提高石油采收率,维持低渗透油藏的稳产开发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本文主要阐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的概述,并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CO_2驱油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中原油田濮城油区针对卫42块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注水难、油井低能、见效难的问题,开展了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CO_2溶于水中会促进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对下井仪器设备形成腐蚀破坏,造成测试仪器及下井工具的落井,使测试工作无法进行。针对上述问题,详细论述了由于腐蚀造成测试失败的现象、原因及措施,为取得CO_2驱地层参数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注气受效、气窜判断、注气并方案调整及措施改造、CO2做为一种驱油介质对储层基质物性特征的改善情况等方面阐述试井资料在特低渗透储层C02驱油开发中的作用,为特低渗透储层C02驱油动态分析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于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只有通过压裂等工艺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工业油流。从冷家堡油田冷46块油藏特征出发,分析了冷46块储层测井评价难点,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测井评价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冷46块岩性识别、储层分类系统评价标准。通过优选1、2类储层,为主力产层开发提供依据,提高单井产能。同时,对于其他低孔、低渗砂岩油田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平井技术是目前高效开发低渗透油藏的重要手段,但是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存在着固相颗粒侵入、液相侵入、外来流体不配伍等原因造成的储层伤害。通过对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的机理入手,分析了适合冀东油田低渗透油藏的水平井钻进新技术、钻井液完井液新技术,提出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钻井的相应配套技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