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农田土壤入渗地重要因素,也影响着土壤水分再分布。研究农田灌溉下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化规律,有助于定量估计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和设计农田的精准灌溉管理制度。为了探究不同连作年限下土壤性质(如土壤质地、容重、土壤含水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空间分布的影响,试验采用均匀网格10m×10m的方式,测定了0~40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连作年限下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饱和导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土壤容重与田间持水量呈正相关;土壤饱和导水率与田间持水量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容重之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规律以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对农田水分渗漏的影响提供依据,同时会提高农田水分空间入渗量导致灌溉后土壤水分分布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渭东新城工程项目区为研究对象,探讨项目区内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入渗性能差异,旨在为海绵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土体设计提供科学性指导及评价。根据项目区分区设置A1、A2、G1、G2 4个处理,根据当地代表性土壤类型设置S1、S2 2个处理,研究区共设置6个试验处理。通过实地调查及项目分区情况所选取的6种土壤类型能够代表整个研究区土壤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质以及A1、A2区有效磷含量水平均较低,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种植生长,后期管护应注重土壤有机质和磷素水平的提升,可增施有机肥或灌输营养液;研究区内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可满足植物对钾素的需求。土壤质地类型良好,均为粉土或粉壤土,适宜栽培种植。土壤累积入渗基本呈现出随容重增大而减小的趋势,1.3g·cm~(-3)容重土壤入渗强度最大,导水能力强;1.7g·cm~(-3)容重土壤入渗强度最小,土壤导水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3.
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区,应用隔离修复技术和土体剖面重构技术,通过土地工程手段,以重构土体剖面能够含蓄次最大降雨量和灌溉水量,满足所种植作物根系延伸的同时,又可以保护隔离层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目的,对重构土体剖面构型进行构建和优化研究。在综合考虑研究区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及水分入渗、累积能力的基础上,隔离层之上最优土体剖面构型为耕作土层厚度为30cm,土壤容重约1.3g·cm~(-3),净土层厚度不低于40cm,压实系数不小于0.83,即容重不低于1.42g·cm~(-3)。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务院、住建部、财政部已发布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而陕西省目前并无出台强制性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这种情况下,综合考虑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功能性、经济性以及景观效果,本文建议我省海绵型小区建设可首先从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植草沟及植被缓冲带入手,在工程造价涨幅可控范围内,做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提高小区的舒适度及观赏度。  相似文献   

5.
在黄土台塬地区,农民通常将土埝表面的土壤收集用作肥料。土埝经测定含有丰富的氮、钾等营养元素,研究土埝表层养分聚集效应对于生态化提高土壤质量以及土壤自我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埝的常见区域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进行采样,分析不同年限(2年、6年和10年)、坡向(阴坡和阳坡)、垂直高度(距地面0.2 m、1 m和1.8 m)、深度(0~1 mm、1~3 mm、3~5 mm)等类型的土埝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年限和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在温度、光照、水分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土埝表层活化和富集;在阳坡上,土壤养分远远高于阴坡;随着采样垂直深度的增加,土埝养分含量减少,土埝表面土壤养分较高,土壤养分主要富集在土埝表层。  相似文献   

6.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城市面貌、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提出了如何提高雨水在道路绿地中的渗透力并加以收集利用,优选了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化树种,在道路绿化动态分析中提出道路绿化要结合行车速度、行车方向进行合理设计,在道路绿化配置方面提出对道路不同区域绿化设计的优化思路。本文结合设计实例——邳州银杏大道的绿化设计,论述了海绵城市理论、道路绿化动态和绿化配置理念在此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毛乌素沙地区域的"两害"砒砂岩与沙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1∶1、1∶2和1∶5三种比例进行复配成土,并种植适宜该地气候环境的作物——马铃薯。在马铃薯收获期于各小区垄上、垄下采集不同剖面深度土壤,并测定其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三种复配土垄上下土壤剖面0~140cm铵态氮的分布均较为均匀,均处于0.50mg·kg~(-1)左右,且规律基本一致;混合比例对垄上下硝态氮剖面分布均产生明显影响,垄上0~60cm土层内、垄下0~20cm土层内,表现为1∶11∶21∶5,其余土层内1∶5复配土始终具有较高的硝态氮含量;1∶1和1∶2复配土壤垄上、垄下硝态氮积累峰值均出现在0~20cm土壤剖面处,140cm深度仍有一定的积累,1∶5复配土壤出现在120~140cm土壤剖面处,且各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淋洗均深于垄上;同一土层深度,三种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垄上,且1∶5复配土壤垄上、下差异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陕北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通过剖面法对原状土进行了涌泉根灌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流量条件下涌泉根灌湿润体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湿润体形状近似于椭球体,其水平运移距离、竖直剖面上的入渗深度和水平扩散距离均与入渗时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灌水结束时,流量越大的入渗湿润体水平运移距离越大,水平扩散半径和入渗深度均越大;不同流量对湿润体土壤水分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但水分再分布48h后,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基本相同。相同深度处距滴头位置越近,土壤含水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城市理念和目标的提出,是在新世纪全球竞争加剧,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背景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一陆的资源环境约束现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尚在探索之中,文章介绍了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基本类型,总结了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几个代表性城市的实践模式和基本经验,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空心村复垦后新增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发展种植农业,并提供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本文以熟化剂、粉煤灰、熟化剂+粉煤灰等为改良材料,采用了小区试验,开展了不同改良材料下空心村复垦土壤氮素淋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空心村复垦土壤中铵态氮在各处理及小麦各生育期均较低,为1.14~6.03 mg·kg~(-1),未出现累积情况。氮素淋失主要体现为硝态氮淋失,且在各处理下硝态氮淋失特性各异。空心村复垦土壤施入粉煤灰(TC处理)后,0~60 cm土层中氮素累积最多,利于小麦生长。建议在复垦空心村土地耕作层中施入适量粉煤灰。  相似文献   

