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在少数重要金融中心集聚的现象愈来愈突出.与国外的金融产业集聚不同,我国金融资源在向少数发达城市集聚的同时,伴随着金融资源向银行类金融机构集聚,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著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对提高金融包容水平的积极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3.
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著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对提高金融包容水平的积极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技金融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联合工作机制逐步建立,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对于加强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的结合、加快金融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性因素,如相关政策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投入不匹配等,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集聚等方式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今国际金融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加速,金融业呈现出金融机构集聚、金融人才集聚以及金融研究和信息集聚的趋势。而金融集聚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构矛盾,本文以黑龙江省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作为切入点,结合全省已知数据样本展开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金融集聚风险的传导主体多元、诱因复杂、路径多变,它不仅对金融集聚区本身产生影响,也极有可能通过对实体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传导引发产业危机和区域经济危机。金融集聚区内竞争和创新过度、金融脆弱性和外部因素是引发金融集聚风险传导的主要诱因;金融集聚风险的传导方向和路径主要有金融集聚区内传导、向实体产业传导、向外部联系地区传导和国际化传导。预防金融集聚风险,要加强对集聚区内各主体的风险监管,构建金融集聚区与实体产业的风险防火墙,建立金融集聚风险识别平台和金融集聚网络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加强金融机构、金融集聚区与政府的协同交流,完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国际金融集聚风险防控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金融资源在一定空间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区域金融中心和城市群形成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中原城市群金融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探寻中原城市群发展新路径,确定中原城市群金融发展时序,实现中原城市群金融资源战略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政府应确立郑州区域金融中心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地方商业金融机构,创新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合作机制,改善中原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8.
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交易活动在内的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聚集形成金融集聚.  相似文献   

9.
金融资源论:对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融资源论的提出是对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挑战.从金融机构观向金融功能观的演进是金融理论对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回应,金融资源论的提出同样是如此.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其实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功能部分,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分别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相对应.由此可见,在金融资源论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即金融资源论是对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的一种综合,具有更为开阔的理论研究视角.这既为金融资源论构建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金融资源论的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论金融生态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时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具有相对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适合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与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又具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市场不成热、金融文化缺失,金融及相差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总量、健全的法律信用制度、发达的配套专业服务等基础环境.以便利金融机构的生存.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改善金融生态,一方面安完善金融业自身的经营和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努力改善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体系、会计审计制虚、支付清算体系、征信体系、融资结构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金融资源论的提出是对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挑战。从金融机构观向金融功能观的演进是金融理论对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回应,金融资源论的提出同样是如此。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其实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功能部分。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分别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相对应。由此可见,在金融资源论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即金融资源论是对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的一种综合,具有更为开阔的理论研究视角。这既为金融资源论构建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金融资源论的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周凯  刘帅 《投资研究》2013,(1):75-88
考虑到空间因素在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中的作用,本文运用前沿的空间分析技术考察了2000~2010年间我国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金融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空间集聚和空间集群特征明显,但集聚力量较弱。通过单变量和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心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邻近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中心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模式。在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滞后(SLM)和空间误差(SEM)的空间分析模型证实了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信息流的溢出效应影响金融机构的空间组织,信息腹地的发展对促进金融集聚具有深远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腹地、信息流溢出效应与金融机构集聚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信息腹地的概念演进和划分方式、信息流溢出效应的多维度分析,以及二者对金融集聚和金融中心的影响,文章指出金融机构应当利用信息腹地效应来提升空间组织效率,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金融发展、经济支撑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构建我国金融集聚指标体系,应用因子聚类分析筛选出我国的金融集聚中心,然后利用威尔逊模型测算了中心地区的金融集聚辐射半径,结果发现我国金融集聚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沪粤苏鲁等发达省市,其辐射效应较强。金融的均衡发展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金融集聚中心辐射效应的同时,加大对边缘地区的资源投入,以金融竞争力的整体协调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另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逐渐向以大型国企为主的相似行业集聚,蕴含着信贷风险过度集中的风险,减少中小企业的有效资金供给,容易导致金融资源出现错配或效率低下,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本文从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下商业性金融机构风险发生的原因入手展开分心,提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进而化解商业性金融机构风险集聚的方法建议,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比较和经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资源,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保险费等,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金融资源快速发展,但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介绍了各地区金融资源的现状,并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别研究金融集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将金融集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实例分析得到结论:金融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有促进又有抑制作用,不同市的金融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程度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实行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引进和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对金融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切促进程度大的地区给予重视等等.  相似文献   

18.
2018年,国家出台了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的相关政策,银行业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其他金融机构放宽至51%并在三年后取消限制。扩大金融开放水平将吸引外资投资,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将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将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金融监管也愈发困难,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面临挑战,频繁的资本流动加大了汇率波动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金融机构要增强自身竞争力,政府要引导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加强改革相应金融制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使之与金融开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呈现出在曲折中缓慢上升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有向东部发达地区延伸的迹象。为验证并进一步探究影响这种趋势的相关因素,一方面,引入空间基尼系数、HI指数和行业集中度三种测度方法,对我国金融集聚的现状作出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回归分析考察我国金融集聚与工业化程度、货币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这种集聚趋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已经完成了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品牌也不再是工业产品的专利,逐渐成为金融竞争的致胜法宝,面对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加入WTO的挑战,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如何抓住机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利用品眚的影响力,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亟等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