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海峡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以闽台为主体形成核心区、以浙南粤东为两翼形成紧密区、以赣南赣东北乃至皖湘鄂为腹地形成拓展区,以闽台经济整合对接为重点,推进两翼紧密区和腹地拓展区主动融人闽台核心区;以两岸沿海中心城市为主轴,发挥台北、高雄、台中、基隆、宜兰等东岸城市与西岸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交流、联盟中所产生的集聚、辐射所用,依托海峡东岸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区和海峡西岸沿海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所形成的城市经济发展区,  相似文献   

2.
提升福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优势是福建诸多优势的集中体现,是福建进一步发展的后发优势.当前是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期,要以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主线,推进福建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本报告在科学认识海洋优势和把握发展机遇及分析主要问题基础上,重点提出提升福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八点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3.
未来五年,福州市将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核心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优势,进一步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全面发挥福州的海洋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大力实施“一城两翼双轴线”城镇群发展战略,加快构筑跨江向海、山水相间的沿江滨海式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体现了福建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位置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意识的深化。作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市的核心区鲤城,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如何定位,扮演何种角色?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和江西的部分地区,东与台湾岛相连,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在这一地域经济综合体中既有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又有新近正在崛起的“红色土地”,还有民营经济唱主角的经济强省。因此,从这一地域经济综合体的各地统计数字比较来看福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励 《发展研究》2006,(12):21-22
一、海峡旅游平台的构建是两岸人民的期盼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地人民有着隔不断的亲情和联系。  相似文献   

7.
林善波  张业圳 《经济咨询》2006,(2):14-15,48
福州本土电子信息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各企业间的纵向分工与横向协作都很少。从1990年开始,福州市政府充分利用对台隔海相望的海峡优势和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优势,制定了包括“二免三减”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台湾工业项目、资金和技术。1990年成功吸引冠捷电子落户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吸引华映光电在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厂。通过吸引“种子”企业在当地落户生根,并充分发挥其核散效应和溢出效应,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地配套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还可以吸引其海外配套企业的进驻和聚集,形成连接上下游的产业链和产业群。  相似文献   

8.
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以生物学为隐喻,注重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能够放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优势。在回顾创新生态圈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界定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内涵,明确创新生态圈要素构成;以企业聚集发展为逻辑起点,探讨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生态特征;基于生态学、创新理论等跨学科知识,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演进模型,探究其运行机制。研究认为,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具有开放式协同、动态自调节、多样性共生、自组织演化等生态特征,其运行机制由协同共生机制、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环境匹配机制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9.
中心城市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发展状大中心城市特别是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本栏目编发的这组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要素构成主体之一、是城市品位档次提升和积蓄后劲的表象。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对发扬传统文明、拓展投资环境、赢得竞争优势、变无形资产为有形物质财富、实现经济繁荣十分重要,是世纪开端社会必须认同和采取行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发展研究》2011,(12):123-123
为了配合国务院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加强对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台湾中国经济企业研究所协办的《海峡经济》于2009年元月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目前杂志与台湾《旺报》合作交换版面,同时成功进入台湾岛内发行。 《海峡经济》将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立足福建,着眼全国和全世界,着重开展两岸经济比较研究,展示两岸合作交流的新趋势、新成果、新经验,扩大海西在台港澳同胞及东南亚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闽籍华侨华人中的影响,为两岸经贸往来提供交流平台,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贡献。欢迎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志于研究两岸经济的人士涌跃投稿。  相似文献   

12.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依托福建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提出的发展福建地方经济的新战略构想。从服务于全国对台战略需要的角度看,这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闽台区域经济合作,意在为将来与台湾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圈”创造条件;同时提升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水平与层次,缩小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最终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为促进祖国和平的统一大业服务。  相似文献   

13.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审视福建的发展空间、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激烈竞争态势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其目标定位准确反映了福建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体现了福建特色,创新了战略思  相似文献   

14.
孔果 《大陆桥视野》2013,(11):44-46
新加坡作为以港立国的城市国家,自建国以来,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条件,经过40多年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航运、金融中心。连云港作为同样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城市,当前又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摸索期和关键期,“新加坡模式”在连云港区域性中心大港建设中具有很大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的23个县级以上的城市人口、用地和经济规模的结构分布进行研究.通过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发现,福建城市规模并不服从首位度分布,城市人口、用地及经济规模并不完全符合位序-规模的理想分布状态.城市体系分布主要呈现两个特点:福建城市规模体系以双中心城市为核心,小城市数量众多且发育不够;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闽东南沿海城市与闽西北山区城市规模差距大.最后提出了福建城市发展应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扩大人口规模,以都市圈为主要形态带动整个省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福建碳排放的现状,指出福建加快低碳经济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其中一项重要途径是探索与台湾低碳经济合作,为此,福建应该明确提出闽台低碳经济合作的先行先试战略,以充分利用台湾的‘五缘’优势,引进台湾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技术、研发、人才等,加快福建低碳经济转型。具体合作内容有:合作开发低碳能源,加强低碳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上的合作,低碳产业合作,低碳城市合作,联合设立节能减碳服务公司,将厦门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碳交易”与“碳金融”市场中心等。阂台低碳合作“先行先试”战略能促进两岸低碳发展,对于加强两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般都认为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定区域而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中经济中心的功能又是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履行中心的职责为主即以组织、指挥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凡是对其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在我国中心城市的规模一般要达到50万人口以上。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发展外部环境与条件的研究必须与城市内部经济基础与条件相结合 ,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优势与劣势的认识 ,这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十分重要。发挥优势 ,转化和回避劣势 ,这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为此 ,笔者拟对城市发展的优势作一简要分析。  一、辩识和分析城市的现实优势城市资源的现实优势 ,有绝对优势 ,也有相对优势。如开始建设大庆时 ,大庆的石油储藏量十分丰富 ,在全国就占有绝对优势。但是 ,随着全国各地油田的不断开发 ,它的优势地位就只有相对意义了。解放初期鞍山市的钢铁生产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具有绝对优势。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邢珏珏  李业锦  赵明 《经济地理》2005,25(5):712-715,719
文章重点分析我国城市国际竞争优势的时空间特征以及重要的50个城市的国际旅游竞争优势,分析了许多城市提出发展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是否实际,最后利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法探讨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2002年具有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的城市有三亚、珠海等14个城市,它们的特征是在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中占据重要份额,或者拥有较高价值的旅游资源,或者明显区位优势的城市。1997—2002年在这50个城市中,46%的城市国际旅游区位商取得增长,54%的城市国际旅游区位商下降。我国城市国际旅游面临着在城市第三产业地位下降的趋势,应重新审视和检讨原有国际旅游开发模式。三亚、桂林、北京等有实力发展国际旅游城市,而洛阳、成都和济南不适宜发展国际旅游城市。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与国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城市GDP、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还与旅游特色资源、城市区位优势、城市经济的活跃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面向21世纪深圳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斌 《经济地理》1999,19(5):75-79
深圳凭借优越的区位,经过20 年的改革开放积累,在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经济实力、交通及港口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如二元结构突出、经济主体不稳、人口增长过快和水土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本文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若干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