11.
陕西渭北澄城县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废弃宅基地已成为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本研究主要针对废弃宅基地中存在的成土材料开展盆栽模拟试验,利用老墙土、宅基地表层土、碎瓦砾、客土、原状土及坑状粉煤灰5种材料进行混合搭配,形成9种不同构型,并通过种植玉米,研究玉米生长特征、生理特征、农艺性状和土壤化学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对比9种土体不同构型,各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平均株高大小次序表现为C2C1C7C8C3C5C4C6C9。综合对比分析,以客土和宅地基表层土作为上层耕作土,下层辅以原状土或者碎瓦砾和土壤混合土质,则有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2)下层为原状土时,上层辅以客土或者宅基地表层土的土体构型对维持作物叶绿素相对含量具有积极的作用。(3)在9种处理下,以下层为原状土,玉米根系平均重量和单株茎秆平均重量表现最优;且以宅基地表层土与原状土混合后,玉米植株平均重量最高为414.0g,且较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4)在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以宅基地表层土和原状土组合下土壤养分含量高且稳定。综合分析,宅基地表层土和原状土组合为空心村土地整治中成土材料最优的重构组合。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地处中国黄土高原中部,水土流失严重,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但全省范围内的土壤侵蚀状况研究少见。本文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陕西省2000~2015年的土壤侵蚀强度,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的转移特征以及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分布,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了不同用地类型下土壤保持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陕西省土壤侵蚀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高达78.27%。陕西省土壤侵蚀等级以微度侵蚀为主,16年共有10.04%面积的土地发生了侵蚀强度转移,整体侵蚀强度是由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向轻度和微度侵蚀转变。2000~2015年陕西省土壤保持总量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陕西省土壤保持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强度等级差异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其变化是当前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土地利用方式对SOC的累积及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采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梁家川村高山的荒地、乔木(杏树林)、灌木(柠条林)和草地(苜蓿)不同剖面的土壤,测定其SOC、ROC和土壤容重含量,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ROC和SO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均呈现草地灌木乔木荒地的趋势;(2)相对于荒地,草地、灌木和乔木的耕层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29、1.05和0.52倍;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显著提高2.04、0.85和0.53倍(P0.05);(3)土壤ROC与SOC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R~2=0.74;(4)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范围在1.05~2.62之间,且草地高于灌木和乔木。研究认为,草地能快速提高土壤ROC和SOC含量,从而增加土壤碳储量,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栽培乔木和灌木,能储存更多的稳定态碳,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针对秦岭北侧山前冲积扇地区不适宜农业种植的条件,科学合理完成替代性成土材料试验,可为土体有机重构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出不同的替代性成土材料,如蛭石、页岩、珍珠岩、陶砾、沙、砒砂岩六种材料与土以0.5L·m~(-2)和1L·m-2的比例混合,在2m×3m的试验田里种植大豆,对种植大豆后的土壤养分进行试验分析。发现六种成土材料的养分整体含量较低,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在0~30cm土层中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5L·m-2比1L·m-2养分含量高,更适宜大豆的生长,且在0.5L·m-2的配比条件下,页岩及蛭石最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各土壤养分综合比较,全氮及有机质是导致秦岭北麓地区养分指标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土壤中全氮及有机质含量是提高本地区土壤养分的最直接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不同轮耕方式对以生土为构建材料的新增耕地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于2018年10月对免耕—深松—免耕、免耕—深松—翻耕、深松—深松—深松、深松—深松—翻耕四种不同的轮耕方式下0~20cm土层土壤进行采集,分析轮耕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数量及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增的可耕作土地中采取不同的轮耕方式,其中深松耕作的次数越多,0.25mm风干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度越高;免耕次数越多,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水稳性团聚度越高,团聚体破坏率越小;翻耕则会降低土壤团聚体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大团聚体含量,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破坏率等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综上,免耕—深松—免耕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高,团聚体稳定,形成的土壤结构良好,为新增耕地可采用的优化轮耕方式。  相似文献   

16.
原玉丰 《特区经济》2011,(4):245-247
由于城市新区的综合优势,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融合化发展加速向城市新区聚集。在规模报酬递减、新兴经济业态成长、快速交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新区的区位选择和空间聚集呈现出不同特征,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聚集,制造业关联型生产性服务业以加工制造产业园区为核心聚集,并对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形态、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的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下游泥沙和北方沙尘暴风沙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本文以水土保持为目标,以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模拟土柱试验和风洞试验方法,设置砒砂岩与沙的质量比例分别为1∶5(S_1)、1∶2(S_2)、1∶1(S_3)的处理,以S_s(全沙)、S_(ss)(全砒砂岩)为对照,研究复配土的保水、保肥、保土能力。结果表明:复配土中随着砒砂岩的增加,土壤粘粒、粉粒含量逐渐增加,沙粒含量逐渐减少;S_3处理的复配土,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呈现出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S_3S_2S_1,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1时,土壤蓄水条件较好;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1时土壤保肥效益最好,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比S_s(全沙)、S_(ss)(全砒砂岩)高24.64%、43.10%;S_1、S_2、S_3处理与S_s、S_(ss)相比,风蚀量均显著减少89%以上。其中在7 m·s-1的风洞模拟风速下,S_1处理的复配土风蚀量最小。砒砂岩与沙复配可以提高保水、保肥及保土效益,复配比例为1∶1时,水土保持效益最佳。试验结果在土地复垦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砒砂岩和沙复配成土特性及对农业作物的影响,本文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不同的砒砂岩和沙混合比例,引入灌溉量、种植作物类型、农艺处理等变量参数,共设置10个试验小区。经过两季的作物种植,从复配土土壤质地、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作物生长水平及产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砒砂岩改良沙地,促使土壤宜耕层厚度增长,且土壤结构改良,肥力逐渐增加;作物对不同比例的复配土壤具有不同的敏感性,玉米、大豆在砒砂岩和沙1∶2混合比例下最适宜生长,小麦、马铃薯在砒砂岩和沙1∶5混合比例下最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 ,近几年来 ,水利工程逐步配套 ,为满足渠道防冲和防渗的要求 ,采用了渠底塑膜铺设 ,渠道砼现浇及砼预制板、浆砌石衬砌形式。由于河西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 -1 0℃以下 ,最大冻土深度 0 8~ 1 .8m ,冰冻期长达 4个月之久 ,因此 ,冻胀问题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 ,影响了渠道及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 ,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防止冻胀破坏是甘肃省河西地区防渗衬砌渠道所面临的关健性技术问题之一 ,近几年的试验研究发现 ,依照地基土中地下水位的不同 ,渠道冻胀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特征类型 ,地下水深埋时冻土层中存在着主冻胀带 ,层次位置靠近冻土层上部 ;地下水浅埋时 ,主冻胀带位置下移到垫层下伏冻土层下部 ,由于渠基挖深多在 1m左右 ,主冻胀带正好处于垫层底部。此外土层冻胀率与土壤粘重程度成正比 ,土壤粘重程度越高 ,持水性越强 ,冻胀度越高 ,当地下水浅埋时 ,垫层下粘重冻土层多呈现高冻胀率 ,因此 ,部分置换冻土层的措施仅在地下水位较低 ,土层属轻壤土或砂壤土时方为有效。甘肃省在防治渠道冻胀破坏中 ,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试验 ,其中主要工程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更新活动,重大城市事件引导下城市更新在规划情境、作用机制、模式策略等方面较以往存在重大不同。文章首先确定了"重大城市事件"定义及其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其目标、利益等作用机制,并结合沈阳市沈北新区京哈直通线(盛京站)周边地区城市更新实践,探索性地提出了该类型情境下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